[1] 郝蜀民,惠宽洋,李良.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大型低渗气田成藏特征及其勘探开发技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62~768
[2] 许效松,刘宝珺,牟传龙,等.中国中西部海相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231
[3] 赵文智,张光亚,何海清,等.中国海相石油地质与叠合含油气盆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1~219
[4] 王鸿帧.中国古地理图集[M].北京:地图出版社,1985.1~143
[5]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古生物研究中心.中国各地质地时代地层划分与对比[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521
[6] 张抗.断块开合说-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的新思维[J].地质论评,1999,44(5):449~455
[7] 张抗.中国油气地质特点[A].见:张抗.中国石油天然气发展战略[C].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45~83
[8] 崔盛芹.燕山地区中新生陆内造山作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208~278
[9] 李祥根.中国新构造运动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3.1~235
[10] 张抗.塔河油田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20~124
[11] 冉隆辉,谢姚祥,王兰生.从四川盆地解读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289~294
[12] 高修祥,杨宁,解启来,等.塔中地区深部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3):284~289
[13] 翟晓先.塔河大油田新领域的勘探实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51~761
[14] 金之钧,蔡立国.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前景、主要问题和对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22~730
[15] 马永生,蔡勋育.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41~750
[16] 张水昌,朱光有.四川盆地海相天然气富集特征与勘探潜力[J].石油学报,2006,27(5):1~8
[17] 张抗.塔河油田性质和塔里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1,22(4):1~6
[18] 张抗.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性质探讨[J].海相油气地质,2000,5(Z2):47~53
[19] 李延钧,李其荣,王廷栋,等.泸州古隆起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成藏地球化学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63~369
[20] 马安来,金之钧,王毅.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源对比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56~362
[21] 李明诚,马成华,胡国艺,等.油气藏的年龄[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6):653~656
[22] 龚再升.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至今仍是油气成藏的活跃期[J].石油学报,2005,26(6):1~6
[23] 戴少武.中国油气晚期成藏勘探实践及讨论[J].天然气工业,2004,24(1):7~10
[24] 王庭斌.新近纪以来中国构造演化特征与天然气田的分布格局[J].地学前缘,2004,11(4):403~416
[25] 张抗,王大锐.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启迪[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2):9~16
[26] 沃玉进,肖开华,周雁.中国南方海相层系油气藏组合类型与勘探前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11~16
[27] 楼章华,朱蓉.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水文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5):584~593
[28] 李仲东,罗志立,刘树根,等.雪峰推覆体掩覆的下组合(Z-S)油气资源预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92~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