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喜龙,肖贤明,赵必强,鹿洪友,唐永春.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生烃史[J]. 沉积学报. 2004.(02) [2]. 龚再升,王国纯. 渤海新构造运动控制晚期油气成藏[J]. 石油学报. 2001.(02) [3]. 何仕斌,朱伟林,李丽霞. 渤中坳陷沉积演化和上第三系储盖组合分析[J]. 石油学报. 2001.(02) [4]. 龚再升,蔡东升,张功成. 郯庐断裂对渤海海域东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石油学报. 2007.(04) [5]. 张抗. 盆地的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01) [6]. 邓宏文,王红亮,王敦则. 古地貌对陆相裂谷盆地层序充填特征的控制——以渤中凹陷西斜坡区下第三系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04) [7]. 金之钧,张发强. 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03) [8]. 李德生. 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创新之路[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01) [9]. 庞雄奇,李丕龙,张善文,陈冬霞,宋国奇,王永诗,张俊. 陆相断陷盆地相-势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05) [10]. 何文祥,米立军,文志刚,王根照. 渤东凹陷烃源岩生烃潜力研究[J]. 天然气工业. 2005.(05) [11]. 陆先亮.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和油气分布的影响[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