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367-1998)[S].1998
[2] 杨通佑,范尚炯,陈元千,等.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计算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 刘中云,唐周怀.润湿性对采收率及相对渗透性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48~150
[4] 彭敦陆,徐士进.神经网络系统在预测石油可采储量上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29~132
[5] 郭齐军.对油田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及评估的讨论--以东辛油田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3):309~312
[6]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油气田储层评价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285-1997)[S].1997
[7]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SY/T6174-1995,1996-6-30)[S].1995,1996
[8] 葛家理,宁正福,刘月田,等.现代油藏渗流力学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385
[9] 国家标准局.石油储量规范(GBn269-88,1988-10-01)[S].1988
[10]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油藏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169-1995)[S].1995
[11] 查全衡.石油天然气资源经营管理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