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1:4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2] 任纪舜,陈廷愚,牛宝贵,等.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成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82~99
[3] 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等.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1:500万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4] 王鸿祯,刘本培,李思田.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A].见:王鸿祯,杨森楠,刘本培,等著.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3~34
[5] 陈国达.地洼学说——活化构造及成矿理论体系概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6] 刘池洋.后期改造强烈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 17(4):255~261
[7] 罗志立.试论中国油气地质条件的特殊性[J].勘探家,1999, 4(2):1~7
[8] 王金琪.小陆拼接、多旋回、陆内构造——中国大陆石油地质三根基柱[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 25(2):182~190
[9] 郭占谦,徐文发,彭威.中国西部陆壳与含油气系统基本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1999, 20(5):365~370
[10] 马杏垣.中国岩石圈动力学纲要——1:400万中国及邻区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11] 尹赞勋,张守信,谢翠华.论褶皱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46~67
[12] 刘池洋.含油气盆地沉积沉降中心迁移的形成机制探讨[A].见:王宜林主编.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7.275~278
[13] 程学儒.松辽陆相盆地成因机制与烃类产出[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2, 9(2):9~13
[14] 刘池洋,孙海山.改造型盆地类型划分[J].新疆石油地质,1999, 20(2):79~82
[15] 任战利.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16] 刘池洋. 对弧后扩张作用的探讨[J].地质论评,1993, 39(3):187~195
[17] 刘池洋.从渤海湾盆地的地壳厚度演化,论地壳双层差异扩张原理[A].见:赵重远,刘池洋.华北克拉通沉积盆地形成与演化及其油气赋存[C].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43~52
[18] 施雅风,李吉均,李炳元.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373~408
[19] 金翔龙.东海海洋地质[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303~330
[20] 徐永昌,沈平,刘文汇,等.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97~131
[21] 郭占谦,杨兴科.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多种生烃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50~52
[22] Bois C P, Bouche P, Pelet R. Global geological history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es[J]. AAPG Bull, 1982, 66(9): 1 248~1 270
[23] 刘池洋,杨兴科.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1~14
[24] 林昌铋.大洋深处的生命奇观[N].中国科学报,1995-0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