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金星,钟宁宁,刘德汉,等.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地质基础和主控因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66~87,206~209
[2] 冯福闿,吴乃苓,中国含煤-含气(油)盆地分析[A].见: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第1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1~15
[3] 戴金星,宋岩,张厚福,等.中国天然气聚集区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00~168,219~224
[4] 程克明.吐哈盆地油气生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48~169,253~304
[5] 冯福闿,王庭斌,张士亚,等.中国天然气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98~112,168~169,255~260
[6] 傅家谟,刘德汉,盛国英,主编.煤成烃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5~25
[7] 王飞宇.煤和烃源岩镜质组中超微类脂体的检出及意义[J].科学通报,1993,36(2):151~154
[8] 黄第藩,秦匡宗.中国煤成油勘探与研究进展[A].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化石燃料地质-石油、天然气和煤[C].1997,18:351~358
[9] 张义纲著.天然气的生成聚集与保存[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149~157
[10] 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第二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7~30
[11] 王庭斌.天然气运移理论对我国天然气地质学建立的主要贡献[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0,24(4):4~10
[12] Hunt J M.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ed fluid compartments[J].AAPG Bull,1990,74(1):1~12
[13] 王庭斌,冯福.中国天然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13(3):1~7
[14] 王庭斌.中国盆地的构造格局与天然气分布特征[J].地球科学,1996,21(4):21~32
[15] 戴金星,付家谟,关德范,主编.天然气地质研究新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2~23
[16] 戴金星,王庭斌,宋岩,等.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1~7,32~55,118~140
[17] 戚厚发,关德师,钱贻钧,等.中国生物气成藏条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30~42
[18] 张洪年,连莉文,顾蕴旋,等.生物气模拟实验及地质应用[A].见: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研究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第4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130~149
[19] 刘文汇,徐永昌,史继扬,等.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15
[20] 徐永昌,沈平著.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15
[21] 王庭斌.天然气地质调查系列及其研究思路[A].见: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石油地质研究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第8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39
[22] Magoon L B主编.含油气系统--研究现状及方法[M].杨瑞召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23] 马贡 L B,道 W G,主编.含油气系统--从烃源岩到圈闭[M].张刚,蔡希源,高泳生,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3~106
[24] 王庭斌.中国大中型气田的勘探方向[A].见:中国新星石油公司石油地质研究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文集(第7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