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旭辉.塔里木古生代原型盆地分析的油气勘探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3):224~228
[2] 朱建辉.中国东部构造-热体制与断陷盆地多期性迁移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4):367~370
[3] 梁生正, 杨国奇, 田建章,等. 渤海湾叠合盆地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1,22(6):1~4
[4] 赵重远,周立发.成盆期后改造与中国含油气盆地地质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7~10
[5] 张抗.盆地改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38~41,45
[6] 刘池洋,杨兴科.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思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11~14
[7] 汤良杰,金之钧,庞雄奇.多期叠合盆地油气运聚模式[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67~70
[8] 何登发,赵文智,雷振宇,等.中国叠合型盆地复合含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J].地学前缘,2000,7(3):23~37
[9] 任战利.中国北方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33~37
[10] 王英民,邓林,贺小芬,等.海相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理论与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11] 李志军,李斌,陈辉.台南凹陷构造演化与成藏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53~56
[12] 程克明,黄第藩.吐哈盆地油气生成[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13] 骆传才.准噶尔盆地演化历史与含油气性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13(1):114~123
[14] 冯乔,柳益群,张小莉.吐哈盆地西南部热演化史[J].西北地质,1997,18(3):46~52
[15] 柳益群,吴涛,崔旱云,等.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古地温梯度和地质热历史[J].中国科学(D),1997,31(3):257~264
[16] 柳益群,吴涛,冯乔,等.吐鲁番-哈密盆地古地温梯度及有机质成熟度的确定[J].科学通报,1998,42(2):298~300
[17] 陈刚,赵重远,李丕龙.Ro反演的盆地热史恢复方法与相关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4):343~347
[18] 柳益群,袁明生,周鼎武,等.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地质热历史研究新进展[J].中国科学(D),2001,31(3):257~264
[19] 周中毅,潘长春.沉积盆地古地温测定方法及其应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2
[20]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松辽盆地古地温恢复[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1):13~14
[21] 柳益群,冯乔,郝建荣.吐-哈盆地侏罗系油藏煤成油问题的讨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4):326~331
[22] 徐永昌.天然气形成特征--多源复合,多阶连续[J].科学通报,1993,38(2):155~158
[23] 任战利,刘池阳,张小会,等.酒东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J].沉积学报,2000,18(4):619~623
[24] 邱楠生,金之钧,王飞宇.多期构造演化盆地的复杂地温场对油气生成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J].沉积学报,1997,15(2):142~144
[25] 曾勇,范炳恒,刘洪林,等.晋东南山西组主煤层热演化生烃史及热源分析[J].地质学报,1999,34(1):90~98
[26] 伍涛,武法东,林小云.冀中坳陷孙虎地区沉积和剥蚀作用及其对油气生成聚集的影响[J].古地理学报,2000,2(1):85~92
[27] 郑礼全,李贤庆,种宁宁.华北地区上古生代煤系有机质热演化与二次生烃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2,30(3):21~25
[28] 刘文汇,徐永昌,雷怀彦.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及其综合判识标志[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7,16(1):51~54
[29] Tissot B P,Welte D H.石油的形成与分布[M].徐永元,徐廉,郝石生,等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30] 段毅,周世新.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研究--Ⅱ.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与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1):1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