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文昭.中国陆相大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98~208
[2] 赵文智.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层系区域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J].石油学报,2000,21(1):10~15
[3] 王涛,关德范,王捷,等.中国东部裂谷盆地油气藏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15~117
[4] 谢利华.黄河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3):230~233
[5] 信荃麟.东濮凹陷黄河南地区盆地分析及油气评价[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2.100~119
[6] 杨香华.东濮凹陷盐湖层序结构与隐蔽油气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2):139~142
[7] 金强,黄醒汉.东濮凹陷早第三纪盐湖成因的探讨--一种深水成因模式[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1985,9(1):1~3
[8] 顾家裕.东濮凹陷盐岩形成环境[J].石油实验地质,1986,8(1):22~28
[9] 林又玲,吴贤涛,潘结南.东濮凹陷老第三系沙河街组盐类沉积模式新见[J].古地理学报,2000,4(2):67~74
[10] 赵志清,吕红玉.东濮凹陷盆地晚始新世生物群及其古环境的探讨[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8,5(3):315~322
[11] 张功成.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断块油气田,1998,6(5):1~9
[12] 张世奇,纪友亮.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模式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23(5):20~23
[13] 郑鸿稳.东濮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学模式[J].石油学报,2002,23(4):24~28
[14] 王燮培,宋廷光.从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看中国东部盆地构造圈闭的形成[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6,21(4):373~382
[15] 史卜庆,吴智平.渤海湾盆地东营运动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1999,21(3):196~200
[16] 赵文智,何登发.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535~546
[17] 任战利,冯建辉.东濮凹陷杜桥白地区天然气藏的成藏期次[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4):376~3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