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龙德,周新源,王国林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和油气勘探主攻方向[J].地质科学,2005,40(2):167~178
[2] 承造.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75~323
[3] 何治亮,陈强路,钱一雄.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69~778
[4] 国强,刘树根,李国蓉,等.塔中、塔北古隆起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1):114~119
[5] 文龙,孙德君,张晓东,等.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藏成藏演化史[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20(6):20~22
[6] 克奇.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成藏过程分析[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15(4):1~4
[7] 克奇,苏振阁.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2):6~10
[8] 飞宇,张水昌,梁狄刚.塔中4油田油气水界面的变迁与成藏期[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560~562
[9] 靖舟.油气水界面追溯法与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期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4):53~56
[10] 飞宇,何萍.利用自生伊利石K-Ar定年分析烃类进人储集层的时间[J].地质论评,1997,43(5):540~546
[11] 良全,刘胜,杨海军.塔中隆起石炭系油气成藏期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1):23~26
[12] 修祥,张一伟,金之钧.塔里木盆地成藏旋回初论[J].科学通报,1996,41(22):2 064~2 066
[13] 之钧.中国典型叠合盆地及其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之一)--叠合盆地划分与研究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554~562
[14] 狄刚.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若干地质问题[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3):184~188
[15] 读杰.混源油气运移方向的地球化学识别[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87~90
[16] 安来,金之钧,王毅.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源对比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56~362
[17] 雄奇,高剑波,孟庆洋.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构造变动与油气聚散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5):494~603
[18] 福军,高志前,樊太亮,等.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输导体系及成藏效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2):266-273
[19] 亚辉,刘泽容,陈利.断层封闭演化史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6):15~18
[1] 张水昌,张宝民,赵孟军,等.塔里木盆地油气源及成藏研究,2000
[2] 张光亚,杨文静,王红军,等.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油气分布规律,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