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玉柱.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发现的回顾与启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5):570~575
[2] 马永生,蔡勋育.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41~750
[3] 费宝生,汪建红.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三:渤海湾盆地任丘古潜山大油田的发现与勘探[J].海相油气地质,2005,10(3):43~50
[4] 刘光鼎.中国油气资源企盼二次创业[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16(4):1~3
[5] 刘光鼎.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1,16(2):1~7
[6] 蔡东升,冯晓杰,高乐,等.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及其勘探潜力与方向[J].中国海上油气,2004,16(1):1~17
[7] 王英民.海相改造残留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勘探前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1):28~32
[8] 刘光鼎.宋海斌,张福勤.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初探[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14(3):1~8
[9] 刘丽峰.残留盆地研究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4):575~581
[10] 刘光鼎,张丽莉,祝靓谊.试论复杂地质体的油气地震勘探[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683~686
[11] 金之钧.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特殊性问题[J].地学前缘,2005,12(3):15~22
[12] 刘光鼎.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244~246
[13] 刘光鼎.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14] 祝靓谊.油气勘探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18(1):19~23
[15] 王家林,陈兵,吴建生,等.潮汕坳陷沉积盆地基底结构和中生界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A].见:李家彪,高抒,编.中国边缘海岩石层结构与动力过程[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53~62
[16] 周立宏,李i忠,刘建忠,等.渤海湾盆地区前第三系构造演化与潜山油气成藏模式[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8
[17] Pawlowski R S,Hansen R O.Gravity anomaly separation by Wiener filtering[J].Geophysics,1990,55(5):539~548
[18] 杨文采,施志群,侯遵泽.等.离散小波变换与重力异常多重分解[J].地球物理学报,2001,44(4):534~541
[19] 徐亚,郝天珧,周立宏,等.位场小波变换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4):1132~1138
[20] 徐亚,郝天珧,戴明刚.等.渤海残留盆地分布综合地球物理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50(3):868~881
[21] 郝天珧,徐亚,周立宏,等.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宏观分布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以大港地区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08,51(2):491~502
[22] 李云平,吴时国,韩文功,等.东营凹陷前古近系构造综合地球物理反演[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2):16~20
[23] 王家林,王一新,万明浩.石油重磁解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80
[24] 郝天珧,杨长春,刘洪.等.环渤海地区前新生代油气资源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4):1269~1279
[25] 赵百民.郝天珧.徐亚,等.反演磁性地层界面的逐步剥离磁场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7,50(2):611~618
[26] 张丽莉,郝天珧,徐亚.歧口凹陷地区大地电磁测深探测[A].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29
[27] 万天丰.中国大地构造学纲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35~215
[1] 郝天珧,刘洪.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项目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
[2] 郝天珧,徐亚.歧口凹陷大地电磁测深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
[1] 郝天珧,刘洪.中科院知识创新丁程重大项目"环渤海(湾)地区前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研究"项目研究报告.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