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筱敏,董艳蕾,杨俊生,等.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分布[J].中国科学(D辑),2008,38(增Ⅰ):1~10
[2] 刘孟慧,赵澄林.辽东湾下第三系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8(1):1~9
[3] 陈清华,刘泽容.辽东湾盆地南部下第三系构造岩相分析[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8(2):9~13
[4] 苗丰民,李淑媛,李光天,等.辽东湾北部浅海区泥沙输送及其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1996,14(4):114~121
[5] 徐长贵,许效松.辽东湾地球辽西凹陷中南部古近系构造格架与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分析[J].古地理学报,2005,7(4):449~459
[6] 任战利,刘丽,崔军平,等.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在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4):502~506
[7] 朱建辉.中国东部构造一热体制与断陷盆地多期性迁移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4):367~370
[8] 卓勤功;蒋有录;隋风贵;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动力学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5):620~629
[9] 陈墨香.华北地热[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0] 王均,黄尚瑶,黄歌山,等.中国地温分布的基本特征[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
[11] 汪集,黄少鹣.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J].地震地质,1990,12(4):351~366
[12] 胡圣标,何丽娟,汪集.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三版)[J].地球物理学报,2001,44(5):611~626
[13] 邱楠生,冯石,廖兴明,等.辽河盆地东部凹陷构造一热演化研究[J].石油学报,1998,19(2):32~35
[14] 邱楠生,李善鹏,曾溅辉.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热历史及构造一热演化特征[J].地质学报,2004,78(2):263~269
[15] 邱楠生,苏向光,李兆影,等.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一热演化历史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4):1 127~1 135
[16] 邱楠生,苏向光,李兆影,等_炎B庐断裂中段两侧坳陷新生代构造一热演化历史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50(5):1 497~1 507
[17] 王永新,冯殿生,汪集,等.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现今地温场及热历史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3,46(2):197~202
[18] 龚育龄,王良书,刘绍文,等.济阳坳陷大地热流分布特征[J].中国科学(D),2003,33(4):384~391
[19] Hu S B,He L J,Wang J Y.Heat flow in the continental area of China:a new data set[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0,179:407 ~ 419
[20] 郑学正,从柏林,张雯华,等.我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岩石化学的一些探讨[J].地质科学,1978(3):253~264
[21] 谷俐,戴塔根,范蔚茗.渤海周边中、新生代火山作用及其深部过程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01:10~183
[22] 汪集呖,汪缉安.辽河裂谷盆地地壳上地幔热结构[J].中国科学(B辑),1986,(8):856~866
[1] 汤良杰,漆家福.渤海湾地区构造成因演化与潜山分布,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