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抗.缝洞储集体类型与塔河油田的勘探开发[A].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28~38
[2] 余家人,樊哲仁.任丘古潜山油田碳酸盐岩储集层研究[A].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3~12
[3] 柏松章.我国华北地区碳酸盐岩油藏类型及其开采特征[A].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8.12~22
[4] 谭承军.塔河碳酸盐岩油田储集空间与储集体连通关系初探[A].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51~56
[5] 陈志海,戴勇,郎兆新.缝洞性碳酸盐岩油藏储渗模式及其开采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3):101~105
[6] 康志江,李江龙,张冬丽,等.塔河缝洞型酸盐岩油藏渗流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635~640
[7] 李江龙,黄孝特,张丽萍.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缝洞型油藏特征及开发对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630~633
[8] 陈志海,刘常红,杨坚.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对策--以塔河油田主体开发区奥陶系油气藏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5):623~629
[9] 李宗宇.塔河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对策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6):856~862
[10] 杨坚,姚军,王子胜.三重介质符合油藏压力动态特征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5,20(4):418~425
[11] 葛家理.现代油藏渗流理学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231~232
[12] 何更生.油层物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30~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