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卢颖忠,黄智辉,管志宁. 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裂缝发育程度的方法[J]. 测井技术. 2000.(06) [2]. 丁原辰,邵兆刚. 测定岩石经历的最高古应力状态实验研究[J]. 地球科学. 2001.(01) [3]. 谭成轩,王连捷. 三维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在含油气盆地构造裂缝分析中应用初探[J]. 地球学报. 1999.(04) [4]. 孙广忠,林文祝. 结构面闭合变形法则及岩体弹性变形本构方程[J]. 地质科学. 1983.(02) [5]. 丁原辰. 声发射法古应力测量问题讨论[J]. 地质力学学报. 2000.(02) [6]. 张帆,贺振华,黄德济,唐湘蓉. 预测裂隙发育带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技术[J].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0.(02) [7]. 张吉昌,刘月田,丁燕飞,郭小哲,张华昌,程时清. 裂缝各向异性油藏孔隙度和渗透率计算方法[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5) [8]. 文世鹏,李德同. 储层构造裂缝数值模拟技术[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5) [9]. 王毅,宋岩,单家曾. 构造应力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05) [10]. 魏春光,雷茂盛,万天丰,接维强. 古龙-徐家围子地区营城组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构造裂缝发育区带预测及对比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01) [11]. 龚洪林,潘建国,王宏斌,王振卿,李闯,李录明.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裂缝综合预测技术及其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06) [12]. 邓攀,魏国齐,杨泳. 储层构造裂缝定量预测中地质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04) [13]. 戴俊生,汪必峰,马占荣. 脆性低渗透砂岩破裂准则研究[J]. 新疆石油地质. 2007.(04) [14]. 李淑恩,张绍辉,岳奎,谭守强,赵郁文.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及其应用[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