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车自成.从青藏高原的隆起看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6,7(1):10~15
[2] 彭作林,惠荣耀.中国西部准噶尔、柴达木、酒西盆地天然气赋存条件及资源预测[M].甘肃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 夏文臣,张宁,袁晓萍,等. 柴达木侏罗系的构造层序及前陆盆地演化[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 19(3):173~180
[4] 顾树松, 狄恒恕.柴达木盆地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A].见:朱夏.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186~195
[5] 王鸿祯,刘本培,李思田.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A].见:王鸿祯,杨森楠,刘本培.中国及邻区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C].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3~34
[6] 黄汉纯,黄庆华,马寅生.柴达木盆地地质与油气预测--立体地质·三维应力·聚油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7] 王素华,钱祥麟.中亚与中国西北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4):321~325
[8] 金之钧,张明利,汤良杰,等.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J].地球学报,1999,20 (增刊):68~72
[9] 曾联波,金之钧, 张明利,等.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J]. 沉积学报, 2002,20(2):288~292
[10] 任纪舜,姜春发,张正坤,等.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1] 许志琴,姜枚,杨经绥.青藏高原北部隆升的深部构造物理作用[J].地质学报, 1996,70(3):195~206
[12] 黄汉纯,王长利.阿尔金构造带特征及其对塔里木和柴达木盆地的影响(中国地质科学学院院报17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13] 国家地震局<阿尔金活动断裂带>课题组. 阿尔金活动断裂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14] 葛肖虹,段吉业,李才,等.阿尔金断裂与西北大地构造格局的新认识[A].见:杨巍然,朱志澄,朱新国.地球科学进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湖北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39
[15] 黄华芳,王金荣.造山型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赋存[M].甘肃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16] 邹华耀,胡文义.生长逆断层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以柴达木盆地尕斯断陷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3, 14(3):200~206
[17] 李玉喜, 周瑞年, 庞雄奇,等. 柴西地区近南北向构造系统及其控油作用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29(1):65~68
[18] 彭立才,邵文斌,张林,等.尕斯库勒油田跃灰1井区E23 灰层裂缝预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 24(4):391~395
[19] 邱楠生,金之钧. 油气成藏的脉动式探讨[J]. 地学前缘, 2000,7(4):561~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