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evinson A A.Introduction to exploration geochemistry[M]. Chicago:Wilmette Applied Pub,1976
[2] Omaljev V T.Definitions of the concepts of geochemical field,background,and noise[J].Geochem Internat,1987, 24(2):1~6
[3] 鲍征宇,李方林,贾先巧.地球化学场时-空结构分析的方法体系[J].地球科学,1999,24(3):282~286
[4] 关德师,张文正,裴戈.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源与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初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3,14(3):191~199
[5] 庄军,吴景均,张群.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早中侏罗世聚煤特征与煤的综合利用[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6] 汤锡元,郭忠铭,王定一.鄂尔多斯盆地西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演化与油气勘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9(1):1~10
[7] 狄永强.试论鄂尔多斯北部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J].铀矿地质,2002,18(6):340~347
[8] 李克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的深盆气气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2):190~193
[9] 中国煤田地质总局.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6
[10] 李延钧,陈义才,杨远聪,等.鄂尔多斯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与成烃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4):349~353
[11] 陈法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古水文地质条件与铀成矿前景分析[J].铀矿地质,2002,18(5):287~294
[12] 翟爱军,邓宏文.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层序地层与储层预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4):336~340
[13] 李贤庆,侯读杰,胡国艺.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地层水有机组分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1):26~29
[14] 陈建渝,朱芒征.含油气系统与有机地球化学的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3):246~249
[15] 涂光炽.地学走向何方[J].铀矿地质,1995,11(6):321~326
[16] 朱西养,汪云亮,王志畅,等.东胜砂岩型钠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探[J].地质地球化学,2003,31(2):39~45
[17] 涂光炽.成煤、成油、成气、成盐和成金属矿之间的关系[J].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4,3(1):1~3
[18] 魏永佩,王毅.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富集规律的比较[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4):385~392
[19] 陈远荣,戴塔根,贾国相,等.金属矿床有机烃气常见异常模式和成因机理研究[J].中国地质,2001,28(4):32~37
[20] 朱弟成,朱利东,林丽,等.西成矿田泥盆系铅锌矿床中的有机成矿作用[J].地球科学,2003,28(2):201~208
[21] 郭德方,叶和飞.油气资源遥感[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
[22] 李广之.轻烃地球化学场的形成和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1):66~69
[23] 王云鹏,耿安松,刘德汉. 鄂尔多斯盆地地表烃类的遥感探测研究[J].天然气工业,1999,19(6):17~20
[24] 李志宏. 油气田上微量金属元素异常的相关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6(4):45~48
[25] 施继锡, 余孝颖, 王华云. 古油藏、沥青及沥青包裹体在金属成矿研究中的应用 [J]. 矿物学报, 1995, 15 (2):117~122
[26] 李家熙,吴功建.中国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图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27] 韩长金.河套盆地早期资源评价与找油方向[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增刊):2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