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邵磊,刘志伟,朱伟林. 陆源碎屑岩地球化学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J]. 地学前缘. 2000.(03) [2]. 周士科,李焱,陈生泽,马前贵,薛永安. 渤海湾盆地渤中34区走滑断裂特征[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4.(03) [3]. 龚再升. 中国近海盆地晚期断裂活动和油气成藏[J]. 中国石油勘探. 2004.(02) [4]. 韩晓东,楼章华,姚炎明,杨卫东,蔡希源. 松辽盆地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动力学研究[J]. 矿物学报. 2000.(03) [5]. 史忠生,陈开远,何胡军,史军,刘保军,刘刚. 锶同位素在沉积环境分析方面的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02) [6]. 高志勇,韩国猛,张丽华. 河流相沉积中的准层序——以四川中部须家河组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01) [7]. 邓津辉,周心怀,魏刚,孙书滨,王刚. 郯庐走滑断裂带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金县地区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01) [8]. 樊德华. 黄河三角洲入海口地区近地表地层特征与沉积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3) [9]. 崔永谦,秦凤启,卢永和,杜维良. 河流相沉积储层地震精细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河道砂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5) [10]. 万桂梅,周东红,汤良杰. 渤海海域郯庐断裂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4) [11]. 姜丽娜,邹华耀. 郯庐断裂带渤中-渤南段新构造运动期断层活动与油气运聚[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04) [12]. 代黎明,李建平,周心怀,崔忠国,程建春. 渤海海域新近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07.(04) [13]. 张功成.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02) [14]. 邓运华.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J].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