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纪友亮,张世奇.层序地层学原理及层序成因机制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2] 吴因业,邹才能,季汉成.中国层序地层学导论.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3] 李丕龙,庞雄奇.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以济阳凹陷为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4] 纪友亮,张世奇.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5] 田世澄,毕研鹏.论成藏动力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6] 张善文.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31~740,761
[7] 马丽娟,郑和荣,解习农.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2):246~251
[8] 李亚辉,刘泽容,陈利.断层封闭演化史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6):15~18
[9] 吕慧.复杂油气藏油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以胜坨油田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433~439
[10] 谭茂金,杨邦伟,贾黎,等.胜利老河口油田桩106井区馆陶组成藏规律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1):44~47
[11] 张鹏,王良书,丁增勇,等.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4):467~474
[12] 卓勤功,蒋有录,隋风贵.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动力学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5):620~629
[13] 杨楚鹏,陈建渝.博兴洼陷油气成因类型及深层勘探潜力[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3):34~37
[14] 刘魁元,武恒志,康仁华,等.沾化、车镇凹陷泥岩油气藏储集特征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1,8(6):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