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8-28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大南盘江地区晚古生代拗拉槽盆地的改造变形
    丁道桂,邓 模,朱文利
    2010, 31(4):  393-402.  doi:10.11743/ogg20100401
    摘要 ( 3307 )   PDF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体在广西,包括滇、黔、粤部分地带的大南盘江———右江地区晚古生代拗拉槽(D—P 1 )和后期台向斜坳陷(P 2 —T 2 )盆地,在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受到哀牢山-红河古特提斯洋碰撞关闭的影响,而发生改造变形。在马关-河江、雪峰山、云开大山3个基底拆离体推覆作用下,以六盘水-紫云-都安走滑断裂带作为构造变形转换带,分别在不同区域形成了由强及弱的逆冲-褶皱递进(衰减)的构造变形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聚集与分布。

    三维三相达西流法及其在库车坳陷的应用  
    石广仁,马进山,常军华
    2010, 31(4):  403-409.  doi:10.11743/ogg20100402
    摘要 ( 2150 )   PDF (2830KB) ( 8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相达西流法是油气二次运移模拟技术中最复杂的方法,存在三大技术难点:①模型十分复杂,求解比油藏模拟的难度大得多;②收敛性、稳定性不易保证,导致计算结果精度低、计算中途异常停止;③计算机耗时量巨大,在微机上算完一个大型盆地要花几天时间。为此,采用了基于PEBI(直交平分)网的有限体积法、基于牛顿迭代的全隐式法及ORTHˉMIN(正交极小化)法,摸索出了“正确地选取一个模拟工区的最大允许时间步长”是解决上述三大技术难点的最大关键点,从而攻克了这三大技术难点。研发了三维三相达西流软件,并应用于库车坳陷,获得了较好的油气运聚史模拟结果。

    西非海岸南、北两段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对比  
    熊利平,刘延莉,霍 红
    2010, 31(4):  410-419.  doi:10.11743/ogg20100403
    摘要 ( 2380 )   PDF (6200KB) ( 12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非海岸主要含油气盆地是典型的大陆裂谷和被动陆缘盆地的叠合盆地,具有相同的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但是,由于南、北两段板块演化的过程不同,导致了盆地形成发育时期、构造演化特征、沉积充填特征的较大差异,形成了南、北两段油气地质条件、成藏特征、油气富集程度的极大差异。西非北段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北大西洋的裂开和非洲与北美板块的分离有关,同时也受北非构造演化的控制,盆地演化早期分异强烈,没有形成统一的沉积中心,晚期进入整体坳陷阶段,受阿特拉斯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形高差大,沉积厚度向海上快速增厚。而中段和南段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南大西洋的形成和非洲与南美洲板块的分离有关,盆地演化早期形成了统一的盆地,具有相似的沉积序列和地层发育特征,其沉积中心位于中部的加蓬和下刚果盆地,第三纪进入盆地的分异期,沿西非海岸发育一系列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从北向南规模逐步减小,有尼日尔三角洲和刚果扇盆地等。通过重点探讨西非南、北两段主要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对比分析南、北两段主要含油气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为中石化海外在西非战略选区提供依据。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新思路
    陈 轩,张昌民,张尚锋,张利萍
    2010, 31(4):  420-427.  doi:10.11743/ogg20100404
    摘要 ( 3266 )   PDF (7105KB) ( 6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沉积层序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出发,在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中,提出了“富砂之外找贫砂,贫砂之内找富砂”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新思路。运用该思路并结合层序地层理论和相关目标评价技术,在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三叠系克拉玛依下亚组河流相中,认为中期旋回MSC2为有利的“贫砂”层系,在该层系中高弯曲指数的河道砂体为有利的“富砂”目标,针对目标提交了红山4井并获得工业油流;同样在新近系沙湾组三角洲沉积相中,认为三级层序NSQ2中的湖侵体系域为有利的“贫砂”层系,层系中的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有利“富砂”目标,针对目标提交车89井并获得油气突破。这一思路指出了“贫砂”地层也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发育的重要场所,对我国陆相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浊流沉积的动力学机制与响应
    姜 辉
    2010, 31(4):  428-435.  doi:10.11743/ogg20100405
    摘要 ( 2280 )   PDF (3892KB) ( 10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浊流按粒度成因分类法可分为低密度、砂质高密度和砾质高密度3种类型。其流变机理特别是高密度浊流的流动机制和过程目前仍存在争议。从分布状态、触发机制、悬浮过程、沉积速率等方面展开探索,构建出浊流本体的动力侵蚀带、前部调节带、沉积卸载带、后部调节带、动力平衡带5个动力变形部分。从流动机制来说动力侵蚀带由于高度流动其形态保持相对固定,挟裹粗粒沉积物拖曳后面发散状细粒沉积物形成云雾状水流轨迹;沉积卸载带在混合作用下其流动时间和空间上仅有缓慢变化,当流动分离产生的湍动力不能超过粘滞强度的阻尼效应时,沉积物发生卸载顺次堆积;调节带和平衡带则起到动力转换、连接前后结构体、平衡沉积/侵蚀作用的功能。此外,浊流大规模高速流动必然增加其结构的不稳定性和支撑机制的多样化,这也是它与重力流其它类型之间存在过渡、改造和转化的根本原因。

    小波分析划分层序单元的地质学理论基础、方法与应用
    赵 伟,姜在兴,邱隆伟,陈 妍
    2010, 31(4):  436-441.  doi:10.11743/ogg20100406
    摘要 ( 3015 )   PDF (3352KB) ( 8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地质学角度对小波分析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认为测井曲线是地层中某种特征所反映出的不同周期沉积旋回的相互叠加,而小波分析能够将叠加在测井曲线中的不同频率的旋回识别出来。由此可以看出,对测井曲线的小波分析能够识别出其中所包含的不同周期的沉积旋回,据此可以进行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在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小波的选取十分关键,不同的小波类型会对划分的结果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通过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两口不同类型的井段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发现,该方法不仅能够划分常规的砂、泥岩互层的地层层序,同时也能够通过识别出常规方法不易识别出的一些微小特征变化、并结合Fischer图解来划分出大段单一岩性地层中的层序单元界面。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体系
    魏国齐,杨 威,朱永刚,金 惠,李跃纲,施振生,沈珏红
    2010, 31(4):  442-448.  doi:10.11743/ogg20100407
    摘要 ( 2034 )   PDF (5272KB) ( 6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大量露头和岩心的观察分析及样品的分析化验,认为栖霞组主要发育生物(屑)石灰岩、砂屑石灰岩、泥晶石灰岩和豹斑石灰岩;主要发育3种生物组合,即腕足类-藻类-有孔虫类组合、珊瑚组合和薄壳腕足类组合,它们分别是台地、斜坡和斜坡-盆地环境的产物。从大地构造背景、台地边缘滩特征、斜坡-盆地相特征及斜坡相与台地边缘相带的关系等方面分析,认为川西地区栖霞组为碳酸盐镶边台地沉积体系,主要的沉积相为斜坡相、台地边缘滩相和开阔台地相;其中,台地边缘滩相是栖霞组重要的储层,分布范围广。

    层序界面成岩反应规律及其对储层储集物性的影响
    韩登林,张昌民,尹太举
    2010, 31(4):  449-454.  doi:10.11743/ogg20100408
    摘要 ( 3238 )   PDF (3340KB) ( 10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三角洲沉积体系层序界面附近进行密集取样并对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成分分析后,总结得出层序界面附近的成岩反应规律。层序界面对于成岩反应的制约因素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层序界面代表着相对湖平面下降,由此引发大气淡水对储层的充注和淋滤,使得硅酸盐颗粒(主要是不稳定的长石颗粒)普遍高岭石化,在全岩成分上表现为层序界面之下储层中高岭石含量增加;其次,层序界面代表相对较长的沉积驻留时间,这使得在层序界面之下储层内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增加;最后,层序界面伴随着可容空间的下降,使得大量细粒沉积物被上覆粗粒沉积物冲刷侵蚀,并通过充填渗滤进入界面之下的地层,而随着埋深的不断增加,这些充填物质在压实作用下成为假杂基,从而表现为层序界面之下泥质杂基含量增大。以上成岩改造对储层储集物性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自生高岭石胶结物对储层储集空间起着建设性作用,而泥质杂基和碳酸盐胶结物对储集物性却有着相对的破坏性作用。

    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白云岩成因类型及空间分布
    杨玉芳,钟建华,陈志鹏,陈 鑫
    2010, 31(4):  455-452.  doi:10.11743/ogg20100409
    摘要 ( 1993 )   PDF (7849KB) ( 5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寒武-奥陶系白云岩是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重要储集岩类,综合岩心、镜下、结构组分及宏观地质背景等各种特征,将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白云岩划分为五种类型,重点对Ⅱ型细晶及Ⅲ型中粗晶白云岩显微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Ⅱ型细晶白云岩具三种产状两种结构特点。Ⅲ型白云岩可以以充填物形式产于大型缝洞内,具镶嵌状结构,可同时包含Ⅰ型和Ⅱ型白云岩。探讨了白云岩的沉积组合及空间分布规律,指出了蒸发海水型、混合水型、岩溶型、埋藏型、深部溶蚀型及同生砾屑云岩等各类型白云岩储层的有利发育区带。

    克拉玛依油田六区克下组冲积扇岩石相及储层质量差异
    郑 占,吴胜和,许长福,岳大力,王伟,张 锋
    2010, 31(4):  463-471.  doi:10.11743/ogg20100410
    摘要 ( 2564 )   PDF (8460KB) ( 5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六区11口取心井岩心描述的基础上,将该区克下组冲积扇岩石相划分为7种类型。结合沉积微相分析,应用岩心分析化验资料对冲积扇内部储层质量差异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克下组储层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沉积组构对储层质量差异起控制作用;粗砂岩相和细砾岩相储层为研究区克下组冲积扇中最好的储层;各微相储层质量差异显著,辫流水道和流沟储层质量最好,砂砾坝次之,砾石坝和径流水道较差,漫洪砂体最差;流沟以窄条带状镶嵌于砾石坝和砂砾坝之中,为扇根和扇中内带储层中的高渗通道。

    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成岩相分布及优质储层预测
    张 琴,朱筱敏,陈 祥,朱世发,季汉成,蒋永福
    2010, 31(4):  472-480.  doi:10.11743/ogg20100411
    摘要 ( 3555 )   PDF (11928KB) ( 4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影响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下白垩统储层物性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成岩作用强度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出了不同井和不同层段的视压实率、视胶结率和视溶蚀孔隙度,厘定了成岩强度划分标准。将下白垩统储层划分为5种成岩相类型,其中Ⅰ和Ⅱ类成岩相为较好的储集相带,Ⅲ类为中等储集相带,Ⅳ和Ⅴ类为差的储集相带。通过成岩相分布预测,结合沉积体系及次生孔隙发育分布规律,认为谭庄凹陷南部扇三角洲的北部区域、北部三角洲的南部区域处于中等-较强压实强胶结中等溶蚀成岩相带,为各层段的有利储集相带。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凝灰质岩成因及储层特征
    宫清顺,倪国辉,芦淑萍,丁梁波,辛勇光
    2010, 31(4):  481-485.  doi:10.11743/ogg20100412
    摘要 ( 3441 )   PDF (5834KB) ( 8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岩石薄片、铸体照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等分析,对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二叠系乌尔禾组特殊凝灰质岩成因及储集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岩石类型包括凝灰岩、沉凝灰岩和凝灰质砂砾岩;电测曲线呈现高电阻率、低声波时差的电性特征。分析表明,乌尔禾组凝灰质岩成因环境为封闭-半封闭的湖湾环境,由火山灰与正常陆源碎屑物混合堆积、固结成岩。同生期高盐度、碱性水介质条件为火山灰水解蚀变提供物质基础,形成云化(沉)凝灰岩,并析出方沸石。储集空间包括溶蚀孔隙、泄水道孔和裂缝。双孔介质特征改善了储层的储集性能,对油气富集起重要控制作用,控制了油藏分布及油藏规模。

    松辽盆地西斜坡泥岩地层压实规律
    赵 健
    2010, 31(4):  486-492.  doi:10.11743/ogg20100413
    摘要 ( 3375 )   PDF (4668KB) ( 8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泥岩压实作用规律,利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西斜坡地区泥岩地层压实状态,定量计算并分析了地层过剩压力。研究区西部隆起带地层基本处于正常压实状态,而龙虎泡阶地和齐家-古龙凹陷区内青山口组和嫩江组泥岩地层存在欠压实现象。通过压实曲线关键参数对比,结合实际地质资料分析了不同区域地层压实作用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定量计算了研究区地层过剩压力大小,获得了研究区地层压力结构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并预测了地下流体的运聚特征。

    用神经网络和地质统计学综合多元信息进行储层预测
    李东安,宁俊瑞,刘振峰
    2010, 31(4):  493-498.  doi:10.11743/ogg20100414
    摘要 ( 2627 )   PDF (8268KB) ( 4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实际地下地质地球物理条件的复杂性和地震等资料品质所限,相关问题的解决较为困难。在研究中如何将多元信息结合起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途径。遵循这一思路,在D气田地震储层预测中,针对研究区储层地质、地球物理特点,尝试用神经网络和地质统计学作为不同信息的融合平台,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充分地将多种地震属性和测井资料相结合,有效地减少了储层预测的多解性,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达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阶梯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
    李 苗,李晓平,郭 平
    2010, 31(4):  499-504.  doi:10.11743/ogg20100415
    摘要 ( 1963 )   PDF (769KB)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质量守恒原理和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双台阶水平井筒沿程压降模型。通过比产能指数将井筒中的流动与油藏渗流进行了耦合。模型中油藏渗流计算采用JOSHI稳态流动模型,水平井筒摩擦压降计算考虑了壁面流入的影响。并为所建的模型编制了程序,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双台阶水平井相关参数对产能的影响,认为对于大井眼、小产能水平井加速度压降可忽略,摩擦压降较小,由水平倾角引起的重力压降对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为油藏工程分析和采油工艺分析建立了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阶梯水平井产能预测方法。

    苏北盆地草舍油田泰州组储层水敏伤害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章雄冬,朱玉双,曹海虹,马慧杰,程秀梅
    2010, 31(4):  504-410.  doi:10.11743/ogg20100416
    摘要 ( 2395 )   PDF (3401KB) ( 8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技术,对苏北盆地草舍油田泰州组储集砂岩进行了浸泡型水敏性实验。结果显示,该砂岩具中等水敏。为充分了解水敏伤害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开展了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包括单模型及组合模型两种实验类型,分别模拟微观及宏观水驱油,并比较了水敏伤害前、后水驱油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敏伤害没有改变水驱油方式及残余油形态,但单模型的绕流现象整体增强,驱油效率降低,主要受注水压力、注水位置及微观非均质性等因素影响;而组合模型的采收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受微观非均质性及宏观非均质性共同控制。为避免水敏伤害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建议注入水矿化度为11.99g/L左右。

    储采比与油田稳产关系 ——以中石化探区为例
    赵庆飞,凡哲元,魏海峰
    2010, 31(4):  511-516.  doi:10.11743/ogg20100417
    摘要 ( 1204 )   PDF (2256KB) ( 8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全面认识储采比与油田稳产的关系,分析了目前有关储采比与油田稳产相关的认识或观点形成的背景及依据,通过对中石化200个已开发油田的分析,从中筛选了38个油田对其分油田类型进行了储采比统计分析,同时进行了稳产期末储采比的理论推导。研究表明,储采比与油田稳产的关系决定于油田的开发阶段、油田类型、开发政策等,而不能单纯由储采比的大小来判断是否能够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