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1年 第2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1-09-25
    特稿
    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思路
    戴少武, 贺自爱, 王津义
    2001, 22(3):  195-202,209.  doi:10.11743/ogg20010301
    摘要 ( 708 )   PDF (11238KB) ( 5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南方改造型盆地的特点,决定了其油气成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成藏的基础、关键、归宿特殊性的分析、论证为基点,根据:(1)现今油气藏的定位不决定于原型盆地,而与晚期改造,再分配烃源控制的空间有关;(2)主导成藏模式应为早期聚集晚期成藏、晚期聚集晚期成藏两种类型;(3)油气的高演化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决定了南方应以找气为主;(4)晚期重建整体封存体系的优劣是能否成藏并保存的关键,其核心是建造与改造的统一;(5)南方天然气的储集以多层系、多类型为特点,应坚持"有主要目的层,而不唯主要目的层”,多层兼顾,立体勘探和"二次生烃,多层储集、动态成藏,整体封存”的勘探思路.

    前沿探索
    断陷湖盆基底非线性沉降与Ⅱ型层序的形成——以冀东油田南堡凹陷为例
    王家豪, 王华, 周海民, 赵忠新, 甘华军, 韩晋阳
    2001, 22(3):  203-206.  doi:10.11743/ogg20010302
    摘要 ( 866 )   PDF (4624KB)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陷湖盆基底幕式沉降过程中的加速和减速(非线性构造沉降)对层序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以增强或减弱层序边界的信息.导致体系域的提前或滞后.Ⅱ型层序界面是在基底非线性加速沉降,并且构造沉降加速度大于或等于湖平面下降加速度的背景下形成的.基底的非线性沉降和湖平面升降的藕合关系对河流的作用方式以及河流沉积的展布特征有很强的控制作用.运用这一特点,可应用砂体等厚图来验证层序划分的正确性.这一特点还可作为Ⅱ型层序的识别依据.

    中国不同沉积环境的氮同位素特征
    陈传平, 梅博文
    2001, 22(3):  207-209.  doi:10.11743/ogg20010303
    摘要 ( 689 )   PDF (2810KB) ( 95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不同沉积环境部分原油和干酪根的氮同位素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氮同位素与沉积环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淡水环境原油的δ15N大致在0.%~0.6%之间;咸水和半咸水环境中形成的沉积有机质氮同位素比值最重,δ15N普遍在1%以上;而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中有机质及由此生成的原油的δ15N接近0或小于0.

    油气空间
    川西前陆盆地勘探思路分析
    吴世祥, 汪泽成, 张林, 沈珏红, 罗启后
    2001, 22(3):  210-216.  doi:10.11743/ogg20010304
    摘要 ( 683 )   PDF (8454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受龙门山推覆构造的影响,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形变、沉积充填、圈闭类型在平面分布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从总体上看,靠近龙门山前构造形变较强烈,地层倾角较陡,远离龙门山构造较为平缓;盆地中充填的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主要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为主,龙门山的多期推覆活动以及推覆作用的向盆内推进,造成盆内地层以向上变粗的反粒序为主和沉积中心的有序迁移;靠近龙门山前主要以发育构造圈闭为主,进入盆内则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地层水矿化度也表现为自龙门山向盆内增高.由此看来,川西前陆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必然具有不同的成藏条件,当然也应采取不同的勘探战略:龙门山前应中浅层兼顾,以构造圈闭为主要对象进行立体勘探;前陆深坳区,地层异常压力高,具有形成深盆气的条件,是深盆气的有利勘探场所;前陆隆起区应特别注意须家河组二段的尖灭区,以构造-岩性型圈闭为主要勘探目标;燕山期古隆起是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的运移指向区,应以浅层侏罗系天然气勘探为主攻方向.

    “花窗结构,菱形中心”——断陷盆地的沉积规律
    刘秋生, 李火车, 何碧竹, 张玉体, 王亚红, 王婧韫, 姜小林
    2001, 22(3):  217-220.  doi:10.11743/ogg20010305
    摘要 ( 877 )   PDF (4480KB) ( 8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相断陷盆地具有特定的沉积环境.无论是箕状式、地堑式,还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混合式,在剖面形态、沉积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共性.剖面形态上,这些断陷不是三角形就是倒梯形,即所谓的"花窗结构".无论那一类断陷盆地均具有明显的深坳部位,在深坳处沉积物较细,向两侧逐渐变粗.由于盆地演化具周期性,在一个完整的水进-水退旋回中,中间细两侧粗的分界线是两条折线,两条折线结合在一起构成菱形,即所谓"菱形中心".由于盆地演化具有多期性、复杂性,菱形中心可以呈串出现,菱形形态可能有较大的变化.对断陷盆地而言,油气勘探的关键是源岩,而"菱形中心"正是断陷盆地主要的源岩区.

    黄河南地区无能量补充井的单井注水吞吐开发
    李继强, 杨承林, 许春娥, 任干能, 涂兴万
    2001, 22(3):  221-224,229.  doi:10.11743/ogg20010306
    摘要 ( 1044 )   PDF (5120KB) ( 70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河南地区油田属复杂小断块油藏,由于在开发中得不到有效的能量补给,致使开发效果极差.而单井注水吞吐开发方法利用油层的亲水性,发挥毛管力吸水排油的作用实现水驱,能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恢复地层压力,提高采收率.单井注水吞吐要分多期进行,每个周期又分注水、闷井和采油3个阶段.注水量与注水速度与地层压力的恢复关系密切;闷井的目的是使注入水与原油进行充分交换,有利于原油采出;采油阶段为初期含水高,随采油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然后再慢慢上升.油层润湿性和渗透率是影响单井注水吞吐开发的主要因素,油层水的润湿指数越大,油层的润湿性越强,自吸排油性就越强,采收率也就越高.渗透率越高,油水渗流能力就越强,注水平衡时间就越短,因而就会获得较高的采油速度.该方法在马11-108井实施后,效果十分显著.

    胡状集地区地震岩性反演与储层预测
    曹学良, 曹延军, 姜传恩, 刘宏伟, 潘一览
    2001, 22(3):  225-229.  doi:10.11743/ogg20010307
    摘要 ( 673 )   PDF (5609KB) ( 6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地震岩性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对东濮凹陷胡状集地区有利的储层发育区进行了预测.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岩芯资料,测井曲线及测井解释结果,将目的层划分为4个中期旋回和16个短期旋回,它们分别对应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2砂组-下亚段3砂组.依据这种对应关系,通过连井剖面和骨干剖面,进行三维地震解释,应用JASON软件系统和波阻抗合成声波测井法对目的层进行了岩性反演.反演结果认为,波阻抗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在胡99井区和胡98井区,平均砂岩百分比和平均孔隙度最高值发育在胡99和胡97井区,其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反射异常体,推断为水下扇,是为有利的勘探远景区.

    黄河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
    谢利华, 李东, 雷利安, 周彤, 刘册扬, 杜燕
    2001, 22(3):  230-233.  doi:10.11743/ogg20010308
    摘要 ( 728 )   PDF (3916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河南地区的油气主要来自邻近的前梨园、葛岗集和崮阳3个洼陷的沙河街组三段和四段生油岩.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白庙和桥口地区的主要供油气区为前梨园洼陷和葛岗集洼陷;徐集地区和马厂地区的油气主要来自葛岗集洼陷;而崮阳洼陷的油气则主要供给三春集地区.西掉断层致使油气呈阶梯式运移,除白庙地区外,输导层每穿越一条西倾断层,油气的层位就可能更新一次,每穿越一条东掉断层,油气的层位就可能变老一次.由于受断层和油源的影响,黄河南地区的油气田紧临生油洼陷呈环状分布,油气多富集于继承性发育的披覆构造中的断块圈闭内.

    时-频分析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
    石万忠, 李举子, 李梦溪, 胡小强, 陈新军
    2001, 22(3):  234-237.  doi:10.11743/ogg20010309
    摘要 ( 729 )   PDF (4495KB) ( 7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时频分析方法是利用小波变换原理,从地震波的时间域和频率域同时对其作出分析.小波变换具有随信号频率升高时间分辨率也提高的特点.这一特点恰好满足对具有多刻度特征信号进行时频分析定位的要求.经实验发现,沉积旋回与主极值频率之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正旋回沉积对应的主极值频率从下到上由高频变为低频;反旋回沉积正相反.利用这一对应关系可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和生储盖组合的预测.时频分析是在层序地层格架中预测生储盖组合,可有效保证预测的准确性.而时频分析法研究的对象是对应沉积旋回的频率变化,因此,还可用来判识砂体的性质.

    二氧化碳吞吐试验中油层堵塞的原因
    钱思平, 杜培敏, 乔保林, 周旭煌, 张秀琼, 游小淼, 莫冰
    2001, 22(3):  238-239,244.  doi:10.11743/ogg20010310
    摘要 ( 859 )   PDF (2792KB) ( 8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氧化碳吞吐试验中,不明泥状物、油层中的无机物和重质有机物及返排速度均有可能引起油层堵塞.中原油田文65-84井试验结果表明,不明泥状物主要来自井筒和地面,与油层堵塞无直接关系;油层中的无机物主要为碳酸钙,尽管其溶解度随二氧化碳分压的下降而下降,但温度的下降,又会使其溶解度增加,二者综合作用,碳酸钙的溶解度反而上升,所以并不会产生油层堵塞;二氧化碳的注入,使油层温度下降,重质有机物(石蜡、沥青等)析出,从而导致了油层堵塞,因此,因温度下降而析出的重质有机物才是油层堵塞的真正原因.另外,在油层较薄的情况下,大排量返排使得近井地带温度降低,有可能使重质有机物析出而使油层堵塞,因此,在实际中并非返排速度越快越好.

    裂缝性油气储层定量综合评价——以辽河油田齐家古潜山基岩储层为例
    尹志军, 彭仕宓, 高荣杰
    2001, 22(3):  240-244.  doi:10.11743/ogg20010311
    摘要 ( 902 )   PDF (4954KB) ( 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古应力值、裂缝孔隙度和裂缝分维数等3个参数能从不同侧面对储层进行表征.古应力值是从裂缝的成因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建立地质模型,利用一定的构造约束条件,进行古应力场模拟计算获取最大古应力值的大小,应力值越大,裂缝越发育;利用双侧向测井曲线与裂缝层段的良好对应关系,识别出裂缝层段,然后再通过公式计算出裂缝孔隙度;依据裂缝发育具有分形的特点,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预测裂缝带的分布,并用公式计算裂缝分维数,分维数反映了裂缝发育的复杂程度,分维数越大,裂缝越发育.综合这3个参数对研究区裂缝储层进行评价后认为,Ⅰ,Ⅱ类裂缝十分发育,且顺大断层方向呈块状排列,形成良好储层.

    深层低渗难采油藏的注水开发
    赵卫华, 常剑, 杜燕, 冯永生, 孔自超
    2001, 22(3):  245-248.  doi:10.11743/ogg20010312
    摘要 ( 755 )   PDF (4622KB) ( 10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中原油田文33块沙三上油藏埋藏深、高温、高压、低渗透等地质特点和近10余年来一直注不进、难采出、开发基本面临瘫痪状态的实际情况,通过开展逐层上返注水开发先导试验,技术上采用细分层系、加密井网、油层改造、水质改善、优化开发技术等一系列措施,对全油藏进行调整和治理.措施实施后,压裂效果显著,产能提高158%,注水状况明显好转,采油速度由0.3%提高到3%,采收率提高8.7个百分点,开发水平上了等级,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该思路与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此类油藏平面和层间的矛盾及储量水驱动用难度大的问题,亦达到了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深度延迟人工神经网络判别水淹程度
    唐文忠, 陈彬, 翟雨阳, 刘志远, 黄华
    2001, 22(3):  249-252.  doi:10.11743/ogg20010313
    摘要 ( 761 )   PDF (4371KB) ( 8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度延迟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计算水淹层参数和判别水淹层,此方法避开了油层水淹后,混合液电阻率难以求准的问题,所建立测井信息与地层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更符合油层水淹后的实际情况.深度延迟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了储层地质参数与测井资料之间在深度上的动态关系,即一个深度点的地质参数由多个深度点的测井数据来描述,自动考虑了上下围岩的影响,而且测井信息与水淹层参数之间的复杂关系不需要具体的数学物理模型描述,只需有合适的样本集对网络训练即可获得解释模型.对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20口井的测井资料处理表明,用延迟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计算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进而判别水淹程度,应用效果良好,符合率达82.4%.

    濮城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剩余油的分布
    周瑜, 邓君, 石维民, 韩小琴, 王晓华, 李道亮
    2001, 22(3):  253-255,260.  doi:10.11743/ogg20010314
    摘要 ( 763 )   PDF (4459KB) ( 5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濮城油田东区沙河街组二段为多油层非均质层状油藏,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其剩余油储量为96×104t,主要集中在断层附近、构造高部位及复杂断块区.微构造和储层性质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正向微构造和小断层遮挡所形成的微型屋脊式构造是剩余油集中的部位;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低的流动单元其剩余油饱和度高.另外,注采系统亦对剩余油的分布有一定影响,注采井距加大,剩余油饱和度则增大.

    莘县凹陷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析
    王运所, 姜舒文, 廖家汉, 史小川, 王英
    2001, 22(3):  256-260.  doi:10.11743/ogg20010315
    摘要 ( 835 )   PDF (5320KB) ( 6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莘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其主力烃源岩发育在沙河街组一段、三段及四段+孔店组.馆陶组沉积末期,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期,为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依据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结果,该凹陷下第三系可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沙河街组三段已知含油气系统由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中、上亚段两个子系统组成,前一子系统已发现贾2井、莘4井油藏,后一子系统目前尚未发现油气显示;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推测含油气系统由沙河街组四段和孔店组两个子系统组成,目前均未发现油气显示.含油气系统内主要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及岩性3类油气藏,形成于中新世.生烃凹陷、生烃时期及断层封堵性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堂邑次凹环洼带为有利的成藏区.

    文13西气藏储层特征及剩余气开发潜力
    张云鹏, 徐霜, 李东, 周翠萍, 李志宝
    2001, 22(3):  261-263.  doi:10.11743/ogg20010316
    摘要 ( 681 )   PDF (2991KB)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1西气藏位于东濮凹陷文东构造带的西侧,主要含气层位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段中亚段,主要储层为5砂组的第4、第8、第10小层.在构造较高部位,储层孔隙度较大,向低部位变小,渗透率的变化与此类似.5砂组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渗透率变异系数一般在0.7~2.0之间.根据各断块、各小层的天然气储量分析结果,简单东块将原有部分油井改为采气井后,剩余气的开采可能会获得较好效果;简单西块南部构造高部位为剩余气的有利勘探区;文1-92块、文1-29块都有可能发现稳产期较短的高产井;而文1-122块因储量分散,气层薄、物性差,目前暂不宜进行开发.

    N凹陷的油源判识
    张新建, 王婧韫, 杨丽英, 张玲, 赵军玲
    2001, 22(3):  264-266.  doi:10.11743/ogg20010317
    摘要 ( 670 )   PDF (2872KB) ( 7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N凹陷为中-新生代断陷,在中央隆起带下白垩统AJ组已发现SL和AJ两个含油构造.油一油对比结果表明,该凹陷两个含油构造的原油族组成相似,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基本相同,因此它们来自同一生油岩.油-岩对比结果表明,原油的成熟度明显高于隆起带上的生油岩,而与两侧生油洼陷的生油岩成熟度相当.另外,原油(油砂)与生油洼陷生油岩的甾烷组成、藿烷分布及碳同位素值均具较好对应关系,由此可以判断原油来自两侧洼陷生油岩.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砂岩孔隙发育特征
    刘云田, 杨少勇
    2001, 22(3):  267-269.  doi:10.11743/ogg20010318
    摘要 ( 674 )   PDF (3002KB) ( 7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砂岩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次为含砾粗砂岩和中细砂岩,胶结物含量低,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溶孔为辅,孔隙度与今埋深不具相关性.由于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较弱,不足以引起压实减孔量的差异,因此成岩压实作用就成为孔隙演化和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侏罗系砂岩今埋藏深度下压实减孔量达20%~2%,不同地区成岩压实减孔量随今埋藏深度的变化率近于一致,但相同深度下的成岩压实减孔量却不尽相同,这主要与构造演化史密切相关,尤其与砂岩在埋藏过程中所经历的最大古埋藏和后期剥蚀量有着内在联系.目前砂岩孔隙度的大小代表的是65~12Ma期间砂岩达到最大埋深时的孔隙度,因此古埋深越大,孔隙度越小.

    古水动力模拟在塔里木盆地中的应用
    康志宏, 康艳芳, 邓林, 王英民, 虎北辰, 张鹏德, 杨宏, 黄地龙
    2001, 22(3):  270-272.  doi:10.11743/ogg20010319
    摘要 ( 872 )   PDF (3318KB) ( 5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非均匀各向异性地层的非稳定的地下水流动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可以定量判断油气运移的方向及强度.塔里木盆地存在海西早期、晚期及喜马拉雅期个主生烃期,模拟结果表明:海西早期,古水流向四周发散,塔中隆起、沙雅隆起及其南部和东部地区为油气有利聚集区,同时由于该期构造运动较强,古油藏暴露地表,油气藏以破坏为主;海西晚期,油气运移指向塔中和塔北隆起,主要聚集区为塔中;喜马拉雅期,地表降水和泄水作用极为强烈,油气藏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作用,油气藏充满程度下降、压力系统改变.

    宽带约束反演在江陵凹陷谢凤桥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朱伟, 朱玲, 吴新民
    2001, 22(3):  273-276.  doi:10.11743/ogg20010320
    摘要 ( 856 )   PDF (3849KB) ( 56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宽带约束反演是利用测井信息的纵向高分辨率和地震资料的横向连续性得到高分辨率的宽带波阻抗和速度模型,进行油气藏横向预测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声波测井的综合校正和制作合成记录先进行层位标定,继而对剖面精细解释,按解释剖面形成宏观模型,完成地层层位的数字化;然后采用井旁三道平均振幅值作为井旁模型地震道提取长度为100ms的子波和1ms的采样率进行随机地震反演,在此基础上便可对储层进行预测.预测认为,新沟咀组下段-沙市组有O3和O4两层主力含油砂层,经横向追踪,圈定了O3和O4含油砂层的平面展布范围,通过与构造圈闭叠合,确定O4砂层面积为7km2,经钻井获得自喷油流,证明预测结果具较高的准确性.

    阿克墩地区苏维依组的复合圈闭
    段铁军
    2001, 22(3):  277-279.  doi:10.11743/ogg20010321
    摘要 ( 700 )   PDF (3524KB) ( 6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阿克墩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轮台断裂以南,其苏维依组为油气田的主力产层.采用圈闭层封闭面成图技术方法对苏维依组进行分析,发现该组顶部存在构造-岩性型复合圈闭.此圈闭由个鼻状构造组成,每一构造在不同甚至相同的剖面上,反映出的构造形态及圈闭类型各不相同.在地震剖面上,该圈闭顶界面具有强振幅、长连续反射及尖灭点位置易于识别的特点.阿克墩地区苏维依组复合圈闭的发现表明,就目前地震勘探的分辨率而言,采用圈闭层封闭面成图技术对复合圈闭具有较好的判识效果.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地表化探异常的成因
    张玉明
    2001, 22(3):  280-281.  doi:10.11743/ogg20010322
    摘要 ( 713 )   PDF (1805KB) ( 5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存在两类地表化探异常带:一类为油气沿嫩末运动形成或复活的断裂运移至地表所致,具有物上气仍然活跃的特点;另一类为油气通过微渗漏所形成,具有ΔC、酸解烃及物上气高异常的特点.桑树台断裂和双龙构造上方的地表化探异常带为第一类成因;后五家户及四五家子气田上方的化探异常带为第二类成因.

    柴达木盆地葫芦山构造的多参数化探检测
    马金龙, 张显武, 刘安英
    2001, 22(3):  282-283.  doi:10.11743/ogg20010323
    摘要 ( 707 )   PDF (2012KB) ( 7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多参数油气地化指标综合分析,柴达木盆地葫芦山构造可划分出3个化探异常区:Ⅰ号异常区位于葫深1井周围,面积约45km2,游离烃、酸解烃及ΔC均有异常,且叠置吻合性好;Ⅱ号异常区位于构造北部,主要为游离烃异常;Ⅲ号异常区位于测区的东南角,规模较小,除游离烃甲烷外,其他异常均较弱.根据游离烃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该构造的地表化探异常来源于深部热裂解成因的油气垂向微渗漏.

    科研思维与方法
    克服油气勘探中的惯性思维
    邸领军
    2001, 22(3):  284-286.  doi:10.11743/ogg20010324
    摘要 ( 850 )   PDF (3067KB) ( 8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勘探中存在实践障碍与思维障碍,前者为客观地质纪录的不完整性与地质过程的难以模拟性所决定;后者为研究者主观惯性思维所制约,这就对真实揭示地下油气的赋存规律与推动油气勘探进程产生影响.油气勘探的每一次突破,都伴以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石油地质工作者不断克服思维惯性,实现思维的超越,以创新思维为油气勘探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