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old T.对地壳甲烷和其它烃类非生物成因理论的贡献[A].第27届国际地质会议石油地质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
[2] 李庆忠.打破思想禁锢,重新审视生油理论[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2):75~83
[3] 徐永昌,沈平,刘文汇,等.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地球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4] 郭占谦,王先彬.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气的探讨[J].中国科学(B),1994,24(3):303~309
[5] 戴金星,宋岩,戴春森,等.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6] 郭占谦,王先彬,刘文龙.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气的成藏特征[J].中国科学(D),1997,27(2):143~148
[7] 陈书平,汤良杰,张一伟.前陆、前陆盆地和前陆盆地系统,油气盆地研究新进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68
[8] 李思田,王华,路凤香.盆地动力学—基本思路与若干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7
[9] 朱起煌.国外天然气转化液烃新技术[J].石油知识,1999,5:19~20
[10] 周荔青,雷一心.松辽盆地断陷层系大、中型油气田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820~826
[11] 张玉明,李明,李瑞磊.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系天然气成藏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841~848
[12] 刘文汇,张殿伟,高波,等.天然气来源的多种途径及其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393~401
[13] 周荔青,吴聿元,张淮.松辽盆地断陷层系油气藏的分区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07,29(1):7~12
[14] 邵创国,邹文选.CO2驱油技术简介[J].石油知识,1999,5:40
[15] 李和田.注氮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应用[J].石油知识,200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