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玉柱.中国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1~348
[2] 赵靖舟,李启明.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241
[3] 赵宗举,周新源,范国章.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主要构造圈闭形成期分布及成藏意义[J].海相油气地质,2006,11(2):1~8
[4] 吕修祥,周新源,皮学军,等.塔里木盆地巴楚凸起油气聚集及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6):489~492
[5] 刘银河.新构造运动对塔中45-满西1区块石炭系晚期成藏的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80~186
[6] 李铁军,罗晓容.碎屑岩输导层内油气运聚非均一性的定量分析[J].地质科学,2001,36(4):402~413
[7] 张国成,王廷栋,徐志明,等.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储层的多期次多来源油气聚集特征[J].地学前缘,2000,7(S0):239~248
[8] 黄传波.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188~192
[9] 顾忆.塔里木盆地北部塔河油田油气藏成藏机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4):307~311
[10] 赵靖舟,李秀荣.晚期调整再成藏-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02,23(4):89~91
[11] 张鼐,张水昌,李新景,等.塔中117井储层烃包裹体研究及油气成藏史[J].岩石学报,2005,21(5):1473~1478
[12] 吕修祥,赵风云,杨海军,等.塔中隆起志留系混源多期油气聚集特征与勘探对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3):1~5
[13] 刘克奇,苏振阁.塔里木盆地塔中4油田油气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2):6~10
[14] 赵孟军,卢双舫,王廷栋,等.塔里木盆地天然气成藏与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212
[15] 闫相宾,李铁军,张涛,等.塔中与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形成条件的差异[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2):202~207
[16] 张抗.塔河油田的发现与其地质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9,20(2):120~124
[17] 张抗.塔河油田的性质和塔里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1,22(4):1~6
[18] 梁狄刚.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若干地质问题[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3):184~188
[19] 张水昌,王飞宇,张保民,等.塔里木盆地中上奥陶统油源层地球化学研究[J].石油学报,2000,21(6):23~28
[20] 马安来,张水昌,张大江,等.轮南、塔河油田稠油油源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31~38
[21] 赵宗举,贾承造,周新源,等.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油气藏主控因素及勘探选区[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4:6~15
[22] 赵靖舟.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海相烃源岩重新认识[J].沉积学报,2001,19(1):117~124
[23] 史鸿祥,徐志明,林峰,等.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油源分析及勘探前景[J].新疆石油地质,2005,26(6):623~626
[24] 陈文礼.塔中隆起东南部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分析[J].河南石油,2003,17(4):1~4
[25] 乔桂林.塔中隆起及邻区塘古孜巴斯凹陷生烃潜力分析[J].河南石油,2003,17(5):4~5,9
[26] 张振生,李明杰,刘社平.塔中低凸起的形成和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28~31
[27] 张俊,庞雄奇,刘洛夫,等.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的分布特征与石油地质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4,34(1):169~176
[28] 田作基,罗志立,罗蛰潭,等.新疆阿瓦提陆内前陆盆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6,17(4):282~286
[29] 徐国强,刘树根,李国蓉,等.塔中、塔北古隆起形成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1):114~120
[30] 沈安江,王招明,杨海军,等.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及油气勘探潜力[J].海相油气地质,2006,11(4):1~126
[31] 周新源,王招明,杨海军,等.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实例之五-塔中奥陶系大型凝析气田的勘探和发现[J].海相油气地质,2006,11(1):45~51
[32] 翟晓先.塔河大油田勘探领域的勘探实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6):751~761
[33] 张宗命,贾承造.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内古隆起及其找油气方向[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7,12(3):7~13,42
[34] 贾承造.中国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275~323
[35] 何文渊,李江海,钱祥麟,等.巴楚地区与塔北地区中新生代油气构造成藏史对比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3):220~224
[36] 付建奎,张光亚,马郡,等.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构造样式与演化[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26(5):10~14
[37] 肖安成,杨树锋,李曰俊,等,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断裂系统主要形成时代的新认识[J].地质科学,2005,40(2):291~302
[38] 刘志宏,林东成,王文革,等.塔里木盆地吐木休克断裂带的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31(3):219~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