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志海,常铁龙,刘常红.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动用储量计算新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7(3):315~319
[2] 陆先亮,段新民,李琴.覆盖区碳酸盐岩缝洞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5):12~14
[3] 王鹏,刘兴晓.轮南古潜山岩溶缝洞系统定量描述[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6):546~548
[4] 徐微,贾振远,蔡忠贤.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层溶洞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1):156~158
[5] 肖玉茹,何峰煜,孙义梅.古洞穴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古洞穴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1):75~80
[6] 杨敏.塔河油田4区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井间连通性研究[J].新疆地质,2004,22(2):196~199
[7] 胡广杰,杨庆军.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连通性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2):227~229
[8] 鲁新便.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地质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5):508~512
[9] 谭承军.塔河碳酸盐岩溶缝洞型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意义[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1(1):89~92
[10] 顾忆,黄继文,马红强.塔河油区油气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2(1):19~25
[11] 鲁新便,张宁,刘雅雯.塔河油田奥陶系稠油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技术对策探讨[J].新疆地质,2003,21(3):229~334
[12] 陈清华,刘池阳,王书香.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2):196~201
[13] 闫相宾.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3):262~265
[14] 蔡立国,钱一雄,刘光祥,等.塔河油田及邻区地层水成因探讨[J].石油实验地质,2002,24(1):57~60
[15] 陈志海,黄广涛,刘常红,等.烃类流体分布与缝洞储层流动单元划分[J].石油学报,2007,28(1):9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