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黎水泉,徐秉业,段永刚.裂缝性油藏流固耦合渗流[J].计算力学学报,2001,18(2):133~137
[2] 仵彦卿,柴军瑞.裂隙网络岩体三维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0,16(1):1~5
[3] 冉启全,顾小芸.弹塑性变形油藏中多相渗流的数值模拟[J].计算力学学报,1999,16(1):24~31
[4] 董平川,徐小荷.储层流固耦合的数学模型及其有限元方程[J].石油学报,1998,19(1):64~70
[5] 薛世峰,宋惠珍.非混溶饱和两相渗流与孔隙介质耦合作用的理论研究--数学模型[J].地震地质,1999,21(3):243~252
[6] 薛世峰,宋惠珍.非混溶饱和两相渗流与孔隙介质耦合作用的理论研究--方程解耦与有限元公式[J].地震地质,1999,21(3):253~260
[7] 范学平,李秀生,张士诚,等.低渗透变形介质油气藏渗流流固耦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1):76~78
[8] 王自明,江同文,宋文杰,等.弹性气藏中气体渗流的气固热耦合数学模型[J].天然气工业,2003,23(3):85~87
[9] 张烈辉,李允.低渗透气藏流固耦合渗流数值模拟[J].天然气工业,2004,24(10):80~82
[10] 周志军,刘永建,马英健,等.低渗透储层流固耦合渗流理论模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2,26(3):29~32
[11] 杨满平.变形介质气藏渗流理论研究的发展及研究意义[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3,25(6):23~26,34
[12] 李培超,孔祥言,卢德唐.饱和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学模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3,18(4):419~426
[13] 刘建军,刘先贵.开发过程中三场耦合的数学模型[J].特种油气藏,2001,8(2):31~33,37
[14] 孔祥言,李道伦,徐献芝,等.热流固耦合渗流的数学模型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5,20(2):269~275
[15] 吉小明,王宇会.岩体地下流固耦合理论的研究综述[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2,15(2):27~31
[16] 刘建军,冯夏庭.我国油藏渗流-温度-应力耦合的研究进展[J].岩土力学,2003,24(增刊):645~650
[17] 同登科,杨河山.油气流-固耦合渗流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4):4 594~4 602
[18] 白茅,刘天泉.孔隙裂隙弹性理论及引用导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5
[19] 游秀玲,张玲,罗云秀.原油采收率影响因素探讨及油藏综合分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3):314~318
[20] 王秀娟,赵永胜,文武,等.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与产能物性下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2):162~166
[21] 冉启全,李士伦.流固耦合油藏数值模拟中物性参数动态模型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7,24(3):61~65
[22] 吕成远,王建,孙志刚.低渗透砂岩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2):86~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