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建中,刘宝泉,郑伦举,等.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生排烃能力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348~355
[2] 冯子辉,迟元林,杜洪文,等.原油在储层介质中的加水裂解生气模拟实验[J].沉积学报,2002,20(3):506~509
[3] 秦建中,金聚畅,刘宝泉.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热演化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2):177~184
[4] 陈义才,沈忠民,黄泽光,等.碳酸盐烃源岩排烃模拟模型及应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3):203~206
[5] 张有生,秦勇,刘焕杰,等.沉积有机质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J].地球化学,2002,31(3):273~281
[6] 李术元,林世静,郭绍辉,等.矿物质对干酪根热解生烃过程的影响[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1):69~74
[7] 金强.裂谷盆地生油层中火山岩及其矿物与有机质的相互作用-油气生成的催化和加氢作用研究进展及展望.地球科学进展,1998,13(6):542~546.
[8] 卢双舫,付晓泰,刘晓艳,等.油成气的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J].天然气工业,1996,16(6):6~8
[9] 卢双舫,付晓泰,陈昕,等.原油族组分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J].地质学报,1997,71(4):367~373
[10] 王建宝,肖贤明,郭汝泰,等.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4):403~409
[11] 胡惕麟,戈葆雄,张义纲,等.源岩吸附烃和天然气轻烃指纹参数的开发和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1990,12(4):375~393
[12] 胡国艺,罗霞,李剑,等.两种裂解气中轻烃组成差异性及其应用[J].天然气工业,2005,25(9):23~25
[13] 李政,李钜源,徐兴友,等.济阳坳陷煤系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与同位素对比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5):696~701
[14] 林武,李政,李钜源,等.济阳坳陷孤北潜山带天然气成因类型分布规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3):429~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