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晓樵,丁林,李建国,蔡华伟. 西藏仲巴地区白垩纪末期—始新世早期海相地层[J]. 地层学杂志. 2001.(04) [2]. 陈安定,郭彤楼,万景林. 裂变径迹、同位素年龄研究苏皖周边隆起构造抬升[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04) [3]. 汪素云,许忠淮,俞言样,张琳. 中国及其邻区周围板块作用力的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1996.(06) [4]. 朱弟成,潘桂棠,莫宣学,段丽萍,廖忠礼.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代[J]. 地球科学进展. 2004.(04) [5]. 莫宣学,赵志丹,邓晋福,董国臣,周肃,郭铁鹰,张双全,王亮亮.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J]. 地学前缘. 2003.(03) [6]. 陈安定. “未熟油”与“未熟生烃”异议[J]. 地质论评. 1998.(05) [7]. 陈安定. 苏北箕状断陷形成的动力学机制[J]. 高校地质学报. 2001.(04) [8]. 郭良迁,黄立人. 中国大陆地壳的应变应力场研究[J]. 华北地震科学. 2000.(03) [9]. 邱旭明. 扭动作用在苏北盆地构造体系中的表现及其意义[J].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2.(02) [10]. 许薇龄. 苏北南黄海地质构造特征[J]. 上海地质. 1987.(03) [11]. 朱夏. 中国东部板块内部盆地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J]. 石油实验地质. 1979.(00) [12]. 胡朝元. 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机理与油气分布特点新议[J]. 石油实验地质. 1982.(03) [13]. 陈安定. 苏北第三系成熟演化指标与深度关系的3种模式[J]. 石油实验地质. 2003.(01) [14]. 漆家福,张一伟,陆克政,杨桥,陈发景. 渤海湾新生代裂陷盆地的伸展模式及其动力学过程[J]. 石油实验地质. 1995.(04) [15]. 赵重远. 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J]. 石油学报. 1984.(01) [16]. 杨克绳. 中国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箕状断陷类型、形成机理及含油性[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0.(02) [17]. 许浚远,张凌云. 欧亚板块东缘新生代盆地成因:右行剪切拉分作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03) [18]. 刘玉瑞,刘启东,杨小兰. 苏北盆地走滑断层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03) [19]. 徐旭辉,朱建辉,江兴歌. 区带资源定量评价方法及在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的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04) [20]. 邱旭明,严元锋,唐焰. 苏北盆地卞闵杨油田的发现及其意义[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05) [21]. 邱旭明.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输导特征及油气分布[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04) [22]. 陈安定. 苏北盆地第三纪构造抬升的地震地层证据及相对剥蚀量[J]. 小型油气藏. 2002.(01) [23]. 马孝达. 西藏中部若干地层问题讨论[J]. 地质通报. 20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