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家蔚,戚厚发.文留煤成气藏的发现及其对华北盆地找气的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10 (1):4~12
[2] 朱家蔚,许化政.东濮凹陷煤成气地化指标及其与油成气的对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5,6(3):272~279
[3] 许化政.文留盐背斜形成与油气富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9(3):288~296
[4] 许化政,周新科.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构造发育特征与气藏形成[J].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6):712~719
[5] 许化政.东濮凹陷煤系有机质地化特征及生烃演化模式[J].石油实验地质, 1987,9(2):87~97
[6] 中原石油勘探局.东濮凹陷油气生成地球化学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7] 谯汉生,方朝亮,牛嘉玉.中国东部深层石油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8] 张文正,裴戈,关德师.烃源岩轻烃生成的热压模拟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18(3):7~15
[9] 陶一川.油气运移聚集的流体动力学机理问题[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4 (3):254~268
[10] 陈荷立.油气运移研究的有效途径[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5,16(2):126 ~131
[11] 张照录,王华,杨红.含油气盆地的输导体系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33~135
[12] 包茨.天然气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13] 戴金星,钟宁宁,刘德汉,等.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地质基础和主控因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14] 关德师,张文正,裴戈.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产层的油气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3,14(3):191~199
[15] 郭绪杰,焦贵浩.华北古生界石油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