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厚福,张万选.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2] 马光强,徐晓明,朱兆信,等."最小含油圈闭"概念在油藏评价中的应用[J].录井技术,2002,13(4):60~64
[3] 石苏伟,余明发,佘辰玉,等.岩石热解录井技术在油气层评价中的优势[J].录井技术,2002,13(3):23~28
[4] 费宝生,杜金虎.二连裂谷盆地群油气地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134~135,96~120
[5] 罗蛰潭,王允诚.油气储集层的孔隙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6] 余家仁,祝玉衡,高珉,等.二连盆地低渗透储集层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35~50
[7] 祝玉衡, 张文朝.二连盆地储层沉积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8] 肖安成,杨树锋,陈汉林.二连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2):137~140
[9] 王秀娟,赵永胜,文武,等.低渗透储层应力敏感性与产能物性下限[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2):162~165
[10] 孙冬胜,金之钧,吕修祥,等.沉积盆地超压体系划分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1):14~20
[11] 欧阳健.加强岩石物理研究,提高油气勘探效益[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2):1~5
[12] 曾文冲.测井学重大的技术进展与面临的问题[A].见:高瑞祺.石油勘探工程技术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7~18
[13] 赵鹏大.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14] 张抗.中国21世纪初期石油工业展望[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2):95~99
[15] 张抗.对中国石油可采资源量的讨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3,24(1):7~11
[16] 梁官忠,苗坤,党燕,等.夫特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及开发对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2):151~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