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德生.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3~212
[2] 胡见义,黄第藩.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164~234
[3] 李德生.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J].石油学报,1986,7(1):1~21
[4] 李德生.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学[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31(6):1~7
[5] 范太雍.潜山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84~128
[6] 戴金星.煤成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1~14
[7] 马永生,傅强,郭彤楼,等.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长兴-飞仙关气藏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5):455~461
[8] 胡光灿,谢姚祥.中国四川东部高陡构造石炭系气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7
[9] 冉隆祥,谢姚祥,王兰生.从四川盆地解读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3):289~294
[10] 王一刚.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规律、勘探方法与远景预测[J].天然气工业,2002,22(S0):14~19
[11]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等.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过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4):402~410
[12] 陈建军.应用新思路、新技术找油,老油田焕发青春--酒西盆地油气勘探实践[J].中国石油勘探,2001,6(3):16~20
[13] 徐旭辉,高长林,黄泽光,等.中国盆地形成的三大活动构造历史阶段[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26(2):155~162
[14] 贾承造.中国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天然气富集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