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朱珍君, 李琦, 陈贺贺, 李剑, 张卫平, 杨丰繁, 张迎朝, 覃军, 李风勋, 单帅强.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古新统源-汇系统耦合及时-空演化[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3, 44(3): 735-752. |
[2] |
宋明水, 王永诗, 王学军, 郝雪峰, 李友强, 陈冬霞, 王福伟, 王翘楚, 石学斌, 邹易. 成熟探区“勘探层单元”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2, 43(3): 499-513. |
[3] |
董道涛, 邱隆伟, 马永达, 杨勇强, 邹毓, 代莉, 滕宝刚, 张在鹏. 多断湖盆构造控砂与沉积充填过程——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始新统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8, 39(4): 653-663. |
[4] |
王永诗, 邱贻博. 济阳坳陷超压结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 38(3): 430-437. |
[5] |
徐长贵, 杜晓峰, 徐伟, 赵梦. 沉积盆地“源-汇”系统研究新进展[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7, 38(1): 1-11. |
[6] |
武晓玲, 高波, 叶欣, 边瑞康, 聂海宽, 卢福长.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页岩油成藏条件与勘探潜力[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3, 34(4): 455-462. |
[7] |
王伟明, 卢双舫, 王世辉, 刘世恩, 王贵磊, 穆国栋, 蒋思芹, 徐建军. 鸡西盆地致密砂岩气存在的可能性[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3): 385-391,398. |
[8] |
蔡希源. 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机制及生排烃效率差异性——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3): 329-334,345. |
[9] |
陈安定. 苏北盆地构造特征及箕状断陷形成机理[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2): 140-150. |
[10] |
慕德梁, 孟卫工, 李成, 李晓光, 柳锦云, 王占忠. 断陷盆地陡坡带构造样式与油气聚集—以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陡坡带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5): 635-642. |
[11] |
陈欢庆, 朱筱敏, 董艳蕾, 李烨, 廖飞燕. 深水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分析与岩性-地层油气藏预测—以中国南海C盆地深水区古近系T组为例[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5): 626-634. |
[12] |
王家豪, 王华, 肖敦清, 韦阿娟, 廖远涛. 伸展构造体系中传递带的控砂作用——储层预测的新思路[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1): 19-25. |
[13] |
庞雄奇, 李丕龙, 张善文, 陈冬霞, 宋国奇, 王永诗, 张俊. 陆相断陷盆地相-势耦合控藏作用及其基本模式[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28(5): 641-652,663. |
[14] |
张善文. 济阳坳陷第三系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与实践[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27(6): 731-740,761. |
[15] |
刘志宏, 杨建国, 万传彪, 刘振文, 张立国.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生代盆地性质探讨[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25(6): 620-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