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2-28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特征
    肖朝晖,王招明,姜仁旗,吴金才,张丽娟
    2011, 32(1):  1-10.  doi:10.11743/ogg20110101
    摘要 ( 2092 )   PDF (2705KB) ( 10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野外露头观察、钻井资料分析及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技术,开展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识别层序边界,建立地层格架。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识别出的8个层序特征进行刻画,除层序SQ1为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型层序外,其他层序均为基准面下降半旋回型层序,其中层序SQ5,SQ6,SQ7,SQ8为重点勘探层序。在轮南地区,层序SQ6,SQ7,SQ8为今后构造-岩性复合圈闭重点勘探层序。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层序发育模式,指出了有利于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层序样式,为寻找地层-岩性圈闭发育有利部位提供了依据。

    四川盆地南江杨坝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条件
    曹婷婷,徐思煌,王约,周炼,吴夏
    2011, 32(1):  11-16.  doi:10.11743/ogg20110102
    摘要 ( 2668 )   PDF (1184KB) ( 8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运用地球生物学方法评价烃源岩形成的条件,是对基于残余有机质分析的传统烃源岩评价方法的重要补充,对于高演化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尤为重要。在实测野外露头剖面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四川盆地南江杨坝地区下寒武统各小层的沉积环境、古生物化石、岩石微量元素及总有机碳含量等特征,利用地球生物学基本原理,分析下寒武统烃源岩形成的生境型、海洋古生产力、古氧相及埋藏效率等条件。结果表明,筇竹寺组底部原始有机质数量多,发育于厌氧的沉积环境中,有机碳埋藏效率高,是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层段。石龙洞组底部具备一般烃源岩发育的地球生物学条件。

    燕山地区冀北坳陷雾迷山组地球化学特征
    罗顺社,陈小军,李任远,张建坤
    2011, 32(1):  17-28.  doi:10.11743/ogg20110103
    摘要 ( 2301 )   PDF (3307KB) ( 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燕山地区冀北坳陷雾迷山组为碳酸盐岩潮坪沉积,进一步分为潮上带、潮下带、潮间带3个亚相和上潮间带、下潮间带、潮下高能带、潮下低能带4个微相。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微量元素和氧化物的富集规律及其环境意义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碳酸盐岩受陆源浑水沉积的影响,而且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无论是微量元素还是氧化物,其含量大多数都由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呈明显增大的趋势。随着水体加深,对碳酸盐岩沉积环境较敏感的Sr,B含量及Sr/Ba,Sr/Ca,Mn/Fe值也由潮上带至潮下带逐渐增大。上述特征不仅表明该区地球化学特征可作为相分析的重要标志,也说明野外地层和沉积相划分的准确度较高。

    海退型陆棚相:烃源岩形成的重要部位 ——以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为例
    蔡雄飞,冯庆来,顾松竹,罗中杰
    2011, 32(1):  29-37.  doi:10.11743/ogg20110104
    摘要 ( 1888 )   PDF (1633KB) ( 9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沉积特征、生物群面貌组合、有机碳特征的深入研究,探讨了海退型序列与优质烃源岩的关系。中、上扬子地区北缘晚二叠世大隆组沉积环境具有从早期外陆棚到中、晚期内陆棚变化的特征,属于海退型陆棚相。沉积相带的转变为该区带来了较浅水的生物,尤其是大量菌藻类出现,为中、上扬子地区大隆组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有机质生产率,造成大隆组上部有机碳含量比下部高。此外,该区多次上升洋流作用同时将下层营养盐类携带到表层水,使得生物群更加繁盛,促进了有机质生产力的激增,有利于大隆组大范围内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研究表明,海退型陆棚也是地史中烃源岩形成的重要部位。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烃源岩沉积环境与地球化学特征
    倪春华,周小进,王果寿,刘运黎,杨帆
    2011, 32(1):  38-46.  doi:10.11743/ogg20110105
    摘要 ( 2641 )   PDF (2692KB) ( 11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地区发育中奥陶统平凉组烃源岩。在对采集于该地区的5条剖面、40余件露头样品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微量元素分析了该地区中奥陶世平凉期的古盐度、水动力条件和氧化还原条件,认为当时主要发育微咸水-半咸水、弱水动力条件、还原性的深水斜坡相和咸水、强水动力条件、偏氧化-弱还原性的碳酸盐岩台地相两种古沉积环境,且前者为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通过对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综合评价,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平凉组烃源岩主要为集中于下部的泥岩,具有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类型好(以腐泥型为主)及热演化程度高(主体处于成熟晚期-高成熟期)的特点,为中等-好气源岩。综合研究认为,渭北隆起北部是鄂南地区下古生界勘探的有利地区。

    泥质烃源岩中蒙皂石与有机质的水桥结合作用——来自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的证据
    卢龙飞,蔡进功,刘文汇,腾格尔,胡文瑄
    2011, 32(1):  47-56.  doi:10.11743/ogg20110106
    摘要 ( 1955 )   PDF (1920KB) ( 9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渐新统沙河街组粘土矿物含量较高的烃源岩粉碎后,提取粒径小于2 μm的粘土组分,运用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有机质与蒙皂石结合作用机制。当升温至250℃以上时,谱图显示水与羧基振动峰位置发生同步性对应变化,在400℃附近两峰同时消失。将每50℃间水和羧基振动峰面积的差值量作对比发现,在250℃以上温度段面积损失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蒙皂石层间由于物质柱撑作用,d001衍射峰直到450℃才收缩至10 nm,表明含羧基有机分子主要通过氢键与蒙皂石层间水合阳离子相互作用,层间水分子作为“桥梁”将有机质和蒙皂石联结起来。由于“水桥”的联结作用,“水桥”水分子的脱附温度和所联结羧酸分子的分解温度均明显升高,在较高温度下水桥断裂,二者才从蒙皂石层间一同排出。泥质烃源岩中有机质-粘土相互作用机制——水桥机理及其排水滞后性特征,对源岩的生烃、排烃和油气的初次运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飞仙关组各沉积相带储层特征
    王正和,郭彤楼,谭钦银,王瑞华,程锦翔
    2011, 32(1):  56-63.  doi:10.11743/ogg20110107
    摘要 ( 2632 )   PDF (1783KB) ( 8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东北部晚二叠世长兴组与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具有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储层主要发育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及台缘斜坡-陆棚相中。利用测井解释资料以及样品实测资料,对达县宣汉、通南巴及元坝3个区块中长兴组-飞仙关组不同沉积相带的岩石物性特征进行了归纳统计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相控制了沉积岩石类型,而不同岩石类型因内部结构差异及原生孔隙差异又导致不同相带的储层物性差异,沉积环境能量越高的相带越有利于优质储层的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相储层岩石物性最好,主要构成孔隙型的Ⅱ类储层,台地相储层岩石物性次之,主要构成裂缝-孔隙复合型Ⅲ类储层,台地边缘斜坡-陆棚相储层岩石物性最差,只能形成裂缝型储层。综合研究认为,寻找优质储层,依然是优先寻找有利于形成优质储层的台地边缘礁滩相带。

    南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热演化史恢复
    赵俊峰,刘池洋,刘永涛,何争光,毛伟,朱斌
    2011, 32(1):  64-74.  doi:10.11743/ogg20110108
    摘要 ( 2520 )   PDF (2346KB) ( 10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华北地区是我国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地区之一,上古生界煤系地层是该地区主要的油气勘探层系之一。在较全面收集和补充实测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最大热解峰温(Tmax)、孢粉色变指数等古温标数据,认为研究区上古生界热演化呈不均一性,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结合地层剥蚀厚度恢复、古构造演化分析、裂变径迹和岩浆岩测年等,认为研究区上古生界经历了复杂的热演化与生烃史,总体上可划分为早期生烃型、早-晚期生烃型和持续生烃型3种生烃热演化类型。上古生界有机质早期主要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岩浆热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是局部热演化异常增高的主要原因;中生代中晚期的区域构造热事件是太康-济源古生界区域性高热演化形成的主控因素。从热演化研究的角度考虑,寻找具备二次生烃和成藏、保存条件的上古生界,是南华北具现实意义的勘探方向,主要分布在中-新生界凹陷的较深部位,如倪丘集凹陷中部、谭庄-沈丘凹陷中部等。

    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复向斜志留系小河坝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
    王勇,施泽进,刘亚伟,汪健辉
    2011, 32(1):  75-82.  doi:10.11743/ogg20110109
    摘要 ( 2453 )   PDF (1749KB) ( 9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普通薄片及铸体薄片鉴定、镜质体反射率、粘土矿物X〖KG-*4〗-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测试分析,对鄂西渝东地区石柱复向斜志留系小河坝组成岩现象、成岩序列及成岩演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明确了该区小河坝组目前已达晚成岩〖KG-*4〗-表生成岩期,建立了该区成岩演化序列,探讨了成岩作用对储层孔隙的影响及其致密化过程。研究表明,该区小河坝组砂岩储层经历了沉积、同生期和早成岩期的致密化过程和中成岩期及表生成岩期的正向改造过程。由于早成岩期结束时储层非常致密的格局已经形成,这种早期的致密化过程严重影响了次生孔隙的形成,使得储层未能在次生孔隙形成的最佳时期内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

    火成岩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 ——以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成岩油藏为例
    陈冬,陈力群,魏修成,汪中浩
    2011, 32(1):  83-90.  doi:10.11743/ogg20110110
    摘要 ( 2628 )   PDF (1899KB) ( 10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成岩油藏为研究对象,从油藏地质特点和测井特征出发,利用取心资料和常规测井数据,研究该区火成岩裂缝的成因及特点。采用M-N交会图对火成岩岩性进行识别;在考虑裂缝对孔渗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裂缝各种弹性参数的计算方法;结合电成像测井资料、试油资料以及岩心描述,构建了该区火成岩裂缝储层测井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发现,裂缝在弹性参数上表现为低杨氏模量和高泊松比特征。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满足利用测井资料对该地区火成岩裂缝性油藏进行研究的需要。

    苏里格地区石炭-二叠系天然气充注特点及充注能力
    陈义才,林杭杰,唐波,赵鹤森,魏新善,刘新社,赵惠涛
    2011, 32(1):  91-97.  doi:10.11743/ogg20110111
    摘要 ( 2883 )   PDF (1513KB) ( 10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里格地区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广泛分布。在区域构造平缓和储层物性普遍较差的背景下,天然气二次运移以气体膨胀驱动为主。天然气充注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烃源岩的有效排气量,而且与被充注的储层厚度及储层孔隙度有关,从而提出用储层天然气充注指数定量评价天然气的充注能力。参考储层气、水两相渗流实验分析结果,确定储层天然气强充注、中等充注和弱充注的储层天然气充注指数评价标准。苏里格地区石炭-二叠系天然气有效充注主要发生在石炭系本溪组-二叠系盒8段之间,储层天然气充注指数在多数地区为0.4~0.6,总体上属于中等-强充注。

    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混合沉积成因类型及演化模式
    董艳蕾,朱筱敏,滑双君,成克男,于学敏,李德江,李桂芝
    2011, 32(1):  98-107.  doi:10.11743/ogg20110112
    摘要 ( 2873 )   PDF (2185KB) ( 8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广泛发育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但由于目前对于混合沉积的研究程度较低,难以界定沉积相及油藏分布范围、成藏要素及分布规律等一系列问题。为此采用了沉积微相精细研究技术,在工区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基础上,综合研究了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成因类型、演化模式及层序地层格架对混合沉积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该区混合沉积大致分为4种类型:母源混合、相缘渐变混合、原地混合和重力流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在低位体系域最为发育,高位和湖侵体系域混合沉积作用受到抑制。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混合沉积实例。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珠江口盆地西部油气成藏组合和成藏模式
    张迎朝,陈志宏,李绪深,甘军
    2011, 32(1):  108-117.  doi:10.11743/ogg20110113
    摘要 ( 2697 )   PDF (2150KB) ( 9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珠江口盆地西部成藏组合多且时代跨度大,不同构造带主力成藏组合明显不同。从剖析成藏组合分布差异入手,分析了该盆地西部韩江组—文昌组上、中、下3个油气成藏组合的特点、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构建了3种成藏模式:①凸起新近系珠江组“长距离侧向运移、背斜成藏”模式;②新近系珠江组“垂向运聚、次生构造-岩性成藏”模式;③凹陷断裂陡坡带“垂向运聚、复式成藏”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琼海凸起低幅度背斜油藏及其相关次生低阻油藏、文昌B凹陷断裂陡坡带珠海组二段断块油藏及文昌B凹陷北坡地层-岩性型隐蔽油气藏3个有利油气勘探领域与成藏组合,提出了盆地下一步勘探方向。经钻探,新发现了南断裂带下降盘X构造、琼海凸起Y构造和Z构造3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商业性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流体动力作用下的石油运移与聚集特征
    英亚歌,王震亮,范昌育
    2011, 32(1):  118-125.  doi:10.11743/ogg20110114
    摘要 ( 2479 )   PDF (1191KB) ( 7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压实研究基础上,利用等效深度法恢复出早白垩世末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和相应的油势。对过剩压力在纵向上的分布与试油产量的关系研究表明,距油源区近、过剩压力较小的地区,试油产量高,而日产油量与储层物性的相关性较差,表明过剩压力与石油分布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主成藏期的油势分布表明,平面上油势相对较低的地区是石油运移、聚集的区域,并与现今油藏分布基本吻合。研究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现今储层低渗的背景下,主成藏期的流体动力仍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控因素。

    川东南地区须家河组低阻气层成因机制
    蒋裕强,张春,谭勇,郭红光,徐后伟,季春海
    2011, 32(1):  124-132.  doi:10.11743/ogg20110115
    摘要 ( 2776 )   PDF (2654KB) ( 6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含气层普遍具有低阻特征,成因类型复杂多样,气、水关系复杂,识别难度大。利用岩心分析化验、录井、测井、构造及试油等资料,结合低阻气层测井响应特征,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入手,对该区低阻气层成因机制进行系统深入剖析。研究表明,造成该区低阻气层的主控因素为:①低幅度构造背景下发育低孔、低渗泥质砂岩储层;②孔隙结构复杂,高束缚水饱和度,高地层水矿化度;③低能沉积环境下储层颗粒细,泥质含量较高,粘土矿物附加导电性及局部导电矿物富集。储层物性与电阻率呈一定负相关关系。

    复杂断块超低渗油气藏试采动态评价与开发对策——以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油田营城组及沙河子组一段油藏为例
    陈志海,任利军,陈亮宇,常铁龙
    2011, 32(1):  133-141.  doi:10.11743/ogg20110116
    摘要 ( 2421 )   PDF (2003KB) ( 9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南部十屋油田营城组及沙河子组油气藏属于特低渗-超低渗复杂断块油气藏。单薄层砂体的平面分布稳定性差,展布规模小且受断层切割,油气藏内类型丰富的流体受构造和岩性共同控制。研究区内绝大多数井需要压裂投产,只有个别气井可自然投产。单井试采动态表明,地层系数小、流动启动压力梯度大决定油井产量低,弹性驱动的天然能量开发油井产量递减快;油气同出井开发效果明显好于油井,气井的开发效果最好。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综合的开发对策,即在油井分层压裂、分层测试、分层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分层油藏精细描述;对油井先分层压裂、后合层投产,提高单井产能,对注水井先笼统注水、后分层注水,补充地层能量;优选出好的断块,采取不规则井网开展超前注水先导试验,试验成功后逐步推广;对气层和含油气层考虑大规模压裂投产,对油层可考虑单井CO2吞吐,但要选低气/油比油井。

    应用测井技术识别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地质事件及其差异
    李浩,游瑜春,郑亚斌,张渝丽,魏修平,王丹丹
    2011, 32(1):  142-149.  doi:10.11743/ogg20110117
    摘要 ( 2068 )   PDF (1771KB) ( 10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测井技术识别地质事件时,对具有隐蔽测井信息结构变化的识别涉及较少,限制了认知地质事件的精度和可靠性。而根据测井记录的地质响应及其相关测井信息组合特征,研究重要地质事件的多样性与测井曲线之间的成因关系,以及测井曲线纵、横向变化与地质演变的成因关系,可以探索性地解决上述问题。运用该方法可识别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质事件并推断其成因机理。通过对地质事件表现形式多样性的分析,提出了碎屑岩地质事件的识别和论证方法;通过同成因地质界面的识别与追踪,提出了碳酸盐岩“同期异相”地层对比问题的识别方法和依据。地层的岩性成因机制不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的地质事件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二者的识别差别在于地质界面的追踪依据不同、地质界面的测井响应特征不同以及测井信息与地质界面识别的对应关系不同。应用该方法,成功解决了大港油田、普光气田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内外油气探区地质研究中地质界面识别的关键问题。

    速度谱法孔隙流体压力预测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朱定,李宗杰,付童童
    2011, 32(1):  150-156.  doi:10.11743/ogg20110118
    摘要 ( 2760 )   PDF (1792KB) ( 7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析了地层压力异常形成的原因,介绍了测井曲线预测地层压力的等效深度法和Fillippone速度谱预测地层压力的原理。给出了两种预测结果与MDT测试压力的对比数据。测井声波时差曲线预测地层压力在塔河油田托浦台工区的应用表明,该区地层压力系数范围在1.0~1.2,属于正常压力系统;速度谱预测地层压力与MDT测试压力的最大误差为5%,而等效深度法预测误差最大达15%左右,速度谱法比等效深度法预测地层压力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研究认为,利用地震处理速度谱法进行钻前压力预测,可以预测大套地层压力的变化趋势,可以用来指导钻井泥浆密度的设计,为提高钻井效率和安全钻井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