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2-28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60年的重大进展
    戴金星,黄士鹏,刘岩,廖凤蓉
    2010, 31(6):  689-698.  doi:10.11743/ogg20100601
    摘要 ( 3288 )   PDF (4573KB) ( 10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1949年到2009年60年来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增长情况的分析,总结了煤成气理论的意义和勘探成就,梳理了大气田的勘探开发成果和意义。研究认为60年以来,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储量上从贫气国跃为世界前列国。1949年中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只有3.85×10 8 m 3 ,2009年超过了7×10 12 m 3 。2)天然气年产量跃为世界第七。1949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只有1117×10 4 m 3 ,2009年则达852×10 8 m 3 。3)煤成气理论推进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1979年中国煤成气理论的出现,开辟了天然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使指导天然气勘探理论从“一元论”发展为“二元论”。4)勘探开发大气田是快速发展中国天然气工业的重要途径。至2009年底中国共发现44个大气田,大气田总储量占全国的80.5%,天然气年产量占全国的66.4%。60年间中国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取得了重大成就。  

    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康玉柱
    2010, 31(6):  699-706,752.  doi:10.11743/ogg20100602
    摘要 ( 3213 )   PDF (6297KB) ( 10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1984年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实现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以来,中国不但甩掉了古生代海相无油的帽子,而且相继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等盆地发现几十个油气田,建立了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和相应的油气勘探技术系列。通过全国古生界油气资源前景研究,在东北、南华北、柴达木-河西走廊、青藏等地区发现未变质的古生界烃源岩,进一步证明我国古生界油气资源潜力巨大。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 ———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为例
    蔡希源
    2010, 31(6):  707-714.  doi:10.11743/ogg20100603
    摘要 ( 3610 )   PDF (7184KB) ( 7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埋藏深、物性差、产量低的特点,但勘探潜力大。有利烃源岩发育区控制天然气的平面分布,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的“有效储渗体”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有效储渗体”的发育受构造、沉积相和成岩相3种因素控制。有效孔隙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布,裂缝控制了天然气的高产。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具有超深、超高压、超致密等特征,储层和高产富集带预测难度大。利用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可有效解决优质储层预测、裂缝检测、含气性识别等关键问题。该技术在川西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中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使须家河组二段钻井成功率从15%提高到89%,高产井命中率从9%提高到6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11×10 8 m 3 ,实现了川西致密气田的高效勘探。

    我国海相地层膏盐岩盖层分布与近期油气勘探方向
    金之钧,周 雁,云金表,孙冬胜,龙胜祥
    2010, 31(6):  715-724.  doi:10.11743/ogg20100604
    摘要 ( 3295 )   PDF (7967KB) ( 6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勘探反演”的思路,总结了近年来膏盐岩下油气勘探研究的现状,分析了膏盐岩盖层的分布特点,讨论了我国膏盐岩下海相地层的勘探潜力与方向。研究认为,膏盐岩是优质盖层,在我国四川和塔里木两大盆地的海相地层中分布广泛;膏盐岩下油气资源潜力大,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在南方地区,除白垩-古近系外,膏盐岩盖层分布的层位主要有中-下寒武统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平面上分布范围很广,但不同地区分布差异性大。其中,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与四川盆地油气分布关系密切;寒武系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盖层较厚,对海相油气的封盖能力最强。石炭系在湖南中部地区已有一定范围分布。塔里木盆地也发现和落实了多套膏盐岩盖层。在塔里木台盆区最主要的盖层有两套,即寒武系膏盐岩层和石炭系中上部膏盐泥岩层,同样显示出优越的封盖条件。特别是石炭系,是塔里木台盆区最主要的区域性盖层;寒武系膏盐岩盖层在巴楚-麦盖提地区分布面积广,连续厚度大。综合考虑膏盐岩下油气成藏的地质条件,特别是斜坡带、枢纽带的控油气作用,提出了南方和塔里木盆地2个地区5个领域或区带为近期有利勘探区。其中,四川盆地3个领域或区带,分别是三叠系膏盐岩下镇巴区带、寒武系膏盐岩下川南区带和寒武系膏盐岩下鄂西渝东区带;塔里木盆地两个领域或区带,分别是寒武系膏盐岩下巴-麦区带和石炭系膏盐岩下勘探有利区带。

    热力作用的地质、成矿(藏)效应及其判识
    刘池洋
    2010, 31(6):  725-733.  doi:10.11743/ogg20100605
    摘要 ( 1799 )   PDF (6833KB) ( 7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重点讨论了热力作用在沉积盆地形成、构造变动、油气赋存等方面的地质效应和影响。研究认为:1)热力作用是盆地形成的重要动力和类型,论述了热力盆地形成机制和动力学过程;2)热力作用是富烃凹陷形成的必要条件,即国内外富烃凹陷一般均具有高-较高的地热背景;3)热力构造存在普遍,类型特殊,构造特征复杂。进而讨论了热力作用地质效应的判识及研究。

    中国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及后期改造
    任战利,崔军平,史政,白奋飞,李浩
    2010, 31(6):  734-742.  doi:10.11743/ogg20100606
    摘要 ( 2650 )   PDF (5865KB) ( 9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深大断裂构造演化、地层及沉积岩相古地理分布及演化特征等为依据,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主要构造单元重新进行了划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要经历了晚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3期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其中晚海西期构造运动最强,构造样式为紧闭的褶皱及相伴生的逆冲断层。石炭-二叠系主要经历了两个大改造阶段:从晚二叠世末或早三叠世开始,一直到晚侏罗世,主要表现为挤压、褶皱、剥蚀改造;从早白垩世直到晚白垩世,为拉张断陷改造阶段。研究认为,中生代盆地叠加的地区,石炭-二叠系保存较好,是上古生界找气的战略区。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奥陶系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复合-联合成因机制
    何治亮,彭守涛,张 涛
    2010, 31(6):  743-752.  doi:10.11743/ogg20100607
    摘要 ( 2650 )   PDF (7468KB) ( 5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塔河油田442口钻遇奥陶系井的岩溶型储层段的研究表明,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受到了加里东中期和海西早期两期岩溶作用的改造,岩溶作用主要发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低温大气水条件下,受控于构造(原型盆地、构造变形)、层序(结构、样式)、岩相(沉积相、成岩相)、流体(地表、地层、深源)和时间等5种因素,形成了储集类型多样、非均质性强、分带性明显的岩溶缝洞储集体。北带以大洞、大缝为主,中带为孔-洞-缝型,南带为局部有孔、洞的裂缝型储层。不同地区和层系主控因素各不相同。塔河北部地区在长期和多期的暴露过程中,发生了多期岩溶旋回的叠加,储层形成受控于以表生岩溶为主的单因素多期复合作用,形成了3套洞穴型储层;在上奥陶统覆盖较厚的南部地区,由于暴露时间短,岩溶作用相对较弱,有利储层的发育同时受古地形及暴露时间、高能相带、断裂裂缝分布和后期埋藏溶蚀等多因素的联合作用所控制。

    中国中西部碎屑岩领域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郑和荣,尹 伟,胡宗全,伍新和,王传刚,陈新军,李 松
    2010, 31(6):  753-762.  doi:10.11743/ogg20100608
    摘要 ( 2840 )   PDF (4606KB) ( 7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来源将中国中西部碎屑岩层系油气藏类型分为内源型、外源型和混源型,其中内源型又细分为内源自源型油气藏和内源它源型油气藏,外源型细分为外源次生油气藏和外源原生油气藏。内源自源型油气藏具有烃源岩与储集层在纵、横向上就近配置的特点,易于形成大面积岩性油气藏或富集高产的构造油气藏,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强生烃灶、凹中隆起和有利相带,是碎屑岩层系中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首选领域;内源它源型油气藏既需要碎屑岩层系内部存在烃源岩,又需要通过纵、横向运移至上部碎屑岩层系中聚集成藏,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强生烃灶、输导体系和(古)构造,是寻找富集高产构造油气藏的重要领域;外源型油气藏需要与下伏海相层系强生烃灶或者大型海相层系油气藏(田)在横向上邻近,还需要断层、不整合或疏导层构成的运移网络,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输导体系有效性和下伏油藏规模,是寻找中小型次生油气藏(田)群和较大型地层油气藏的重要领域。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复杂油气藏的特性
    邬光辉,汪海,陈志勇,刘加良,赵宽志,高力,陈利新
    2010, 31(6):  763-769.  doi:10.11743/ogg20100609
    摘要 ( 3080 )   PDF (4299KB) ( 8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藏地质与开发地质综合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不同于常规油气藏的特性,具有油气分布的广泛性、油气性质的多样性、油气聚集的成层性与非均质性、油气产出的不稳定性等特性。储层强烈的非均质性、油气成藏与调整的多期性是形成油气藏特殊性的两大基本地质条件。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大面积含油气、油气水分布复杂、少数高产稳产井支撑大部分产量的特殊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普遍性,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勘探开发一体化组织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1段低渗油藏成藏过程
    罗晓容,张刘平,杨华,付金华,喻建,杨飏,武明辉
    2010, 31(6):  770-778,837.  doi:10.11743/ogg20100610
    摘要 ( 2866 )   PDF (5071KB) ( 9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81段低渗储层油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长81段低渗储层成岩过程、沥青赋存状态的细致观察,分析了古流体的活动特征,总结出西峰油田长81段储层经历了多期成岩过程,其间至少发生了3期油充注。在前人及作者先前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西峰油田低渗储层的特征,结合对各种可能的油气成藏模式的动力学条件分析,提出研究区较为可信的成藏模式:在侏罗纪晚期,储层孔渗性良好,长7 3 段优质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进入长81段输导体系,在浮力作用下发生侧向运移,并第一次成藏;以后随盆地发生翘倾构造活动,已聚集的油发生散失,而持续的压实、胶结等成岩作用使得储层变为低渗;早白垩世以来的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油气利用先前与油长期接触而具亲油性的残留路径网络,沿优势输导通道侧向运移、聚集成藏。

    华北古生界原型-变形构造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周小进,倪春华,杨 帆
    2010, 31(6):  779-794.  doi:10.11743/ogg20100611
    摘要 ( 1739 )   PDF (18049KB) ( 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原型控源、变形控藏”思想的指导下,论述了华北古生界从盆地原型-变形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演化对古生界烃源岩分布及其油气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洋-陆构造体制的转换,成盆主要集中在克拉通边缘;早古生代在克拉通边缘依次发育了被动边缘-活动边缘-碰撞边缘的盆地原型,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形成于拉张背景下的被动边缘盆地、坳拉槽和台内坳陷;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盆地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的张裂作用,以及不同时期向克拉通内部产生的不同方向海侵,形成东、西差异的含煤层系和烃源条件。中、新生代成盆作用主要集中在克拉通内部,历经了4次重要的构造变格,总体呈现东西分区、南北分块的构造演化格局,在华北古生界之上并列叠加了挤、滑、张、沉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多种盆地原型,将古生界改造成块隆、块坳构造;受中、新生代差异的盆地叠加作用,华北古生界形成了持续生烃和具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的不同油气演化过程。渤海湾济阳坳陷、临清坳陷东部和南华北周口坳陷中东部处于上古生界二次生烃的有利区,是进一步寻找上古生界晚生晚成型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塔里木盆地西部罗斯塔格地区断裂特征和活动时代
    赵岩,李勇,吴根耀,师骏,李曰俊,敬兵
    2010, 31(6):  795-801.  doi:10.11743/ogg20100612
    摘要 ( 2293 )   PDF (7403KB) ( 5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部罗斯塔格地区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认为海米-罗斯塔格深部断裂是一条走滑-斜冲断裂,向东随冲断作用增强断裂带变宽,内部结构趋于复杂;其北西走向段以右行走滑为主,起构造变换作用。该断裂在白垩纪—古近纪早期活动,向北冲断,向下收敛于中-下寒武统膏盐层。同时活动的沙垅断裂向南西冲断,深切入基底。海米-罗斯塔格浅部断裂在更新世向北冲断,向下收敛于古近系底部膏盐层。罗斯塔格地区位于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由近东西走向转变为近北西走向的部位,含油气断裂构造带发育欠佳,油气勘探前景不容乐观。

    大庆油田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伟,李鹏,彭承文,张百忍
    2010, 31(6):  802-809.  doi:10.11743/ogg20100613
    摘要 ( 2820 )   PDF (5649KB) ( 6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研究区岩性数据、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实验资料的统计分析,对储层的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该区块葡萄花油层为中孔、中-高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正常粒间孔隙、缩小粒间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该区储层具有较低的排驱压力和毛细管压力中值,微观孔隙结构发育良好,属于中-粗孔喉。根据孔隙度、渗透率、排驱压力、孔隙喉道半径平均值与进汞饱和度5个参数,将该区储层分为4类,即大孔粗喉道孔隙类型、中孔中喉道孔隙类型、中小孔小喉道孔隙类型和小孔微喉道孔隙类型,评价结果分别为好、较好、一般和差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条件、压实作用以及胶结作用影响,其中以沉积作用为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物性条件最佳。

    白云岩储层形成演化过程中不同流体作用的稀土元素判别模式
    胡文瑄,陈 琪,王小林,曹 剑
    2010, 31(6):  810-818.  doi:10.11743/ogg20100614
    摘要 ( 2594 )   PDF (3969KB) ( 10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近年来应用稀土元素研究白云岩储层流体作用特征的结果,结合对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典型样品稀土元素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辨别不同流体来源及作用特点的主要模式:1)受成岩流体改造较弱的白云岩依然显示海水来源的稀土元素模式。全岩稀土元素总量低(一般小于20μg/g),显著的正Ce异常,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较为平坦。2)大气降水淋滤-渗滤模式。全岩稀土元素含量低于正常白云岩,Ce正异常显著降低,甚至出现负Ce异常,其中淡水淋滤成因的方解石脉具最低的稀土元素含量。3)成岩-成烃流体作用模式。全岩稀土元素含量稍微降低,但配分模式保持与海水类似,与之相关的白云石次生加大边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和Ce SWN 值,成岩流体方解石脉的稀土元素和Ce SWN 值明显高于围岩,但两者都显示了海水来源特征。4)热液作用模式。稀土元素含量降低,出现正Eu异常,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起伏不平。

    中国南方海相层系天然气烃源新认识及其示踪体系
    刘文汇,王 杰,腾格尔,张殿伟,饶 丹,陶 成
    2010, 31(6):  819-825.  doi:10.11743/ogg20100615
    摘要 ( 3204 )   PDF (3389KB) ( 9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南方海相层系多种烃源(烃源岩、固体沥青、沥青砂岩、原油/油苗)、天然气相关模拟实验及地球化学分析,发现海相层系存在多种烃源共存且相互转化、连续或叠置生烃特征,尤其南方海相烃源岩普遍存在生气母质的物质状态转换和生烃过程与贡献的接替,呈现出“多源复合、多阶连续”的天然气形成演化特点。根据母质继承效应、同位素分馏效应及累积效应,构建了以稳定同位素组成为基础,以组分、生物标志化合物、轻烃、非烃气体和稀有气体同位素、微量元素为重要手段的不同形式烃源转化成烃过程的示踪指标体系,可以示踪不同形式烃源转化成烃过程。进一步完善了天然气形成、成藏的三元示踪体系,提出了气源岩时代模型公式以及气-源对比、成因判识指标及其示踪,初步建立混源气识别及混源比例定量判识模型。

    中国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超显微有机岩石学与生排烃潜力
    秦建中,申宝剑,付小东,陶国亮,腾格尔
    2010, 31(6):  826-837.  doi:10.11743/ogg20100616
    摘要 ( 2370 )   PDF (9928KB) ( 6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选取中国南方不同层系优质烃源岩样品,综合运用全岩X-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及生排烃模拟实验方法,对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矿物组成特征、有机质与矿物组成关系、有机质赋存形式、成烃生物及生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相优质烃源岩中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主要是生物成因或与生物成因有关,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与石英含量具有正相关性,而与粘土矿物含量呈负相关。分析认为,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有3种赋存状态:①有机质多与硅质相伴生,是南方海相优质烃源岩中最重要的赋存形式;②有机质与钙质相伴生,是部分二叠系优质钙质烃源岩的主要赋存形式;③有机质与粘土相伴生或被片状粘土颗粒包裹与硅质及钙质生屑一起共生,有机质赋存主要受沉积环境、沉积相控制。海相优质烃源岩成烃生物主要有藻类、底栖生物和菌类3种,同一烃源岩层位样品中往往含有“多重母质”分布。模拟实验表明,浮游藻类的生烃潜力与Ⅰ型干酪根生烃潜力相当,底栖藻类生烃潜力与Ⅱ型干酪根生烃潜力相当。富有机质硅质或钙质超微薄层容易使早期重质油排出,可以形成巨型重质油藏;而片状粘土之间包裹的有机质很难使早期生成的稠油排出,则形成轻质油气藏。

    地球化学参数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
    吕修祥,杨海军,王祥,韩剑发,白忠凯
    2010, 31(6):  838-846.  doi:10.11743/ogg20100617
    摘要 ( 3270 )   PDF (7629KB) ( 6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塔中地区为例,根据饱和烃、芳烃、含氮化合物、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等参数的分析资料,运用地球化学追踪技术方法研究油气运移特征,证实在该区内油气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的普遍性。塔中地区断裂活动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效通道,不整合面和连通性砂体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了通道。实践表明,将地球化学资料与地质特征分析相结合,研究油气垂向运移,分析断裂活动史,以断裂为线索,立足多目的层部署,可以提高塔中地区勘探成功率。对油气侧向运移的输导体系的研究表明,有一定构造背景的优质储层是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选择的目的层段相对构造高部位是以侧向运移为主的有利油气聚集区。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油气藏H 2 S由TSR和TDR两种方式形成
    郑冰,腾格尔,张建勇,高仁祥,刘文汇
    2010, 31(6):  847-856.  doi:10.11743/ogg20100618
    摘要 ( 2704 )   PDF (1779KB) ( 7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油气区带评价方法探讨
    闫相宾,刘超英,蔡利学
    2010, 31(6):  857-864.  doi:10.11743/ogg20100619
    摘要 ( 1636 )   PDF (3248KB) ( 10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含油气区带为研究对象,结合油气探明程度及勘探工作量密度,按勘探程度和油气发现情况将区带划分为评价、预探、区探3种类别。分别考虑油气发现概率和资源战略价值两类因素优选出评价参数,建立了评价、预探、区探3种不同类型区带的评价模板,并提出了对应的评价量化指标和参数体系。利用不同类型评价模板,实现了不同地区相同类型区带在同一平台上的统一评价优选。

    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技术探索
    徐旭辉,朱建辉,金晓辉
    2010, 31(6):  865-870.  doi:10.11743/ogg20100620
    摘要 ( 2597 )   PDF (3538KB) ( 8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活动论构造历史观出发,应用“原型控源、叠加控藏”的研究思路,分析了古中国陆、古亚洲陆和新亚洲陆3个地史阶段中陆缘与陆内盆地的形成演化,探索了中国古生界海相残留盆地TSM盆地模拟资源评价技术。研究认为中国古生代海相盆地在纵向上主要发育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下志留统和二叠系3套烃源岩。下寒武统烃源岩分布于被动大陆边缘靠陆一侧,中上奥陶统—下志留统烃源岩分布于台内坳陷,二叠系烃源岩分布于陆内裂陷-坳陷盆地,被动边缘坳陷是烃源岩最有利发育区。烃源岩主要包括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两类。通过原型盆地约束下的地质作用-油气响应确定性数学模拟方法进行网络整合,提供油气资源评估和位置预测,从而评价了古生代海相盆地原型的发育和后期叠加改造演化的过程及其油气意义。该方法在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烃源岩潜力的评价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塔中地区碳酸盐岩溶洞储层体积定量化正演模拟
    孙东,潘建国,潘文庆,韩剑发,敬兵,于红枫
    2010, 31(6):  871-878,82.  doi:10.11743/ogg20100621
    摘要 ( 2832 )   PDF (12917KB) ( 5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方法,针对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和缝洞体体积计算等制约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大量正演模拟,明确了碳酸盐岩串珠状强振幅、羊排状强振幅、杂乱反射和弱振幅等各类复杂地震响应特征的地质意义,同时开展了正演校正下溶洞体体积计算新方法的探索。研究表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碳酸盐岩溶洞体积计算方法,可以为高效开发和储量计算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压力仓模型”外推深部地层层速度的模型
    许浚远,占王忠,刘丽华
    2010, 31(6):  879-882.  doi:10.11743/ogg20100622
    摘要 ( 2214 )   PDF (1626KB) ( 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于存在压力仓的盆地,如果压力仓内由速度谱获得的层速度值与钻井的实测层速度值(如:据声波测井获得的值)有很大差异,致使无法用读速度谱方法获得比钻井更深地层的实际层速度值,可以基于“压力仓模型”进行外推得到钻井未达深部的层速度值。外推基本公式是压力仓内地层压力与层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具体方法是,根据这种函数关系,先解出紧邻井底的第一层的层速度理论值,然后再解出紧邻第一层的第二层的层速度理论值,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