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1-06-28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岩层系孔隙型与裂缝型气藏成藏差异性
    郭彤楼
    2011, 32(3):  311-317,326.  doi:10.11743/ogg20110301
    摘要 ( 2642 )   PDF (2401KB) ( 10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发育孔隙与裂缝两种储层类型的气藏,这两类气藏在储层沥青含量和天然气化学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和盆地模拟等方法,分析了这两种类型气藏的天然气来源、输导体系与油气充注历史,及其对油气富集的影响。孔隙型气藏的油气输导体系由断层与孔隙型储集体构成,形成时间早,与烃源岩的生油气高峰期匹配,形成了古油气藏;在随后的深埋过程中,古油藏裂解成气,与此同时烃类气体与孔隙流体中的硫酸盐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生成了H2S与CO2。裂缝型气藏的油气输导体系主要由断层与储层裂缝构成,形成时间晚于烃源岩生油气高峰期,与烃源岩生气晚期匹配,储层只聚集了干酪根晚期高温裂解气。烃源岩后期埋深与构造演化是造成两类气藏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油田成藏模式
    毕研斌,高山林,朱允辉,庞雯,杨秋来,陈继华
    2011, 32(3):  318-326.  doi:10.11743/ogg20110302
    摘要 ( 2623 )   PDF (3199KB) ( 11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在油水关系、断层发育状况和成藏背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油田的成藏模式。分析认为,莫西庄油田三工河组二段下亚段油砂段内油水关系正常,不存在油水关系倒置的问题,而是具有统一的油水系统。煤层发育段地震属性特征揭示,早期解释的“大”断层为煤层反射所致,三工河组不发育规模性断层,不存在“一井一藏”的断层遮挡圈闭条件。三工河组二段上亚段和下亚段具有不同的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特征,三工河组二段上亚段油藏发育于底部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有利含油部位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三工河组二段下亚段油藏发育于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中,含油成片分布。综合分析认为,莫西庄油田为一受构造和沉积微相双重控制、目前仍然处于地层掀斜后动态调整分配过程中的构造-岩性油气藏,三工河组二段下亚段内部具有与上倾砂体产状一致、统一的倾斜油水界面。

    渤海海域蓬莱19-3油田油气成藏特征新认识
    郭永华,周心怀,凌艳玺,李建平,王飞龙,王军
    2011, 32(3):  327-332.  doi:10.11743/ogg20110303
    摘要 ( 2312 )   PDF (2378KB) ( 10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蓬莱19-3油田是中国近海海域迄今发现的最大油田,油气来源和晚期超大规模成藏研究是其发现以来地质家不断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研究认为:1)蓬莱19-3油田原油主要源于沙河街组烃源岩,部分源于东营组(渤中凹陷为主)烃源岩。油田周边存在两个非常明显的油气充注方向,即:油田的北西方向(渤中凹陷)和东南方向(庙西凹陷)。2) 渤中凹陷极为丰富的油源、长期的低势区和郯庐断裂的能量释放以及以不整合面为主导输导体系的优势成藏模式是蓬莱19-3油田形成的先决条件。3) 油藏内部井间温度的显著差异、原油密度、粘度和气体的变化规律,以及直至海底的‘气烟囱’较大面积存在等,说明油藏油气源非常充足,油田北侧至今存在超强充注,晚期成藏特征明显。证实了蓬莱19-3油田是渤海海域一种典型的晚期大规模快速成藏类型。

    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时期确定——以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李文涛,陈红汉
    2011, 32(3):  333-341.  doi:10.11743/ogg20110304
    摘要 ( 2716 )   PDF (3061KB) ( 9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勘探实践表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成藏过程的复杂性极大地影响了油气勘探进程。对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烃史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盆地分别在中-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4次生烃过程,且第一次生烃量小、可忽略不计,第二次生烃量也不大,主要生烃高峰期发生在新生代;而6口井76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成果揭示,上古生界分别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近纪和新近纪—第四纪发生了3期以天然气充注为主的油气成藏过程,第一期成藏发生在141.9~95.7 Ma,第二期成藏发生在51.0~33.1 Ma,第三期成藏发生在19.7~0 Ma,且每期成藏均起始于叠合盆地拗陷阶段,终止于构造抬升阶段。储层有机包裹体观测表明,第一期充注油气几乎全被破坏成残留沥青,第二期和第三期充注的油气有可能在以北西向断裂分隔的中央洼陷上古生界地层-构造圈闭聚集成藏而成为潜在的勘探目标。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王祥,王应斌,吕修祥,范秋海
    2011, 32(3):  342-351.  doi:10.11743/ogg20110305
    摘要 ( 2196 )   PDF (3636KB) ( 9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从烃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输导条件等方面对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辽东湾坳陷烃源岩总体上呈北北东向展布,发育沙河街组三段、一段、东营组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岩层段;储集体分为基岩储集体和碎屑岩储集体,储集条件优越;生储盖层组合方式主要有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新生古储式;输导系统以断层为主,同时断层把彼此不相接触、时空跨度较大的烃源岩与不整合面联系起来,构成断层-不整合输导系统;圈闭形成于古近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多为同沉积构造圈闭,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油气藏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低凸起构造带是油气主要富集带;纵向上具有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埋藏深度变浅的特点。

    济阳坳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孔店组油气成藏特征
    徐义卫
    2011, 32(3):  352-359.  doi:10.11743/ogg20110306
    摘要 ( 1928 )   PDF (2724KB) ( 10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济阳坳陷八面河地区古近系孔店组具有形成油气藏所需的储层、圈闭和保存条件,但缺少生烃条件。八面河孔店组油藏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含硫、高含蜡、高凝固点”的特点,与东营凹陷王家岗孔店组原油具有相似性。对比八面河地区孔店组与沙河街组的原油性质、组分构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化指标,认为来自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和孔店组二段的原油通过不整合面沿由北西向古构造脊与河道砂体构成的优势通道运移至八面河地区,形成以超覆不整合地层油藏和构造油藏为主体的多种油藏类型。受构造背景、油气输导、储层展布、圈闭分布及断层活动等多种因素控制,孔店组油气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八面河鼻状构造带西南端,纵向上多聚集在距不整合面80m以内的孔店组下部,其油藏具有充满程度低、规模较小的特点。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火山岩天然气藏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王洪江, 吴聿元
    2011, 32(3):  360-367.  doi:10.11743/ogg20110307
    摘要 ( 2603 )   PDF (2327KB) ( 9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在长岭断陷火成岩天然气成藏条件以及各成藏要素时空配置关系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天然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长岭断陷烃类气藏主要分布在凹陷中部低凸起带腰英台、达尔罕构造及东部斜坡带双龙构造,其中营城组爆发相凝灰岩和溢流相流纹岩为最有利的储集层。控制天然气富集的因素主要包括:①断陷层深部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宏观上控制油气分布;②火山岩体及其有利的储集相带控制气藏的形成与分布;③深大断裂是油气形成的重要条件;④良好的盖层和侧向遮挡条件决定了纵向上油气的分布;⑤在基底断裂沟通良好的前提下,早期充注的烃类与晚期CO2形成有机-无机混源气藏;⑥大型继承性古隆起(古斜坡)、地层超覆尖灭、火山岩体形成的复合圈闭是最有利目标区。

    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沉积相与天然气富集规律的再认识
    罗东明,陈舒薇,张广权
    2011, 32(3):  368-374.  doi:10.11743/ogg20110308
    摘要 ( 2911 )   PDF (2750KB) ( 9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通过构造沉积演化与宏观地质认识和微观地质证据相统一的沉积相分析方法,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近400余口完钻井进行了录井、测井资料分析、解释、对比研究及岩心的观察、描述。研究认为,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太原组沉积相为在区域陆表海背景下形成的陆表海碎屑滨岸-碳酸盐台地和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了三角洲分流河道和潮汐沙滩砂体;下石盒子组盒一段是在地形高差显著的古构造-沉积背景下形成的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微相。上述两个沉积时期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点决定了太原组二段砂体物性及产能具有由北东向南西变差的特点,高产区带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北东向砂体的中北部;盒一段研究区发育高产富集区带的可能性较小,中产区带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北部。

    井-震结合进行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表征——以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263油田为例
    闵小刚,陈开远,范廷恩
    2011, 32(3):  375-381.  doi:10.11743/ogg20110309
    摘要 ( 2516 )   PDF (2844KB) ( 11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针对渤海湾盆地黄河口凹陷渤中263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多期次砂体表现出的强烈非均质性,综合应用井-震数据、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定量描述,并体现到地质建模和井位部署中,以降低储量风险、落实潜力、优化开发井位、指导ODP方案(整体开发方案)的编制和决策。岩石物理分析发现,该油田以密度反演为主的拟阻抗可以很好地反映砂、泥岩的变化。通过阻抗体上提取的振幅和相干信息,可以识别平面岩相变化、废弃河道、点坝以及小断层分布。这些信息可以在属性模拟时约束平面渗透率变化。对于强不连续位置,还可以设置虚拟断层以表征砂体内部的不连通性。利用短时窗傅氏变换频谱分解技术以及差异频谱所反映的吸收衰减现象,在频率域通过调谐振幅的成像特征研究了储层横向变化规律,定量求取了砂体厚度,并成功检测了含油气砂体。

    塔河油田4区古地貌对储层分布的影响
    王萍,袁向春,李江龙,胡向阳,谢丽慧
    2011, 32(3):  382-387.  doi:10.11743/ogg20110310
    摘要 ( 2444 )   PDF (2662KB) ( 9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一直为世界性难题。塔河油田4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以岩溶、构造运动形成的溶蚀孔洞和裂缝系统为主,具有埋藏深,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通过构造的精细解剖,认识到断层纵横向展布控制油气成藏,断裂发育的地区溶蚀孔洞发育;通过对中-下奥陶统顶部海西早期岩溶古地貌的恢复,发现塔河4区奥陶系潜山储层分布主要受岩溶古地貌影响,并明确了缝洞储层有利发育区。综合分析认为,在后期开发方案调整中应该避开古地形低洼区;而在储层精细描述中,应根据古地貌特征调整属性预测参数。通过古地貌恢复,为油藏精细方案调整和有效开发奠定了基础。该思路和方法对塔河油田其它相似区块的研究和寻找奥陶系油气高产区具有借鉴意义。

    鄂尔多斯地区东北部大牛地气田山西组沉积相
    张广权,陈舒薇,郭书元
    2011, 32(3):  388-396.  doi:10.11743/ogg20110311
    摘要 ( 2847 )   PDF (4208KB) ( 10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应用宏观与微观地质证据相统一的沉积相分析方法,对研究区300余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进行解释和对比,同时结合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剖面结构、测井相组合以及华北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克拉通盆地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山西组的岩性组合及展布特征。研究认为,山西组一段沉积期为陆表海沉积环境,海相化石是有力的证据,同时研究区曾经经历海侵,沉积了滨海三角洲体系;山西组二段沉积期为陆表海向陆内坳陷的转换期,满蒙洋壳向华北板块俯冲加剧,板块北部继续翘起,研究区内海水基本退出,因此山西组二段沉积了近海三角洲体系。山西组一段以陆表海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和泥炭沼泽;山西组二段以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分流间湾。通过有利区带分析,确定了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的下部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下扬子海相地层地震内幕反射的地质成因
    邱旭明
    2011, 32(3):  397-403.  doi:10.11743/ogg20110312
    摘要 ( 2510 )   PDF (3595KB) ( 9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下扬子海相地层地震内幕反射的资料品质区域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钻井资料、地层沉积成岩特征和地层速度分析,认为该区下古生界因成岩作用强烈,没有明显的速度界面,难以形成好的地震反射;而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内部存在多个明显的速度界面,能形成较强的地震反射。海相地层地震内幕反射资料品质受石炭-二叠系的残存状况、构造变形等因素控制,在南黄海部分构造变形较弱地区,石炭-二叠系可以形成连续强反射;在苏皖陆上构造变形较强地区,主要形成断续反射;而在石炭-二叠系缺失地区,地震资料品质普遍较差,多为杂乱反射。有石炭-二叠系残存的地区和构造变形相对较弱的地区为地震攻关的主要目标区。

    临南洼陷三角洲地震岩相解释方法
    张云银,杨泽蓉,孙淑艳,魏瑞香,王惠勇
    2011, 32(3):  404-410.  doi:10.11743/ogg20110313
    摘要 ( 2548 )   PDF (3693KB) ( 10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惠民凹陷西南部临南洼陷沙三段浊积岩发育规模小、数量多、分布广。以砂组为单元的储层预测容易漏掉地震特征不明显的砂体,难于实现浊积岩的整体预测。在遵循层序及砂组“等时性”和沉积等相“穿时性”对比原则基础上,由地质相、测井相和地震相建立了岩相的三元信息识别模式。通过层序、岩相和砂组单元的构造、厚度与储集体的地震属性研究,形成了岩相单元的浊积岩储层预测三步法:三级层序定古地貌,岩相定区带,砂组定储层。该方法在临南洼陷中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建立了远砂坝与泥岩、远砂坝与浊积岩、河口坝与泥岩、河口坝与浊积岩4种三角洲前缘亚相与前三角洲亚相的接触模式;落实了多个前三角洲亚相的相构形,预测了洼陷带浊积岩有利发育区,为临南洼陷浊积岩油藏的整体评价和勘探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松辽盆地泉头组三、四段河流相储层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
    张顺,崔坤宁,张晨晨,金明玉
    2011, 32(3):  411-419.  doi:10.11743/ogg20110314
    摘要 ( 2638 )   PDF (4773KB) ( 12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依据大量钻井、测井、地震及实验室分析资料,应用陆相层序地层学、沉积地质学及油气成藏理论,通过成藏条件研究认识到,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河流相低孔、低渗储层,上覆的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湖相泥岩既是烃源岩又是区域性盖层,因此具有上生下储式成藏特征。油–源对比表明,油气垂直下排最大距离可达550 m,平均约300 m。明水组沉积末期,盆地反转应力场产生了大量断穿烃源岩及扶杨油层的断层并在源岩及储层内产生大量裂缝,同时源岩进入生烃高峰期,于是在构造应力及生烃超压作用下油气沿断层及裂缝下排到扶杨油层而成藏。因此,明水组沉积末期成为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曲流河点砂坝具有较好的物性,是油气的主要储集体。受浅水湖泊形成的泥岩盖层影响,形成了两套含油层系,油藏主要发育在近油源的扶余油层,盆地范围内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青山口组一段高成熟烃源岩控制了油藏主要分布在中央坳陷区,较低的砂地比决定了扶杨油层以发育岩性油藏为主。

    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轮深2井蓬莱坝组沥青浸染样式
    王旭,沈建伟,杨红强,王月,刘永福
    2011, 32(3):  420-429.  doi:10.11743/ogg20110315
    摘要 ( 2555 )   PDF (4336KB) ( 8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在塔里木盆地轮古地区,轮深2井下奥陶统蓬莱坝组岩心存在大量的沥青浸染。通过详细观察下奥陶统蓬莱坝组两个回次的岩心,认为存在6种类型的沥青浸染样式。它们分别是:沿着水平纹层浸染、沿着微裂缝纹层复合浸染、沿着裂缝浸染、沿着溶孔浸染、沿着压溶裂缝浸染以及沿着拉分空间块状浸染。不同类型的沥青浸染样式具有不同的成因以及油气富集意义。这些现象说明蓬莱坝组曾经有过油气充注历史,由于富集空间类型的差异使得沥青样式出现不同类型。通过轮深2井蓬莱坝组白云岩的沥青浸染样式分类以及储层成因意义分析,可以为该地区白云岩储层精细表征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认为硅质岩是导致蓬莱坝组钻时增大的主要原因,同时蓬莱组实际取心沥青浸染样式可以说明之前预测的“串珠”状白云岩储层不是有利储层。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任延广,梁宇
    2011, 32(3):  430-439.  doi:10.11743/ogg20110316
    摘要 ( 2631 )   PDF (2219KB) ( 9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普遍较高,普遍大于3.0%,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差异较大。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关系曲线分为两种类型,表明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有不同的热演化过程。一种是两段型,镜质体反射率-深度曲线在石炭-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值发生突变,不整合面之下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及古地温明显高于上覆地层,表明石炭-二叠系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登娄库组沉积之前达到的,白垩纪以来沉积地层厚度对石炭-二叠系古地温提高及热演化程度没有影响。另一种为似线型,石炭-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值及古地温连续变化,表明石炭-二叠系最大古地温是在晚白垩世—渐新世之前达到的, 白垩纪以来沉积的地层厚度对石炭-二叠系古地温及热演化程度的提高有贡献。在综合分析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裂变径迹年龄等多种参数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构造特征及演化
    张云鹏,任建业,阳怀忠,胡德胜,李朋
    2011, 32(3):  440-447.  doi:10.11743/ogg20110317
    摘要 ( 2250 )   PDF (4340KB) ( 8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轮南低凸起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上的一个多套含油层系共存的巨型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气储量丰富。自形成以来,轮南低凸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通过精细的二维地震测线解释,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削截、上超等反射特征,在该区共识别出11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以及轮台、轮南、桑塔木等6条主要的断裂。这些断裂早期主要为逆冲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为晚海西—印支期,强烈活动期为二叠纪,该认识有别于前人认为的断裂发育期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之后的构造反转作用发生在古近纪末期,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构造演化剖面确定该区主要经历了五大演化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晚海西—印支期发生的强烈挤压、抬升、剥蚀作用对研究区面貌影响最大,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快速楔入影响,研究区地层发生翘倾,由原来的南低北高转变为现今南高北低的形态,研究区面貌最终定型。

    华北-东北地区海相层系烃源特征与战略选区
    闫相宾,周小进,倪春华,朱建辉,徐宏节,欧阳睿,蒋永福,张欣国
    2011, 32(3):  448-458.  doi:10.11743/ogg20110318
    摘要 ( 1618 )   PDF (4561KB) ( 9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通过大量露头、钻井样品的测试分析,初步落实了冀北中-新元古界、华北南缘下寒武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中奥陶统优质烃源岩的分布。冀北中-新元古界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蓟县系洪水庄组下部,华北南缘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在辛集组(或雨台山组)底部,鄂西南中奥陶统较好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平凉组下部,它们均以黑色泥页岩为主要特点。同时指出,华北台内奥陶系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是一套总体较差的烃源岩;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南华北地区发育条件最为优越,比鄂尔多斯、渤海湾盆地多发育了上、下石盒子组含煤层系。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测试技术,对东北地区上古生界进行了变质相区划,初步认为二连盆地中西部、松辽盆地东南部是上古生界发育未变质潜在烃源岩的主要地区。综合评价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是古生界油气突破的有利地区,华北南部是进一步探索上古生界煤成油气的有利地区,冀北中-新元古界、东北上古生界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的新领域。

    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前景
    黄文明,刘树根,马文辛,王国芝,张长俊,曾祥亮
    2011, 32(3):  459-471.  doi:10.11743/ogg20110319
    摘要 ( 2798 )   PDF (5778KB) ( 14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在详细对比古隆起、斜坡地区奥陶系储层岩石学、水-岩流体活动特征基础之上,应用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刻画奥陶系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并从油气成藏角度探讨了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前景。研究表明,奥陶系储层基质相对较致密,川中地区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内溶孔-粒间溶孔-晶间孔组合,川东南地区则是晶间孔和微裂缝组合,储层发育明显受到原始沉积环境、古岩溶作用、原油充注和裂解及破裂作用控制。生油窗期、生气窗期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形成了古油藏和古气藏;燕山—喜马拉雅期以来的隆升,使保存条件变差,古气藏完全遭受破坏。在川南和川东地区,红花园组和南津关组存在浅滩相颗粒白云岩或灰岩,具备发育潜在优质储层的条件;此外,震旦系和寒武系古油藏原油裂解气是天然气成藏的重要气源,为上覆的奥陶系油气成藏提供了气源保障。因此,川南和川东地区应是四川盆地奥陶系有利的勘探地区。

    油气资源量含义和评价思路的探讨
    周庆凡,张亚雄
    2011, 32(3):  474-480.  doi:10.11743/ogg20110320
    摘要 ( 1390 )   PDF (1348KB) ( 13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人们对资源量含义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探讨了资源量的不同含义的差别。总结了两种不同资源评价思路,一是以生烃单元为出发点的成烃思路,它是根据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基本原理,建立油气生、运、聚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计算油气生成量,从而再计算出资源量;二是以聚集单元为出发点的成藏思路,它是在油气地质综合分析基础上,以聚集单元为目标划分出评价单元,评价出油气藏或油气储存单元规模和数量分布,然后计算出资源量。讨论了影响资源评价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我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的建议: 1) 加强资源评价方法研究,完善我国油气资源评价技术方法体系。2)完善我国油气资源分类体系及分类标准,推进我国资源分类与国际接轨。3)建立我国动态资源评价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的资源评价队伍、评价系统和数据库。

    中国石化煤层气资源发展前景
    龙胜祥,陈纯芳,李辛子,叶欣,梁宇
    2011, 32(3):  481-488.  doi:10.11743/ogg20110321
    摘要 ( 2129 )   PDF (2990KB) ( 28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煤层气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形成产业化。国内外煤层气产业发展显示:煤层气产业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技术发展是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根本;国家政策扶持,有利于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石油大公司介入,有利于促进煤层气资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石化拥有煤层气资源量逾8×1012 m3。通过地质条件分析和选区评价,沁水盆地和顺区块、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部、滇东黔西是近期煤层气勘探重点区域。中国石化应把发展煤层气放到与常规油气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采取积极的投资战略。首先,通过新登区块、与相关地方及企业合作、并购方式扩大国内外煤层气资源基础。第二,分层实施,稳步推进,针对延川南、和顺、织金等已突破或见气区块,进一步开展评价和井组排采试验,为下一步大规模建产和生产做好准备;在鄂尔多斯南缘和北部的相关区块、滇东黔西地区,选择有利部位,精心布井勘探,力争取得更大突破;探索南华北和西北地区,扩大勘探领域。第三,加大科技攻关,强化组织管理,建设管理生产科研一体化队伍,保障中国石化煤层气勘探开发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