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1年 第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1-12-25
    论文
    浙江长兴栖霞组生物灰岩及其含油性
    杨万容, 江纳言, 屈永隆, 冯之尧
    1981, 2(4):  299-313.  doi:10.11743/ogg19810401
    摘要 ( 793 )   PDF (19308KB) ( 3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浙江长兴地区的栖霞组,主要出露于煤山向斜盆地的两翼。由于断层及覆土掩盖,岩层出露不完整,研究程度较差。为了开展石油普查工作,1979年5月笔者等详细地测制了栖霞组出露较好的葡萄山—龙舌界剖面(图1)。其层段划分可与南京栖霞组层型剖面对比。

    关于研究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几个问题的讨论
    关士聪, 王胜, 张绍维, 袁捷, 袁凤钿, 江圣邦, 许鸣光, 陈晓东
    1981, 2(4):  314-320.  doi:10.11743/ogg19810402
    摘要 ( 684 )   PDF (7354KB) ( 3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勘探工作的日益发展,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的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入。在研究工作中,应用某一种构造地质理论,尤其是引进一些新的构造理论,必然可以启发我们的思路,促使研究工作更为深入。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不同派别的构造理论,往往分别强调了某一种某一类构造现象或特点,而忽略了着眼于我国许多陆相盆地在普查勘探过程中所积累的大量地质资料和它所显示的许多盆地的共同性。实践表明,我国若干大型或中、小型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地质构造、沉积建造和含油气性均独具特征。进一步探索盆地的形成机理、发展规律、划分对比,研究盆地的沉积模式、成盆成油期和进行远景预测评价,是为继续在陆相盆地中扩大和发现新的油气田(藏)所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

    海南岛小东海全新世——现代礁岩的成岩作用
    沙庆安, 潘正莆
    1981, 2(4):  321-327.  doi:10.11743/ogg19810403
    摘要 ( 703 )   PDF (11033KB) ( 3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礁岩,或称生物礁岩,是生物礁在岩石学研究范畴里的统称,它是碳酸盐岩中重要的一类。礁岩的主要格架组分决定于造礁生物的门类,它在各地质历史时期随着生物演化而不同,如晚前寒武纪为叠层石礁(藻礁)、寒武纪—奥陶纪早期多为古杯礁和海绵礁、奥陶纪中期—泥盆纪多为苔藓虫礁、层孔虫礁和(床板)珊瑚礁、石炭纪—二叠纪多为石灰藻礁和(四射)珊瑚礁、三叠纪—白垩纪多为石灰藻礁和(六射)珊瑚礁、第三纪—现代则为(六射)珊瑚礁和石灰藻礁。实际上,生物礁的构成是生物与非生物诸因素,如生物作用、沉积作用、机械破坏作用和胶结作用等建造与改造互相作用的过程。所以,礁岩的构造、结构、组分、成岩作用变化等,比起其它类型碳酸盐岩要复杂得多。对礁岩成岩作用的研究会对生物礁的形成发展获得更细致的认识,对分析认识古代生物礁和礁岩的形成、环境变化、相带划分及岩石学特征等方面也会有所启示。

    书刊评介
    评介《压实与流体运移》一书
    陈荷立
    1981, 2(4):  327-328.  doi:10.11743/ogg19810404
    摘要 ( 611 )   PDF (1866KB) ( 5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压实与流体运移》一书,1978年由埃尔色维尔(Elsevier)科学出版社在阿姆斯特丹—牛津—纽约出版。作者为美国得克萨斯科技大学储集层研究所副所长真柄钦次(K.Magara)。本书中文版最近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论文
    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特征
    康玉柱
    1981, 2(4):  329-340.  doi:10.11743/ogg19810405
    摘要 ( 722 )   PDF (9570KB) ( 3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盆地的成生和发展塔里木曾经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前震旦纪地槽、古生代地台和中新生代盆地。它具有统一的前震旦系结晶基底,广泛的古生界基础和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基底:由太古界、元古界(不包括震旦系,下同)的中深变质岩组成。据航磁资料,可分三个区,即北部平缓负异常区(柯坪—阿瓦提—库车一带)、南部北东向宽缓正负相间异常区(北纬39°以南)、中部东西向正异常区(北纬39°—40°)。其基底埋藏深度详见表1。

    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远景展望
    张孝志, 郑义群, 谢征康, 杨复兴
    1981, 2(4):  341-350.  doi:10.11743/ogg19810406
    摘要 ( 585 )   PDF (8885KB) ( 3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北地区泛指燕山以南,大别山以北,吕梁山以东,郯庐断裂以西的范围。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区内已知有三套含煤地层:本溪组(C2b)—上石盒子组(P2s);侏罗系;下第三系。后二者含煤地层分布零星,煤储量小,含气远景不大。本文仅就上古生界含气远景作初步探讨。

    数学地质法在酒西盆地北部单斜带找油中的初步应用
    陈立官, 程光瑛, 李鸿智, 张印斋
    1981, 2(4):  351-358.  doi:10.11743/ogg19810407
    摘要 ( 637 )   PDF (6351KB) ( 5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玉门油矿是我国最老的石油基地。近三十年来,它的原油产量不断提高并稳定在新的水平,也积累了丰富的油田开发经验。但从实现“四化”的需求来看,如何扩大勘探成果,增加后备储量,以保证原油产量的稳步增长,仍然是该矿面临的迫切课题。

    塔里木盆地石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问题探讨
    胡伯良
    1981, 2(4):  359-368.  doi:10.11743/ogg19810408
    摘要 ( 633 )   PDF (8890KB) ( 3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塔里木盆地有巨厚的沉积盖层,其中主要的生油岩系有三套。一 三套油源岩的沉积特征和有机质丰度1.石炭—二叠系 石炭系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在中、下石炭统夹有厚层的碳质页岩和石英砂岩。碳酸盐岩中含有丰富的珊瑚和腕足类等化石。

    胜利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原油孢粉组合与油气运移研究
    王开发, 张玉兰, 殷沫
    1981, 2(4):  369-372.  doi:10.11743/ogg19810409
    摘要 ( 587 )   PDF (3051KB) ( 4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年来我国原油孢粉研究迅速地开展起来,大量的原油孢粉研究表明,原油中含有相当多的菌、藻、孢粉化石。孢粉由于体积小,比重轻,孢粉壁不易氧化,而且石油具有一定的粘度,故油气在其运移过程中,往往将生油岩中的孢粉带进油藏,所以原油中的孢粉化石可以示踪油气运移,查明油源,判断生油岩时代,是石油地质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沙二段是胜利油田第三系的主要含油层系之一,对其油源和油气运移研究,不仅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油气勘探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内蒙额吉诺尔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王从风, 钱少华
    1981, 2(4):  373-381.  doi:10.11743/ogg19810410
    摘要 ( 645 )   PDF (8446KB) ( 4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额吉诺尔盆地,位于内蒙东部阿巴嘎旗以北,东经114°—117°,北纬44°—45°40′(图1)。盆地为一狭长的椭圆形,呈北东东向延伸,盆地的周缘属低山丘陵区,为古生界变质岩系组成,盆地内部地势平缓,露头较少。过去虽然有不少地质工作者来此进行过地质调查和研究,但所获资料零星。1977年以来我部在此进行了石油普查工作。我们对该区的五口普查井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分析,在下白垩统的巴彦花组中获得了丰富的孢粉化石,本文对这些化石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描述。总结了两个孢粉组合,描述了1个新属和7个新种。通过对比确定巴彦花组为早白垩世。

    问题讨论
    关于南京地区青龙群顶部角砾岩成因的商榷兼论“金子运动”问题
    孙万铨, 霍秀峰
    1981, 2(4):  382-387.  doi:10.11743/ogg19810411
    摘要 ( 642 )   PDF (6356KB) ( 5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夏邦栋等最近发表了“南京地区金子运动与黄马青群底部石灰岩质角砾岩的成因”一文[1],其观点与我们存在很大分歧。为了对下扬子地区构造发展历史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以利于今后的普查找矿工作,我们愿意本着商榷的精神,在此再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述评
    从中国石油学会第二次年会看我国石油地球化学的现状和前景
    黄第藩
    1981, 2(4):  388-390.  doi:10.11743/ogg19810412
    摘要 ( 560 )   PDF (2716KB) ( 5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石油学会第二次年会(1981)生油专题讨论会上,宣读了13篇有关石油地球化学方面的论文,进行了答辩和讨论。内容涉及成油母质的构成及有机质类型的划分方法和标准,有机质演化的机理、模式和热反应动力学,生物标记化合物(卟啉、苝、甾烷和萜烷等)的研究和油源对比,生油岩的评价指标和生油的定量评价及计算方法,时温指数(TTI),激光裂解色谱等新技术、新方法在石油成因研究上的应用。尽管宣读的论文不多,但这是从一百多篇来文中入选的,在我国生油领域的研究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