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1年 第2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1-09-25
    论文
    各类干酪根不同成熟阶段生油气量的探讨
    李汶国
    1981, 2(3):  199-211.  doi:10.11743/ogg19810301
    摘要 ( 579 )   PDF (2869KB) ( 7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正确地评价一个地区的油气远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准确地计算该区的生油气量。随着石油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进展,近年来探讨生油机理和生油量计算的文章和专著也越来越多。就其内容来看,生油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地质观测与模拟实验相结合,从定性的讨论转为定量计算的新阶段。

    书刊评介
    读《大油田地质学》
    周明鉴
    1981, 2(3):  211-212.  doi:10.11743/ogg19810302
    摘要 ( 544 )   PDF (603KB) ( 4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哈尔布特等著、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大油田地质学》,对石油地质工作者来说是一本好读物。全书包括十二篇论文。其中六篇选自《Geology of Giant PetroleumFields》一书,这本书是1968年4月在俄克拉荷马城召开的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第53届年会上有关大油气田的论文汇编;另外六篇选自其它杂志和书籍。这十二篇论文中有五篇是综述性的,论述了世界的、北美的和美国的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另外七篇论述了北海油气区、格鲁宁根气田、巴西雷康卡伏盆地等典型大油气田的地质特征。

    论文
    川东中石炭统碳酸盐储集岩的孔隙结构研究
    罗蛰潭, 王允诚, 邓恂康
    1981, 2(3):  213-226.  doi:10.11743/ogg19810303
    摘要 ( 619 )   PDF (3078KB) ( 5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77年在川东发现的新产气层位——中石炭统是碳酸盐岩,在近二年的勘探中,钻出了许多高产气井,其中相国寺气田已投入开发。因此,深入认识该类储集岩的孔隙结构特征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该储层,以图说明它的孔隙结构特征和孔隙度参数。

    松辽湖盆白垩纪沉积相模式
    王衡鉴, 曹文富
    1981, 2(3):  227-242.  doi:10.11743/ogg19810304
    摘要 ( 731 )   PDF (3480KB) ( 4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是白垩纪亚洲古陆上最大湖盆之一。盆地基底由古生代和前古生代变质岩及岩浆岩组成。三叠纪处于剥蚀夷平状态,没有沉积。侏罗纪形成许多分隔的断陷盆地,充填了火山岩及含煤建造。白垩纪早中期,盆地由断陷逐渐转变成坳陷,沉积物厚达4000—5000米(表1)。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盆地逐渐萎缩,形成今日之平原地貌。

    广西南丹大厂龙头山泥盆纪生物礁
    周棣康, 邹志福, 刘素英
    1981, 2(3):  243-253.  doi:10.11743/ogg19810305
    摘要 ( 656 )   PDF (2568KB) ( 6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厂是我国重要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冶金部215地质队在勘探实践中,首先发现该区龙头山一带中泥盆世早期生物礁;查明礁中蕴藏有丰富的锡石、铅、锌金属矿与沥青。1974年以来,我队曾多次前往调查研究。本文依据1979年对礁体地表露头以及八口钻井岩心的观察、300多块岩石薄片和100余件古生物鉴定报告写成。

    广东三水盆地晚白垩世沟鞭藻类和疑源类
    余静贤, 孙孟蓉, 孙素英, 茅绍智
    1981, 2(3):  254-264.  doi:10.11743/ogg19810306
    摘要 ( 648 )   PDF (2706KB) ( 8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水盆地位于广东省南部北江和西江交会处。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白垩—第三纪地层,自下而上为:三水组、大塱山组、(土布)心组和华涌组。笔者在对这些地层进行孢粉分析的同时,发现了大塱山组含有丰富的沟鞭藻类与疑源类。本文着重于后两类化石的研究,并对当时的沉积环境进行讨论。

    正牵引构造及其找油意义
    王宁国
    1981, 2(3):  265-275.  doi:10.11743/ogg19810307
    摘要 ( 660 )   PDF (2608KB) ( 10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多年来,国内外广泛地开展同生(同沉积)断层和逆牵引构造(Reverse dragstructre)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证实这种构造是一种较好的含油气同生构造[1]。由于上述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板块拉张区或重力—张力构造环境,如中国东部第三纪断陷盆地、北美的墨西哥湾和西非的尼日利亚等地,这样就很容易把以正断层形式出现的同生正断层与同生断层等同看待,如啥定(F.R.Hardin)等人在1961年就认为“同生断层都是正断层”[2]。国内外发表的许多论文,也普遍把同生正断层和同生断层(Synsedimentary fault)等同[3、5]。作者在中国西部柴达木盆地工作时,调查过大量以逆断层形式出现的同生断层,并在中国西部其它压性或压扭性盆地(如酒泉、塔里木和准噶尔等)中也都见到,从而认为同生断层应当分为同生正断层和同生逆断层二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与同生逆断层密切有关的同生构造——正牵引构造。

    潜江凹陷地震层序划分、湖平面升降问题初探
    胡炳煊, 刘义正
    1981, 2(3):  276-283.  doi:10.11743/ogg19810308
    摘要 ( 652 )   PDF (1683KB) ( 4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其构造位置如图1所示.1958年以来,地质部、石油部和有关院校作了大量的物探、钻探和地质研究工作.初步查明凹陷在中、古生代灰岩的基底上沉积了上万米的白垩—第三系陆相地层,并在下第三系中发现了潜江组和新沟咀组两个主要石油勘探目的层,找到了若干油田.本文的目的在于用地震地层学的方法,重新认识原有的某些结论,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供交流、讨论.

    从镜煤反射率看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石炭系太原组有机质的成熟度和含油气远景
    祝总祺, 李璧琪, 谢秋元
    1981, 2(3):  284-291.  doi:10.11743/ogg19810309
    摘要 ( 659 )   PDF (1862KB) ( 6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五十年代后期,地质部和石油部先后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克昭盟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详查和钻探工作。当时,钻探主要集中在乌兰格尔一隅,未获工业油气流。

    油气史料
    我国古代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地理分布
    戴金星
    1981, 2(3):  292-298.  doi:10.11743/ogg19810310
    摘要 ( 971 )   PDF (1743KB) ( 4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与观察自然现象中,很早就对油、气有所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油、气的国家之一。远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七七一年西周时期的《易经》中,就记载了“泽中有火”的现象,可能就是油气在水上燃烧所致。公元初班固首次记述了天然气:在陕西省“鸿门(今神木县西南),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出也”[1],同时也描写了延安延河上有石油(图版Ⅰ—1)。在十五世纪以前,四川盆地已普遍发现天然气,在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开始大规模用天然气煎盐,世界上开发最早的自流井气田,远在十三世纪已大规模投入开采(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