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北缘与南祁连山的衔接地段普遍呈现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逆掩断裂带,自西往东由赛南、绿南、锡南、埃南等逆断层或逆掩断层组成,延展总长约375公里。该断裂带的不同地段分别被与之直交的潜西、东苦、哑西等断层所切割。
三水盆地位于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小型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拉张型断陷盆地。在生油岩沉积时期和油气生成、运移时期皆有强烈的火山活动。
1977年以来,对珠江口盆地北坡7口近海钻井的微体古生物陆续作了研究,但综合性的生物地层探讨仍十分有限,某些认识已低于日益积累的丰富材料。对其进一步总结,将有助于珠江口盆地的油气勘探。
本文所说的"沥青降解潜力"Pb,指的是干酪根生成沥青的极限能力。它是一个没有量纲的量,可用百分数或毫克/克表示之。对于酪根热降解过程的数学模拟来说,沥青降解潜力是一项基本参数。如果人工热解干酪根的实验装置允许沥青从干酪根中释放出来之后立即被收集起来而不会进一步演化,那么,从开始降解到彻底降解这一全过程中干酪根样品陆续释放出来的沥青的总重量同干酪根样品初始重量之比,就是这一样品的沥青降解潜力。
松辽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含油气的大型内陆湖盆,属稳定区张裂断陷盆地,基底是东北海西地槽褶皱系的一部分。
柴达木盆地的盐类沉积相当发育,不仅现代盐湖星罗棋布,晚第三纪—早第四纪盐类沉积也比比皆是,发育着石盐、石膏、芒硝、白钠镁矾、泻利盐、水氯镁石、钾盐、硼酸盐、天青石等。
研究沉积岩中干酪根的类型和成熟度,对石油地质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用透射光和反射光偏光显微镜,并配合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以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下统青山口组干酪根为重点,研究了干酪根的形态、颜色、透明度、结构特征及荧光性等,并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干酪根的类型和成熟度。
塔里木盆地中新统分布广泛,厚达7000米,可否成为有前景的生油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以微体古生物群的组合生态为据,探讨其沉积环境,试图从一个侧面为生油层的研究提供依据。
济阳坳陷是中生代以来的一个近海块断坳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面积约为25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湖相沉积总厚度可达5000—12000米,纵向上具多旋回性,有10套含油气层系。湖盆发育的全盛时期是渐新世,沉积物主要是沙河街组三段中、上部的还原深湖相沉积。丰富的有机质和良好的埋藏、转化条件,使这一层系具有生成油气的巨大潜力。
在覆盖区,断层隐蔽于地下,但因其常伴有与原岩成分、结构、构造有明显差异的构造岩,故应用声波测井信息也可以较好地鉴别其位置及力学性质。
海南岛南端三亚地区的水尾岭和西瑁岛发育着一种现代碳酸盐沉积—骨针灰岩,由八射珊瑚海鸡冠类骨针组成。有关它的报道最早见于王国忠等(1979)对鹿回头珊瑚岸礁的研究,之后,朱袁智等(1982)又对其岩石学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拟就岩石学特征及形成条件作一初步探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资源的国家之一。四川在战国后期即开始凿井采盐,西汉时又凿成著名的临邛火井并采气煮盐。公元16—19世纪,盐都自流井的天然气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成为世界上最早建成、开采历史最长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四川人民在地质、钻井、采气、集输等工艺技术上的贡献,集中体现了我国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历史发展概貌和巨大成就。
王尚文教授生前主编的《中国石油地质学》,已由石油工业出版社于1983年底出版,这是我国石油地质界的一件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