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6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6-03-25
    目次
    柴达木第三纪沉积岩自生矿物气-液包体及红层油气藏勘探方向
    钱凯
    1986, 7(1):  1-11.  doi:10.11743/ogg19860101
    摘要 ( 626 )   PDF (10285KB) ( 4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生、次生、继承性三类气-液包体中,以原生包体提供的信息最有意义。测压表明红层油藏正处于成岩期形成的高压异常体内,表明油源为红层同时沉积的湖相生油岩。储层孔隙得以保存的原因是孔隙流体的异常高压,阻碍了石英的压溶,以及不渗透层阻断了硅质来源,使石英、长石不能加大。测温表明,当古地温78℃时,即有油气生成,比以往推算的生油门限值低26℃,故西部实际生油量远大于目前算得的数值。异常高压的形成与小型三角洲相河道砂岩体及夹于湖相泥岩中的洪积相砂、砾岩体有关。因此,盆地西部红层油气藏的勘探应以古湖区及其西、南两侧为重点。

    伊宁盆地地物反射光谱分析
    谭青
    1986, 7(1):  12-19.  doi:10.11743/ogg19860102
    摘要 ( 596 )   PDF (7820KB) ( 3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者用野外光谱辐射计对伊宁盆地地物的反射率进行了野外测量,并用计算机对基础资料(4个波段、93个地物点的反射率)进行了对应分析。盆地地物可分成水体、积雪、植被、岩石沙土四类,它们的反射光谱各有特点,并与MSS假彩色合成影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某些自然因素对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有一定影响。

    冀中坳陷东部地区构造格架及其形成与发展
    吴继龙, 卢学祺
    1986, 7(1):  20-31.  doi:10.11743/ogg19860103
    摘要 ( 630 )   PDF (10928KB) ( 40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冀中坳陷第三纪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括动,对应于沉积期反映为坳陷的扩展并形成右旋构造,对应于不整合期反映为坳陷的收缩并形成左旋扭压构造。在东部断裂发育区,除形成潜山及其披覆构造外,在断裂的下降盘常形成既具有左旋和右旋、又具有垂直升降和水平挤压特征的牵引构造。在沉积凹陷中也发育兼具张性和压性特征的构造。这些构造的叠加,就形成了有利生油区附近不同层系的各种含油构造在投影平面上的叠加连片。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系及其找油意义
    黄有元
    1986, 7(1):  32-41.  doi:10.11743/ogg19860104
    摘要 ( 637 )   PDF (9169KB) ( 4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北三叠系主要分布于库车坳陷、阿瓦提-满加尔坳陷及塔北断块隆起的局部地区,沉积厚达1250—2000m。跃参1井、沙参1井和阿参1井的三叠系满加尔群经详细研究,可分为上、中、下三组和7个孢粉化石组合。在阿瓦提-满加尔坳陷中,由西向东三叠系的暗色岩增多、增厚,生油地化指标变好,并已进入低成熟阶段,沙参2井的原油中就有三叠纪孢粉化石。因而认为三叠系是塔北的比较重要的生油层,而塔北断块隆起及其南侧的阿瓦提-满加尔坳陷北缘背斜带,则可能是油气富集带。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砾岩的成岩变化及对储层的影响
    罗平, 邓恂康, 罗蛰潭
    1986, 7(1):  42-50.  doi:10.11743/ogg19860105
    摘要 ( 595 )   PDF (8225KB) ( 4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薄片、岩心和扫描电镜观察,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砾岩(1)组构复杂——有粗、细两种杂基,五种颗粒支撑方式,四种颗粒接触方式;(2)机械压实作用强烈——表现为颗粒变形,粒内裂缝和"假杂基";(3)自生矿物发育——有沸石、方解石和绿泥石三大系列。根据自生矿物的产状和成因,综合出下乌尔禾组砾岩的埋藏成岩变化过程和孔隙演化的关系:未成熟阶段机械压实作用极大地减少了原生孔隙度,去方沸石化产生了大量次生溶蚀孔隙,其后的绿泥石生长堵塞孔隙喉道,降低岩石的可渗性。通过以上讨论,鉴别出两种砾岩的成岩变化方式:易受压实的凝灰质砾岩溶孔不发育发展成非储层,抗压性的中、酸性熔岩岩屑砾岩溶蚀孔发育成为有效储层。

    泌阳凹陷三种原油的油源及其运移特征
    姜乃煌, 贾凤英
    1986, 7(1):  51-58.  doi:10.11743/ogg19860106
    摘要 ( 606 )   PDF (6744KB) ( 7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泌阳凹陷浅层原油和中等深度原油均来自中等深度的生油岩,前者以向上运移为主,后者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埋藏较深的原油来自深部生油岩,以较长距离侧向运移为主。

    海拉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龙永文, 张吉光
    1986, 7(1):  59-67.  doi:10.11743/ogg19860107
    摘要 ( 611 )   PDF (8220KB) ( 6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拉尔盆地是在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国内面积为40550km2。盆内上侏罗统厚达5300m,其扎赉诺尔群的深浅湖相、沼泽相沉积最厚达4400m,是盆地主要生油层,有机质丰度中等,干酪根属Ⅱ、Ⅲ类,已成熟。盆内呈北东向长条状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各凹陷都具有多物源的沉积特征,砂体发育,各类圈闭众多。地面及钻孔中已见多处油气显示,并在海参4井中发现了工业油流,说明盆地勘探前景良好。

    任丘油田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储层与非储层划分标准
    余家仁, 潘祖荫
    1986, 7(1):  68-74.  doi:10.11743/ogg19860108
    摘要 ( 845 )   PDF (5505KB) ( 5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雾迷山组储层非均质程度很高,确定储层与非储层的划分标准,是计算储层有效厚度的一环。据岩样残余油饱和度与孔隙关系统计,二者大致呈正相关,基本能反映地下油层含油的丰富程度,据此所统计的不含油岩心90%孔隙度<2%,渗透率<1mD。孔隙度与孔隙均值呈负相关,毛管压力曲线所反映的不具渗透能力的岩样73%孔隙度<2%,76%的孔隙均值>12.3φ,对应的喉道直径小于0.2μm。电性资料分析,自然伽马>3μR/h 的岩类,其孔隙度仅1%,渗透率<1mD。利用井下流量将产量小于1t/d 者视为非储层,统计结果自然伽马≥3μR'/h,中子伽马>5.1条件单位。归纳其划分标准储层下限为孔隙度<2%,渗透率<1mD,自然伽马>3μR/h,中子伽马>5.1条件单位。

    安徽南陵盆地早第三纪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张玉兰, 王开发, 王永元, 王家文, 王蓉, 王从风, 钱少华
    1986, 7(1):  75-81.  doi:10.11743/ogg19860109
    摘要 ( 632 )   PDF (6610KB) ( 7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陵盆地双塔群分为四个孢粉组合:(1)双塔群二段化石组合属上新统一下始新统,为稍干的热带、亚热带气候;(2)双塔群三段化石组合属中、上始新统,为略干的南亚热带气候;(3)双塔群四段下部化石组合属下渐新统,为温湿的亚热带气候;(4)双塔群四段上部化石组合属中、上渐新统,为温湿的北亚热带气候。

    利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生油岩成熟度
    邵涵如, 吴卫芳, 尚慧芸
    1986, 7(1):  82-86.  doi:10.11743/ogg19860110
    摘要 ( 595 )   PDF (4060KB) ( 4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穆斯堡尔效应可以测定生油岩中铁白云石的相对含量,进一步可以推断生油岩的成熟度。但白云石铁与岩石总铁量之比,还与岩性有关。本文用3口钻井22个样品的资料对此作了说明。

    从青藏高原的隆起看柴达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变
    车自成
    1986, 7(1):  87-94.  doi:10.11743/ogg19860111
    摘要 ( 550 )   PDF (8574KB) ( 4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柴达木盆地面积约120000km2,平均海拔2700—2900m,是我国最大的高原盆地。本文从构造与沉积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柴达木盆地的挤压性质,认为盆地的成因与印度板块的向北推挤和盆地下部地壳的相转换有关,这可能是我国西部诸大型挤压型盆地的形成原因之一。

    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张文佑教授
    张抗
    1986, 7(1):  95-97.  doi:10.11743/ogg19860112
    摘要 ( 633 )   PDF (3271KB) ( 3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著名地质学家张文佑教授离开我们一周年了。张文佑教授是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兼地学部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能源委员会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他1909年生于河北唐山,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

    美国煤成气考察记略
    杨登维
    1986, 7(1):  98-98.  doi:10.11743/ogg19860113
    摘要 ( 591 )   PDF (1083KB) ( 4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国家经委、地质矿产部和煤炭工业部一行五人组成的煤成气考察团,以煤层甲烷形成的地质条件和勘探方法为重点,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其间,听取了美国地质调查所、美国矿业局匹茨堡研究中心、TRW 勘探和生产公司、科罗拉多矿业学院等11个单位的专家关于煤成气的形成机理、储集特征、资源评价方法以及矿井甲烷抽放技术和钻探工具的介绍,参观了美国地调所丹佛地球化学实验室,并赴落基山区皮申斯(Piceance)盆地东南部及圣胡安(San Juan)盆地北部进行了野外地质观察。

    世界海洋石油地质勘探的新进展
    莫杰
    1986, 7(1):  99-103.  doi:10.11743/ogg19860114
    摘要 ( 666 )   PDF (5475KB) ( 4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世界海洋陆架区面积约2800万平方公里,近海含油气盆地约1600万平方公里。其中具有开发远景的面积达500多万平方公里。据有关资料估算,海洋石油蕴藏量1)1300—150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5;而目前已探明储量约270亿吨,占世界石油探明总储量的1/3.5。海洋天然气蕴藏量为140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约96万亿立方米。迄今已发现820多个海洋含油气盆地,共计1600多个油气田,其中大型、特大型油气田150多个。

    中国古油井考
    程希荣
    1986, 7(1):  104-106.  doi:10.11743/ogg19860115
    摘要 ( 514 )   PDF (3353KB) ( 3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今天对古代的石油井进行一番考证,既可加深认识人类地学思想的发展,又可得到有关人类凿井工艺技术(包括录取地下地质资料的技术)演进的历史证据,这是颇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