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逆断层带主要指我国西部挤压型盆地周缘古生代褶皱山系与陆内盆地边缘之间的冲断带。它的活动可分为:(1)上盘为主动盘的冲断活动期,(2)下盘为主动盘的潜滑活动期,(3)由差异沉积为主导的向上长入活动期;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旋回。复杂冲断带可能是多次旋回活动的结果。冲断带的油气勘探,宜选择与生油凹陷相伴随的隐伏冲断带和早期活动强、晚期活动弱甚至休眠的隐伏冲断带。
根据“系”级年代地层界线应该是反映重要的地球历史发展阶段的自然界线的原则,本文主张以Gattendorfia带之底和Montiparus(或Obsoletes)带之底分别作为石炭系的下界和上界。根据在连续海相剖面上所观察到的多门类生物的自然发展阶段性及中国区域地质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中国石炭系年代地层系统的新建议——分为三统八阶,自下而上为:下统革老河阶,刘家塘阶;中统新村阶,连南阶,上司阶,德坞阶和上统滑石板阶,达拉阶。
参加1986年11月南京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方法技术国际讨论会的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协会前任主席R. O. 林赛斯教授,就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地区油气勘探问题,对中报记者发表了谈话。
作者用发射光谱测定了冀中坳陷霸县凹陷下第三系、石炭二叠系和奥陶系6个层位75个原油样和360个生油岩样的18种微量元素的丰度,计算了14个丰度比值。根据这些资料,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了油-油对比,又用判别分析法建立了各层系生油岩的判别函数式,再用二级判别分析法进行了油-岩对比。判别结果:第三系原油来自下第三系母岩;石炭二叠系凝析油及轻质油来自石炭二叠纪煤系,属于煤成油;奥陶系原油一部分来自下第三系母岩,另一部分轻质油来自石炭二叠系母岩。
在山东胜利油田,发现一个罕见的中生代煌斑岩侵入体油藏,并获得能稳产的工业油流。生油岩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的暗色泥岩。储油的煌斑岩储集性能好,最大孔隙度为25.2%,最大渗透率为30mD,均高于相邻的砂岩储层,属孔隙型储集岩。辉石和角闪石晶溶孔是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溶解作用是在深埋期进行的,溶质来自生油岩的有机酸。构造裂缝发育,为酸性溶液运移提供了通道,对深埋期次生孔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986年,我国近海油气勘探共发现了12个新的含油气构造,并钻获工业油气流,这是近几年来发现油气田最多的一年。这12个含油气构造分布在辽东湾3个,渤海湾2个,东海2个和南海5个。目前我国海域的陆架区已初步形成6个大型油气富集区:即辽东湾海域锦州14—20海区;渤海湾南部的Bz-28-1和Bz34海区;东海陆架盆地的西湖凹陷区;珠江口的西江-惠州和陆丰海区以及莺歌海的崖13-1含气区。
本文以济阳坳陷39个原油样和29个生油岩样的30项生物标志物指标实测值为基础数据,用广义对应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筛选。5α-C27甾烷的ββ/(αα+ββ)和5α-C29甾烷的20S/(20R+20S)是反映原油成熟度的主要指标,重排甾烷相对丰度、4-甲基甾烷相对丰度和Tm/Ts是原油成熟度的辅助指标。
寒武纪以来,该区板块构造演化史可分为;被动大陆边缘阶段(Pz1)、被动大陆边缘向大陆一地块间碰撞边缘转变阶段(D1—C1)、碰撞前陆盆地阶段(C2—P1)、陆内沉陷盆地阶段(P2—Q)。它们控制了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的发育和叠合,还控制了盆地的结构、构造、沉积和热演化史,以及区内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富集带的展布。
石油工业部河南石油勘探局,最近在周口盆地的两口探井中,首次在中生界下白垩统中试获油流;同时,在三口探井的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获良好天然气显示。
本文论述了利用测井资料确定碳酸盐储层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和渗透率的方法。对裂缝与岩块分别解释,有助于正确评价裂缝性油藏,提高勘探效果。
利用电测井曲线解释沉积环境必须掌握具标志性特征的三个结构要素:幅度、形态及组合特征。以自然电位曲线为主,视电阻率曲线为辅。本文以苏北高邮凹陷主要含油岩系为例,研究了大量岩心实物,然后与电测井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对比,找出岩-电对应关系,总结出各类沉积环境特有的曲线形态和层序组合,以此来指导区域上的沉积环境判别及相带划分。
由陕西省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召开的鄂尔多斯盆地形成机制、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学术讨论会,于4月上旬在西安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生产、教学、科研等17个单位的47位代表,共提交论文28篇。
这是辽河裂谷内的一个中新生代陆相生油小凹陷,面积80km2,沉积岩最厚6600m,经地震勘探查明基底形态、盖层构造和砂体分市等。其主要生油层是沙四段和沙三段泥岩;主要储集层是基岩中的元古代碳酸盐岩,太古代混会岩和花岗片麻岩,以及砂三段砂岩。凹陷中有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洼陷带,其中不但隆起带含油,而且洼陷带中也有储集层,可望找到多种类型油气藏。
实践表明,油气田的分布多与盆地的生油中心有关。本文从构造角度出发讨论了沉降中心、沉积中心与生油中心的特性;进而论证了沉积中心与盆地、沉积中心与盆地边界、沉积中心与板块运动间的关系。重点阐述了中国主要油气盆地“中心”的运动轨迹。
黄桥地区4口井的天然气以CO2为主,伴有烃气和氢、氦等气体。CO2的δ13C值为-5.88‰至-2.874‰,甲烷的δ13C值为-40.10‰至-37.643‰。气藏可能是多源混合气藏。
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科学技术司主持召开的地质矿产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油气》报告评审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2月9日至13日在湖北江陵召开.有55名代表出席。评审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光鼎、岳希新等14人组成。
本文采用沉积作用的马尔可夫链模拟方法对浙西上奥陶统复理石的韵律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韵律结构模式对比及熵值分析,阐述了浙西复理石盆地的浅海特征及不同相带间沉积环境的差异。据该项探讨所得出的推论同其他方面的研究结果是吻合的。
“六五”期间,西南石油地质局组织了上扬子区(主要是四川盆地,含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油气勘探方法技术攻关,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山区复杂构造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系列,从而取得了准确、丰富的地下地质信息,为加深对四川盆地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正确评价其含油气远景,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6年是“七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国的油气勘探继探明储量连续三年有较多增长之后又有了新的进展,取得十项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