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89年 第1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9-09-25
    论文
    中国海油气勘探的成就及其在理论上的发展
    刘光鼎
    1989, 10(3):  199-202.  doi:10.11743/ogg19890301
    摘要 ( 553 )   PDF (4162KB) ( 5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海地处中国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相间地带,它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面积近300万km2

    中国陆盆多成盆期理论与找油实践
    关士聪
    1989, 10(3):  203-209.  doi:10.11743/ogg19890302
    摘要 ( 609 )   PDF (6718KB) ( 5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中国的石油普查勘探已40载,工作既十分艰巨又光辉灿烂,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地质理论也就在艰苦的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和成长。它经历了由就油找油、油气聚集带找油到从含油气盆地整体分析研究来找油的三个阶段。

    油气藏理论在我国油气勘探中的成就与发展
    田在艺
    1989, 10(3):  210-215.  doi:10.11743/ogg19890303
    摘要 ( 543 )   PDF (6494KB) ( 5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以及在地壳内某一地区环境的聚集在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深邃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实际应用上对于寻找油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性的问题。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进展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傅家谟
    1989, 10(3):  216-221.  doi:10.11743/ogg19890304
    摘要 ( 617 )   PDF (6305KB) ( 4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是解放后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60年代以前还没有有机地球化学的专门研究机构。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部和地质部石油局所属的一些部门,以及有关院校,开展了生油岩研究。

    四十年来油气资源勘查的实践与理论
    吕华
    1989, 10(3):  222-232.  doi:10.11743/ogg19890305
    摘要 ( 545 )   PDF (12655KB) ( 3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十年来,我国油气资源勘查的伟大实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查明了中国油气地质的基本特征,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的油气地质理论,发现了三百五十多个油气田,探明了上百亿吨的油气地质储量,使“贫油”的中国,从解放前最高年产原油三十二万多吨,增长到1988年原油产量一亿三千七百多万吨,天然气一百三十九亿立方米,跻身于世界石油大国之列,这在中国历史上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巨大变化。

    黄汲清与中国石油、天然气的普查勘探
    任纪舜, 谢广连
    1989, 10(3):  233-246.  doi:10.11743/ogg19890306
    摘要 ( 530 )   PDF (13860KB) ( 3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名誉院长、著名大地构造学家、石油地质学家黄汲清教授,曾长期主持并亲自参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将按年代顺序叙述黄汲清从1935年至1986年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和贡献,供石油地质工作者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普查勘探史的研究者参考。

    盆地构造分析在我国油气普查和勘探中的作用
    陈发景
    1989, 10(3):  247-255.  doi:10.11743/ogg19890307
    摘要 ( 636 )   PDF (10303KB) ( 3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的分布与沉积盆地密切相关。盆地的性质、形成和演化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因此,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工作者十分重视对盆地的整体解剖和研究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分析岩相古地理和古构造和研究埋藏史、剥蚀史、热史、孔隙史和构造变形史,在此基础上进行盆地分析和盆地动态综合模拟,并确定:(1)油气源岩层位、分布范围及潜在的生油气量;(2)有利储集层的储集类型、性质及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3)邻近生油气坳陷的古斜坡和古隆起,油气运移的指向和方式以及运移量的计算;(4)生、储、盖层组合类型,特别是与不整合面和断裂面运移有关的间断型生、储、盖层组合;(5)盖层厚度、性质及其纵向和横向上的展布;(6)不整合面和断裂的分布以及它们在油气运移和遮挡中的作用:(7)圈闭类型及其所在的岩相古地理和构造位置,圈闭的形成时间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时间的配置关系以及估算可能的聚集量;(8)构造运动的时期和强度、地层变形的剧烈程度、地层剥蚀的时间和程度,以及水动力状况等油气藏保存条件,估算油气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丧失量。

    渤海地区油气普查的成果及展望
    蔡乾忠
    1989, 10(3):  256-262.  doi:10.11743/ogg19890308
    摘要 ( 539 )   PDF (8163KB) ( 3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地区包括渤海海域及沿岸陆地,总面积约20万 km2,是渤海湾盆地的主要沉积中心。其中渤海海域为辽东半岛、辽河平原、华北平原、山东半岛所环抱。南北长550km,东西宽345 km,海岸线长3700 km,海域内有渤海湾、辽东湾和莱州湾,平均水深仅18m,总面积约7万km2。除渤海已发现有油气田外,围绕渤海湾还分布有华北、大港、胜利和下辽河四个大型油气田,是我国目前仅次于大庆油田的第二个石油工业基地.据 1986年统计,渤海地区年产原油已达5300万t。

    重大的发现 丰硕的成果——议早年突破松辽油区的重大意义
    韩景行
    1989, 10(3):  263-265.  doi:10.11743/ogg19890309
    摘要 ( 490 )   PDF (3007KB) ( 4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编辑部要我谈一谈“松辽盆地油气发现的重大意义”,以示对建国四十年来石油地质普查工作所获成绩的庆贺。这是一个广泛、深刻、严肃的题目,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科技领域都曾产生过深远影响,都可大书而特书,但作为《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的征文,我只打算将笔墨集中于论述它在石油地质理论发展和油气勘探经验方面的重大意义.虽然我国油气勘探的发展已今非昔比,但回首当年的起步维艰也许仍能在浩然之气中产生一股开拓奋进的力量。

    提高遥感揭示能力,促进油气地质调查
    陈荫祥
    1989, 10(3):  266-271.  doi:10.11743/ogg19890310
    摘要 ( 490 )   PDF (6926KB) ( 3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石油地质调查早在1955年就开始使用航空地质方法,起步不晚于当时世界航空地质初潮。近20年来随着航天遥感的发展和航空遥感的扩充,地质矿产部、石油工业部及有关院校、研究所的石油地质工作者紧跟这一科技形势,办了专门的石油地质遥感学习班,成立了石油地质遥感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开展了几十项石油地质遥感科研勘查项目,普及了遥感地质技术,取得一批石油地质遥感应用成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在石油地质普查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明显的效益,奠定了我国石油地质遥感学科和事业基础。

    未来十年油气地质家面临新的挑战和希望
    郭正吾
    1989, 10(3):  272-275.  doi:10.11743/ogg19890311
    摘要 ( 580 )   PDF (5016KB)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地质家的特质是不断向前开拓。当其回首往事,那是在攀登上一个新高峰的时候,盼顾着自己步履维艰走过的路。然后,又选择新的途径,继续探索。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获巨大成果
    康玉柱
    1989, 10(3):  276-282.  doi:10.11743/ogg19890312
    摘要 ( 541 )   PDF (6429KB) ( 8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1988年地质矿产部西北石油地质局成立以来,在地矿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正确领导下,经全局职工的顽强拼搏,1984年9月22日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雅克拉构造上的沙参2井实现了我国古代海相油田首次重大突破。

    化探在我国石油普查勘探中的应用与成就
    程志纯
    1989, 10(3):  283-290.  doi:10.11743/ogg19890313
    摘要 ( 623 )   PDF (8432KB) ( 3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29年,苏联的 B.A.索科洛夫提出了普查石油和天然气的气体测量法,德国的 G.劳伯梅采用地表游离壤中气里的饱和烃总量和甲烷含量探测油气田,从而开拓了油气田的地球化学勘探法(简称石油化探)。石油化探曾一度颇受重视,人们陆续提出了气测井、岩心气测法、发光沥青法、水化学法、细菌法及与烃类物质有关的土壤盐法、重金属微量元素法、放射性法等。

    中国油气资源勘查大事记(1949—1989)
    朱景善, 尚建国
    1989, 10(3):  291-320.  doi:10.11743/ogg19890314
    摘要 ( 513 )   PDF (31481KB) ( 3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中设立燃料工业部,负责管理煤炭、石油和电气等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工作。陈郁任部长。

    综合述评
    南海石油勘探开发的十年
    彭善环
    1989, 10(3):  321-322.  doi:10.11743/ogg19890315
    摘要 ( 672 )   PDF (2395KB) ( 4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南海石油勘探开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与外国12家石油公司签订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6个物探协议,一年期间在331900km2海域完成87000km 地震测线,提交了物探资料和资源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