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1年 第1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1-03-25
    论文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下部含浊沸石砂岩的成岩作用
    杨宝星, 林仲虔, 古世祥
    1991, 12(1):  1-9.  doi:10.11743/ogg19910101
    摘要 ( 689 )   PDF (8196KB) ( 4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下白垩统的砂岩为成分成熟度很低的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主要成岩作用有:自生粘土边、石英长石次生加大、斜长石的钠长石化、自生浊沸石,以及次生长石和浊沸石溶蚀等。斜长石的钠长石化作用是浊沸石析出的主要机制,而粘土矿物的转化则为浊沸石的沉淀提供了钠和硅的来源。

    周口坳陷构造特征与油气远景
    王定一, 刘池洋, 张国伟, 马金钰, 余梦珍, 张鸿奎
    1991, 12(1):  10-21.  doi:10.11743/ogg19910102
    摘要 ( 686 )   PDF (10880KB) ( 6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这是一个横跨在华北地块与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上的中新生代断坳型坳陷。中生代坳陷的形成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陆-陆碰撞引起的陆内火山活动及A型俯冲作用有关。新生代张剪性弧形断陷的形成是郯庐断裂系右行剪切平移运动和该区北西西向断裂左行剪切平移运动联合作用的结果。中部凹陷带是当前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对南部凹陷带的中生界和北部凹陷带的下古生界应加强工作。

    丛粒藻烃类的研究
    宋一涛
    1991, 12(1):  22-33.  doi:10.11743/ogg19910103
    摘要 ( 602 )   PDF (6940KB) ( 4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丛粒藻的游离烃类以C27—C33烯烃为主,还含有C13—C25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C15、C16、C18—C21)及微量甾烷、萜烷。丛粒藻真空热解烃类为C13—C35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C15、C16、C15—C21)及甾烷、萜烷。这些热解烃类的组成特征与胜利油田孤东地区上第三系含丛粒藻化石泥岩的烃类相似,从而首次证实了这些泥岩中的烃类主要是丛粒藻产生的。

    川东鄂西长兴期海绵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陈成生, 张继庆
    1991, 12(1):  34-41.  doi:10.11743/ogg19910104
    摘要 ( 673 )   PDF (7760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晚二叠世长兴期川东、鄂西碳酸盐岩台地的海绵礁主要有三种类型:台缘镶边骨架礁、台内线状或点状骨架礁和台内点状障积礁。第一成礁带发育在台地的东缘,第二成礁带位于断陷型淹没台地与开阔台地的交界带,第三成礁带发育在台地西部的缓坡上。礁体的形成、分布主要受断裂构造的控制。

    开鲁地区构造特征及找油对策
    蒋笑霞, 邓荣秀
    1991, 12(1):  42-51.  doi:10.11743/ogg19910105
    摘要 ( 832 )   PDF (9457KB) ( 6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这是位于松辽盆地南部叠置在元古代及古生代变质岩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区,面积为3.2×104km2,最大沉积厚度约4500m,属断-坳型坳陷。侏罗系与白垩系的构造成因、变形程度和构造展布方向均异。该区可分为5个一级构造单元,14个次级构造单元。有三种含油气组合形式;上侏罗统为主要目的层;陆家堡坳陷及哲中坳陷中的保安、奈曼旗凹陷等含油远景最佳。

    层序地层学理论用于我国断陷盆地分析中的问题
    徐怀大
    1991, 12(1):  52-57.  doi:10.11743/ogg19910106
    摘要 ( 657 )   PDF (5539KB) ( 8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是海平面周期性变化控制了旋回性沉积层序的产生。沉积层序内部具有一定规律分布的体系域,对油气勘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理论原则上适用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箕状凹陷的盆地分析,但应解决几个难题,以建立自己的层序模式。

    泌阳凹陷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油气普查试验效果
    徐东宸
    1991, 12(1):  58-64.  doi:10.11743/ogg19910107
    摘要 ( 609 )   PDF (5979KB) ( 6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伽马能谱测量是一种非地震勘探技术。作者等在泌阳凹陷对这一技术进行了试验,发现凹陷内已知油田大都呈现清晰程度不等的低值异常。

    试论东营断陷盆地区域盖层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李春光
    1991, 12(1):  65-70.  doi:10.11743/ogg19910108
    摘要 ( 645 )   PDF (5301KB) ( 8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断陷盆地已知油气藏的分布均受盆地区域性盖层控制。盆地内部是沙一段泥岩盖层,西部是馆陶组浅层泥岩盖层,南部是大面积分布的火成岩盖层。三种不同层位区域性盖层的有机配合,阻止油、气散失,使该盆地成为渤海湾油区众多含油气盆地中含油气最富的盆地,并控制了油气藏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

    乌尔逊凹陷大磨拐河组沉积体的地震地层学解释
    沈凤, 张金亮
    1991, 12(1):  71-78. 
    摘要 ( 627 )   PDF (7217KB) ( 4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乌尔逊凹陷为海拉尔盆地的一个亚盆地,面积2350km2。上侏罗统大磨拐河组厚达2000m,可划分为两个地震层序四个亚层序。根据地震反射图形的几何形态和地震相分析,建立了大磨拐河组分段砂体的平面分布,划分出近岸水下扇、远岸浊积扇、纵向搬运的浊积岩体、非扇状浊积岩体、三角洲和滩坝等沉积体。
    从有机质的演变程度展望吐鲁番-哈密盆地中生界油气前景
    武蔚文, 傅恒
    1991, 12(1):  79-88.  doi:10.11743/ogg19910110
    摘要 ( 806 )   PDF (8305KB) ( 5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盆地保罗纪沉降、沉积中心在北部凹陷、托克逊-鄯善南凹陷和五堡凹陷。其中北部凹陷是主要的生油凹陷,其下侏罗统源岩于晚侏罗世开始生油,老第三纪进入生油高峰;其余两凹陷演化程度较低。火焰山背斜带和柯柯垭背斜带的油气前景最好,雁木西背斜带次之。

    油田上方的微磁异常
    胡先金
    1991, 12(1):  89-92.  doi:10.11743/ogg19910111
    摘要 ( 587 )   PDF (3396KB) ( 5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提取油田上方的微磁异常,以便指导油田的勘探开发,已成为我们航磁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1982年以来,我们先后在大庆、胜利及其他油田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综合述评
    1990年我国油气勘探新进展
    颜道纲
    1991, 12(1):  93-93.  doi:10.11743/ogg19910112
    摘要 ( 671 )   PDF (1117KB) ( 4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90年,我国油、气资源勘查工作在西部、中部、东部和海域又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列地区有重要发现。 1.塔北沙雅隆起区在新构造、新层位打出一批高产油气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