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1年 第1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1-12-25
    论文
    吐鲁番-哈密盆地油气藏类型、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初探
    赵文智, 李伟, 燕烈灿
    1991, 12(4):  351-363.  doi:10.11743/ogg19910401
    摘要 ( 2584 )   PDF (11062KB) ( 6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吐-哈盆地的油气藏在划分为构造、地层岩性与复合型三大基本类型的前提下,可根据油气移入与圈闭形成之间的关系将每类油气藏进一步划分为共成熟丰满型、准共成熟不丰满型、共成熟后期破坏型与非共成熟贫型油气藏。油气聚集受古隆起、古斜坡、断裂带与地层剥蚀尖灭带控制,具复式油气聚集的特点。

    川东上二叠统生物礁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雷卞军, 强子同, 陈季高
    1991, 12(4):  364-375.  doi:10.11743/ogg19910402
    摘要 ( 2551 )   PDF (11089KB) ( 93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礁体经历了海底、潮坪、陆上、浅-中埋藏和深埋藏成岩环境,而礁间相和非礁相沉积直接从海底成岩环境进入浅-中和深埋藏成岩环境。礁灰岩中的大量原生孔隙被海底和埋藏成岩环境中多期胶结物充填而丧失殆尽。礁间生物屑灰泥沉积物微孔隙在压实过程中逐渐消失。礁体的白云岩主体是埋藏成岩环境中形成的,一般孔、渗性良好。礁顶发育2—7m厚的潮坪白云岩,则孔、渗性很差。

    中、下扬子区古生代盆地基底拆离式改造与油气领域
    丁道桂, 朱樱, 陈凤良, 刘斌
    1991, 12(4):  376-386.  doi:10.11743/ogg19910403
    摘要 ( 2718 )   PDF (9082KB) ( 6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导源于古特提斯海关闭的印支运动,使扬子和华北地台分别向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内俯冲和挤压,使扬子地台本身也产生了以基底拆离-盖层多层次滑脱为主要方式的变形改造。由江南-雪峰基底拆离推覆隆起带向北挤压所形成的NE至近EW向延伸的川鄂湘黔-苏皖南前缘褶皱-冲断带,在燕山晚期又受到了秦岭-大别-胶南造山带向南仰冲推覆形成的NW至近EW 向前陆褶皱冲断带进一步的叠加和改造,最终形成扬子地台南北两侧相向对冲的构造格局。文中还提出了中下扬子区与基底拆离-盖层滑脱构造有关的可能的油气聚集模式。

    黄骅坳陷南区侏罗系砂体的沉积特征与环境
    李文厚, 柳益群, 曲志浩, 胡敬月
    1991, 12(4):  387-396.  doi:10.11743/ogg19910404
    摘要 ( 2403 )   PDF (7516KB) ( 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矿物成分、岩石类型、粒度分布及沉积构造等特征的研究,结合剖面上的韵律层序和测井曲线分析,认为黄骅坳陷南区侏罗系含油砂体主要是辫状河河道沉积。河道砂体的物源主要为北部燕山褶皱带,河流由北向南而流,形成水流汇集的主河道带。查明促进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构造环境,寻找控制油气分布的河道砂体,是今后本区中生界侏罗系的找油气方向。

    湘南中晚泥盆世碳酸盐台缘斜坡类型及其演化
    蒋德和
    1991, 12(4):  397-405.  doi:10.11743/ogg19910405
    摘要 ( 2373 )   PDF (7480KB) ( 6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湘南中晚泥盆世碳酸盐台缘斜坡有如下四种不同类型:(1)同斜缓坡,(2)末端变陡缓坡,(3)加积型镶边边缘,(4)沟槽型或跌积型边缘。台盆东西两侧碳酸盐台地斜坡类型演化不同。西侧由同斜缓坡(D21q)→加积型镶边边缘(D22q)→沟槽型或跌积型边缘(D31s)→同斜缓坡(D32s—D31x)。东侧由:同斜缓坡(D21q)→加积型镶边边缘(D22q)→末端变陡缓坡(D31s)→加积型镶边边缘(D32s)→同斜缓坡(D33x)。

    消息报道
    第三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张荷
    1991, 12(4):  405-405.  doi:10.11743/ogg19910406
    摘要 ( 825 )   PDF (851KB) ( 6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会议暨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9月10日至12日在郑州华北石油地质局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地矿、石油部门生产、科研、院校等16个单位28名代表。华北石油地质局领导到会并讲话,还有10余名技术骨干列席了研讨会。

    论文
    前陆盆地逆冲断层类型与形成机制——以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为例
    孙家振
    1991, 12(4):  406-416.  doi:10.11743/ogg19910407
    摘要 ( 838 )   PDF (11174KB) ( 56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具前陆盆地性质的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和塔里木盆地北缘发育九类逆冲断层:褶皱-逆冲断层型,褶皱-逆冲推覆型,高角度逆冲-牵引褶皱型,犁式逆冲-推覆型,同沉积基底逆冲断层型,基底楔冲断层型,基底背冲断层型,逆转逆冲断层型和基底平移-逆冲断层型。这些褶皱-逆冲构造的形成主要受板内地块或微板块间侧向挤压应力作用、基底缩短作用和滑脱作用的控制。

    海拉尔盆地扎赉诺尔群的沉积学特征
    张金亮, 沈凤
    1991, 12(4):  417-425.  doi:10.11743/ogg19910408
    摘要 ( 733 )   PDF (7483KB) ( 4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拉尔盆地是在华力西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生代断陷盆地。扎赉诺尔群为盆地充填沉积,可划分为四套沉积组合,构成较完整的盆地充填序列,形成充填早期湖泊相、深陷期湖泊相和充填晚期湖泊相。砂岩形成于陆内深断陷盆地,物源为活动大陆边缘或大陆岛弧。主要储层可分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浊积砂体和湖滨砂体三类不同的成岩模式。

    含沙河流入湖后沙体形成、发展的水槽实验
    王泽中, 汪崎生, 刘忠保
    1991, 12(4):  426-438.  doi:10.11743/ogg19910409
    摘要 ( 745 )   PDF (9069KB) ( 4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沙河流入湖后,沙体首先在河口呈舌形向前发展。上游来沙时、沙体前积、侧积几乎同样发育且速率相等或相似,沙体表面以一条河道为主,近河口一侧为淤,远河口一侧为冲;若上游不来沙,沙体则只有侧积而没有前积,沙体表面存在多条分支河道,近河口端为冲,远河口端为淤,河道分流主要发生在y=30—60cm之间,其后却有闭合的趋势。六次实验的沙体的最大宽度都集中在距河口距离为河道宽度三倍的断面上,最大厚度集中在距河口150cm的断面上。

    下扬子区构造演化中的黄桥转换事件与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方向
    张永鸿
    1991, 12(4):  439-448.  doi:10.11743/ogg19910410
    摘要 ( 838 )   PDF (8685KB) ( 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下扬子区由南黄海刚性陆核及其克拉通周边地带组成。它由南大陆离裂而来,同其它地块一起在中生代拼贴于华北地台而成为其增生地体。地体碰撞造就了遍及全区的对冲推覆构造系统和走滑断裂系。黄桥转换事件(K2)后,全区纳入西太平洋构造城,发育白恶-第三系断陷盆地。上述过程决定了该区油气地质环境的复杂性。从晚期成藏、持续生油等观点出发,最有利区在苏北-南黄海盆地,其中又以盐城-宁国一线以东地域为最佳。

    二连盆地阿南地区早白垩世风暴沉积
    张天菅, 赵徵林, 刘孟慧
    1991, 12(4):  449-455.  doi:10.11743/ogg19910411
    摘要 ( 719 )   PDF (5572KB) ( 6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阿南地区早白垩世腾格尔组一段下亚段湖相碎屑岩中存在风暴沉积,层序自下至上依次为:(1)突变的底界与冲刷充填构造;(2)滞留沉积段;(3)大波状层理段;(4)丘状交错层理段,(5)波纹段;(6)生物活动段。本区风暴岩属搅混成因,其主要特征是;(1)不具单向底模;(2)底部粗碎屑段表现出振荡和多向水流形成的组构特征,无明显的粒序;(3)缺乏平行层理,发育丘状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根据其层序差异和分布位置,划分出近岸型(粗型)和远岸型(细型)两类。

    消息报道
    值得一读的三本学术专著
    贺自爱
    1991, 12(4):  455-455.  doi:10.11743/ogg19910412
    摘要 ( 766 )   PDF (801KB) ( 4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北大学地质系邸世祥、祝总祺等编著的《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及其成因与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中国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及由邸世祥编写的《油田水文地质学》等专著,通过专家评审由西北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已经问世或即将问世。

    论文
    四川龙门山唐王寨地区泥盆纪生物礁
    郑和荣, 曾允孚, 林文球
    1991, 12(4):  456-463.  doi:10.11743/ogg19910413
    摘要 ( 745 )   PDF (6429KB) ( 9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龙门山唐王寨地区泥盆纪生物礁是由缓坡丘礁、镶边台地边缘线状丘礁和开阔及局限台地内补丁礁构成的礁体群。造礁生物主要为各种生态的层孔虫和床板珊瑚。生物礁从早泥盆世甘溪晚期(相当于艾姆斯晚期)开始发育一直延续到晚泥盆世沙窝子期(相当于弗拉斯期),以发育时间早、延续时间长为特点。单个礁体规模小,高与宽之比一般小于1/30,呈透镜状和丘状。礁体群的发育和演化主要受古区域构造、沉积环境和古气候所控制。

    延吉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初探
    姚新民, 周志祥, 裘军跃
    1991, 12(4):  464-471.  doi:10.11743/ogg19910414
    摘要 ( 855 )   PDF (6701KB) ( 8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延吉盆地在晚华为西期白岗质花岗岩为主的基底上广泛接受了以白垩系为主的中新生代沉积,最大厚度3900m。该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和圈团条件。下白垩统大砬子组最厚达2000m。其中暗色泥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转化程度好,是好—较好生烃岩;砂层占地层总厚50%以上,是物性较好的储层;泥岩段横向分布较稳定,是良好的区域盖层。圈团类型主要为岩性、地层圈团,其次为披覆构造和断块圈团。盆地主要勘探目的层是大砬子组,有利远景区为朝阳川凹陷,其次为清茶馆凹陷和德新凹陷,有希望获得中小型油气田。

    书刊评介
    《天然气地质学》评介
    张义纲
    1991, 12(4):  472-472.  doi:10.11743/ogg19910415
    摘要 ( 625 )   PDF (949KB) ( 5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该书由陈荣书教授主编,1989年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在1986年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充实而付梓的。 编者在书中汇集补充了近年来国内外的大量文献资料,从而显得内容更为充实,更富有天然气的特色。全书共分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