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2年 第1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2-03-25
    论文
    塔里木板块石炭-二叠纪原型盆地与沉积模式
    何治亮, 苟华伟, 李孝容, 阎秀刚
    1992, 13(1):  1-14.  doi:10.11743/ogg19920101
    摘要 ( 682 )   PDF (13137KB) ( 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板块在石炭-二叠纪是克拉通盆地演化后期的主要阶段,其原型盆地形成于板块会聚背景。板块北侧沿汗腾格里-库米什断裂的陆-陆消减,导致北缘发生前陆挠折沉降,南侧沿康西瓦断裂的洋-陆消减,导致塔西南发生弧后前陆挠曲沉降,塔东北阿满地区则以萎缩期的热衰退和均衡沉降为主,沿且末-星星峡断裂北山-阿尔金地体的拼贴挤压,联合制约了板块的隆升发展。石炭-二叠纪从海侵—海退和气候从干—湿—干的变化与构造演化一起控制了塔里木板块的沉积环境与组合方式。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
    李明
    1992, 13(1):  15-27.  doi:10.11743/ogg19920102
    摘要 ( 674 )   PDF (11263KB) ( 6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前震旦纪古地槽发育阶段、古生代地台发育阶段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发育阶段。早古生代和三叠、侏罗纪生油坳陷发育;海西期有大型隆起、断裂、褶皱形成;燕山期发育大型披覆构造;喜山期有大量局部构造发育。海西晚期和喜山期是两次重要的生油和聚油期。

    鄂中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艾华国
    1992, 13(1):  28-36.  doi:10.11743/ogg19920103
    摘要 ( 685 )   PDF (7821KB) ( 6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阴极发光、氧碳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混合染色的资料,详细地研究了鄂中上石炭统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认为:填积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是控制鄂中上石炭统碳酸盐岩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白云石化作用、压溶作用、埋藏溶蚀作用是形成聚集期孔隙(油气运移、聚集时岩石的孔隙)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以构造地层学分析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沉积特征
    林宗满
    1992, 13(1):  37-46.  doi:10.11743/ogg19920104
    摘要 ( 690 )   PDF (9945KB) ( 4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构造地层学的原理和方法,将中国东部中、新生界划分为六个构造-沉积旋回,认为侏罗纪末幕运动是中、新生代最重要的、具有划分构造发展阶段意义的构造幕,从而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划分为三叠-侏罗纪、晚白垩世-第三纪两个阶段和早白垩世过渡阶段,并概述了每个阶段的基本构造特征。

    中国西北地区板块构造与盆地类型
    杨克明, 熊永旭, 李晋光, 先蓉有
    1992, 13(1):  47-56.  doi:10.11743/ogg19920105
    摘要 ( 761 )   PDF (10997KB) ( 4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显生宙以来,中国西北地区经历了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板块离散、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末的板块敛合碰撞、侏罗纪至第四纪的盆山体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形成了三大类、十一亚类主要类型盆地。盆地在纵向上往往具"先张后压"的双层结构特征。

    塔里木盆地凝析油气及其运移模式
    刘锦才, 陈志高
    1992, 13(1):  57-70.  doi:10.11743/ogg19920106
    摘要 ( 625 )   PDF (11120KB) ( 4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物系(如地下烃类体系)存在状态的内、外因条件和原理,结合塔里木盆地地质、物探、地化、测试等有关资料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论述了该盆地已知油气田(藏)地下烃类体系主要赋存形式,以及油气运移的可能模式。地下烃类主要以凝析气或者带轻质油环、或底油的凝析气形式赋存在凝析油气田(藏)中。在低地温、油气生成门限和生成高峰埋深大的特定地质条件下,初次运移是以微裂隙作为主要排出途径,二次运移以油溶于气和游离态油相为主。

    西北地区白垩系的划分及与侏罗系的界线
    张守安, 易荣龙, 李明
    1992, 13(1):  71-77.  doi:10.11743/ogg19920107
    摘要 ( 977 )   PDF (7157KB) ( 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将吐谷鲁群、克孜勒苏群、卡普沙良群、庙沟群、河口群、赤金桥组、新民堡群等及其相当岩层划归下白垩统;将艾里克湖组、东沟组、巴什基奇克组、苏巴什组、金刚泉群、马连沟群、民和组等及其相当岩层划归上白垩统。侏罗、白垩系的分界,以划在喀拉扎组与吐谷鲁群之间,苦水峡组与河口群之间,红水沟群与犬牙沟群之间,万秀群与东河群之间较宜。

    西北地区主要盆地天然气赋存条件及远景评价
    李学慧, 黄福林, 刘厚仁
    1992, 13(1):  78-84.  doi:10.11743/ogg19920108
    摘要 ( 725 )   PDF (7226KB) ( 4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北地区三大板块(塔里木、准噶尔-阿尔泰、阿拉善-柴达木)的离散、敛合、碰撞控制着西北诸盆地的形成发展。原型盆地的叠加复合构成了不同类型的含气(油)盆地(塔里木)、含油(气)盆地(准噶尔、柴达木、伊宁、吐鲁番-哈密)、含油盆地(酒西、三塘湖、民和、巴丹吉林-腾格里诸盆地)。其中以塔里木盆地含气前景最大,准噶尔、柴达木盆地次之,伊宁、吐-哈盆地前景较小。

    中国北方中生代沉积实体、叠置盆地及油气赋存类式
    江圣邦, 易治华, 梁丽超
    1992, 13(1):  85-96.  doi:10.11743/ogg19920109
    摘要 ( 691 )   PDF (12418KB) ( 5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的发育具明显阶段性。按主要构造幕可划为六个沉积实体,其展布格局、沉积旋回、沉积体系、改造变形、油气赋存等差异显著。多数中生代盆地,属多层次结构的叠置盆地。从生、储油层的配置关系,可分出三种类型十二种型式的油气赋存类式。新疆三大盆地的"古生中储"是今后增储增产的主要类型。"二连"、"酒西"式是松辽-华北,海拉尔-二连-巴丹吉林,以及河西走廊油气的主要赋存型式。

    西北地区主要盆地含油气层沉积相及模式
    朱德元, 牟泽辉, 李学慧
    1992, 13(1):  97-103.  doi:10.11743/ogg19920110
    摘要 ( 632 )   PDF (6021KB) ( 4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根据西北地区主要盆地各个含油气层系沉积时的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原型、沉积相的组合与相序等特征,建立了八类沉积模式,试图寻找含油气有利相带的成因与展布规律。

    巴丹吉林盆地遥感研究试验区油气地球化学勘查
    谭青, 曾华盛
    1992, 13(1):  104-113.  doi:10.11743/ogg19920111
    摘要 ( 719 )   PDF (9294KB) ( 4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巴丹吉林沙漠西缘戈壁滩遥感研究表明,北西向线性构造控制该区主要生油层系的沉积展布,北东向线性构造则主要控制烃类的运移和聚集。遥感环形影象异常位于两组断裂的交叉部位,与野外地物波谱数据差比高值区、线性体优益度和中心对称度高值区,以及主要化探综合异常位置基本吻合,推断遥感环形影象异常可能反映了一个隐伏的含油气构造。

    准噶尔盆地演化历史与含油气性探讨
    骆传才
    1992, 13(1):  114-123.  doi:10.11743/ogg19920112
    摘要 ( 699 )   PDF (8788KB) ( 43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的发展,经历了晚古生代弧后盆地阶段,晚二叠世至侏罗纪的残余弧后盆地阶段以及其后的远源碰撞山间盆地阶段。它是一个由多期原型盆地叠置的继承性盆地,为烃源岩的生成演化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各时代各类圈闭发育,含油气远景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