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生油的基本依据仍是世界上通用的干酪根热降解学说。但是,济阳坳陷油气勘探中发现这个学说需要补充和发展,本文提出了两期油气生成的地球化学模式。早期油气生成的母源物质是湖盆中某些生物含有的低化学活性烃类聚合物。富含烃的葡萄藻类,活体经培植有40%以上的可溶烃,热模后(相当 R0<0.30%)生成饱和烃系列。晚期分为干酪根热解聚和热降解两个阶段。热解聚生成低熟油气,热降解生成成熟及高熟油气。有利生油气的干酪根母质受生物富集层控制,形成主力生油层。其生油门限因块断湖盆地温场差异性大,又为小洼陷沉积单元所控制。
珠江口外第四纪的沉积相,是在高分辨率浅层地震相解释的基础上初步划分的。它包括了河流冲积相、三角洲相、浅海相、潮汐-河口湾相等四个主要的骨架沉积相,一个典型的海底沙丘沙波沉积。沉积相的类型、发展演变和空间分布与区域海平面升降密切相关。
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证实,巴彦浩特盆地东部保存有较完整的古生代沉积。其中奥陶纪特马道克-阿伦尼格期,为稳定的华北地台型沉积,兰维思-兰代洛期属贺兰坳拉槽沉积体系;石炭纪杜内-维宪期,为相对稳定的海侵沉积,纳缪尔-维斯发期是贺兰坳拉槽再度复活形成贺兰碰撞谷的沉积。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天然气储集层,实际是一种潮坪膏盐岩与碳酸盐岩共生的萨布哈类型,大气淡水淋滤标志显著,可分为4种储集岩,受控于沉积和成岩环境。溶孔层与致密层的叠加配置,构成了马家沟组多个含气层段。
据新构造运动、天然地震、钻探、人工地震、地层、构造形迹、卫星遥感等资料,认为喜山运动各幕在松辽盆地都有表现,第一、三幕运动主要受印度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为 NE-SW向,第二幕运动主要受太平洋板块影响,产生的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 NW-SE 或近东西向。现今晚(三)幕期产生 NW 向构造的作用,对中(二)幕期和燕山晚幕期形成的 NE 向构造圈闭及其中的油气再运移和富集有重要影响。新生的 NW 向含油气构造圈闭或油气聚集带,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对苍房沟群碎屑岩粒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划分出八种粒度曲线类型。通过对曲线的垂向组合及各总体的分析,结合其它资料,认为苍房沟群的沉积环境为冲积扇、河流(低弯度河沉积)、三角洲和湖泊沉积。指出概率累计曲线和 C-M 图在沉积环境研究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对磨溪气田雷一段下亚段气藏缝合线类型、特征、分布及与储层关系的研究表明:储层物性及其分布变化,均与缝合线的分布发育程度有关,缝合线发育程度愈好,相应的储层厚度愈薄,物性愈差。
作者用宏观评判与微观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安凹陷南部的圈闭进行评价。文中介绍了各评价因素的隶属度函数的求取及模糊评判矩阵的合成,结果将 36 个圈闭分为三类。
华北地区下古生界主要为一套浅海台地碳酸盐岩。其中奥陶系中统及寒武系下统是该区储集岩发育的主要层段。储集岩以溶蚀孔隙和裂隙为主,加里东期和燕山-喜山期的岩溶作用及断裂作用是储集岩形成的主要地质因素。
准噶尔盆地北部生油岩有下侏罗统、上三叠统及二叠系风成城组,并已演化成熟,运移、储集、保存和圈闭条件良好。有利油气聚集区带有石南凸起、陆南凹陷、石西凹陷及伦北断褶带。
阜新盆地是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地堑型断陷盆地,面积约2000km2。主要受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同生断裂控制,其沉积最大厚度约6000m。九佛堂组和沙海组三、四段为主要生油层,其中所夹扇三角洲砂体及水下重力流砂体为有利储集层,具一定的含油远景。
1991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罗志立教授一部新著:《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地裂运动一词在国外地学界虽早已提出,并将它视为造山运动同时期的对应物,或与造山运动并列,视为板块运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国内着意研究中国的地裂运动,特别是将它同油气分布相联系者,罗志立教授的新著还是首例。
随着陆相沉积盆地油气资源和其它矿床普查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湖相碳酸盐岩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陆续报道了一些古代和现代湖相碳酸盐岩的文章,但目前尚处于资料积累和区域性研究阶段,系统的综合性的专著尚较少。
我国生物礁的研究成绩是显著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1)一个最重要问题,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先进的理论是把研究工作推向深入的必要条件。由于缺乏自己的理论,始终摆脱不了国外的理论和模式,结果往往使自己陷入窘境,导致不正确的结论。此外,概念和术语的不统一,也妨碍了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常常引起一些无谓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