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6-12-25
    论文
    后期改造强烈──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
    刘池洋
    1996, 17(4):  255-261.  doi:10.11743/ogg19960401
    摘要 ( 703 )   PDF (8682KB) ( 6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沉积盆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后期改造强烈。这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演化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是中国沉积盆地的一大特点。中国沉积盆地后期改造具有以下显着特点:(1)波及广,在空间上差异明显;(2)强度大,盆地越老改造越强;(3)时间新,愈新愈烈;(4)期次多,不同期次特点有别。后期改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剥蚀(及搬运)作用、埋藏作用和热力作用。根据沉积盆地后期改造的性质、特点和强度以及可能恢复的程度,可大致分为5种类型:(1)初始面貌改观;(2)增添新的内容;(3)构造性质转化;(4)相对方位改变;(5)初始面目全非。各类型之间既有明显的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和过渡。认识和研究中国沉积盆地后期改造强烈这一特点,对地质科学研究和沉积矿产勘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堡凹陷的断裂构造与油气三次运移
    张树林, 田世澄, 朱水安, 张清云, 周海明
    1996, 17(4):  262-267.  doi:10.11743/ogg19960402
    摘要 ( 714 )   PDF (6097KB) ( 10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沿断层三次运移是周期流动过程。在断层不活动期,大断层是封闭的,油气可以在高压生油层系内的断层圈闭中聚集成原生油气藏;但在断层活动期,大断层转化为开启,原生油气藏中的油气可以沿断层运移到浅层聚集成次生油气藏。由于是快速集中流动,这种三次运移没有明显的色层效应;但因为三次运移的油气主要是原生油气藏中顶部的轻质组分,所以原生油气藏与次生油气藏有明显的差异聚集现象。油气从原生油气藏中溢出的过程是连续的,但运移过程中被水流冲散,并随水流进入不同的储集层,导致次生油气藏纵向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黄骅坳陷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与孔隙分带性
    郑浚茂, 吴仁龙
    1996, 17(4):  268-275.  doi:10.11743/ogg19960403
    摘要 ( 683 )   PDF (7268KB) ( 3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骅坳陷第三系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随埋深的增加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属正常埋藏成岩系列。不同埋深孔隙类型及发育程度有明显差异,可划分为3个孔隙演化带:浅部带(小于2200m)以原生孔隙为主;过渡带(2200~3000m)次生孔隙占30%~50%和深部带(大于3000m)以次生孔隙为主。2200~2500m是早成岩阶段A,B期的分界,3000m是早成岩与晚成岩阶段的分界。埋深控制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决定孔隙演化,沉积环境对储层的影响在一定埋深后居于次要地位。

    川西前陆盆地的“四川运动”及与油气的关系
    刘树根, 罗志立, 戴苏兰, D. Arne
    1996, 17(4):  276-281.  doi:10.11743/ogg19960404
    摘要 ( 717 )   PDF (5921KB) ( 7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前陆盆地和龙门山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的测定和计算机摸拟,为“四川运动”‘提供了新的信息。该区的“四川运动”共有4幕:第1幕发生在60Ma,即早古新世和晚古新世之间;第2幕发生在35~36Ma,即始新世和渐新世之间;第3幕发生在10Ma,即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之间;第4幕发生在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之间。由此可见,所谓四川运动就是喜马拉雅运动。这次运动为川西前陆盆地油气运移富集创造了条件,并是川西前陆盆地储层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川西前陆盆地大多数气藏是在“四川运动”期间形成的。

    新疆阿瓦提陆内前陆盆地
    田作基, 罗志立, 罗蛰潭, 彭大钧, 于汇津, 宋建国
    1996, 17(4):  282-286.  doi:10.11743/ogg19960405
    摘要 ( 757 )   PDF (5409KB) ( 9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阿瓦提前陆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柯坪山脉以NE向的沙井子断裂为主滑面,剧烈向SSE方向逆冲,在沙井子断裂SE侧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向SE方向急剧减薄,形成典型的不对称挠曲沉积盆地。这种前陆盆地是大陆板块碰撞形成陆相盆地后,再次发育在造山带前缘的盆地,它发育的大地构造位置、时间以及成因,与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均不相同,可称之为陆内前陆盆地,是第三类前陆盆地。

    珠江口盆地东部含油气系统
    张群英, 邓汉南
    1996, 17(4):  287-292.  doi:10.11743/ogg19960406
    摘要 ( 873 )   PDF (5606KB) ( 5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珠江口盆地东部可分为惠陆东沙、西江、恩平和白云等4个含油气系统。其中惠陆东沙为富含油气系统,主力生油岩在裂陷构造层底部,形成跨越储集与异地式两种成油组合,圈闭完整,具同生性,生油高峰与圈闭形成期均在早中新世晚期~中中新世,并与断裂活动较弱期相匹配,形成油气长距离侧向运移的良好条件,油气藏不是常见的环状模式,而是呈平行水流方向分布。根据凹陷的生烃差异和油气运移模式及方向分析,珠江日盆地东部惠陆东沙含油气系统南部,西江含油气系统东、南部及白云含油气系统东、中、南部较深~深水区为3个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

    川北大安寨段储层深部热水溶蚀作用
    郑荣才, 陈洪德, 刘文均, 李安仁, 张晓鹏, 柳梅清
    1996, 17(4):  293-301.  doi:10.11743/ogg19960407
    摘要 ( 738 )   PDF (9962KB) ( 5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北大安寨段灰岩非常规储层的形成与多期次深部热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湖滩及湖坡相带是最有利的深部热水溶蚀作用发育部位,半深湖相区泥质油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排出的流体是溶蚀流体的主要来源,燕山晚期~喜山早期的频繁溶蚀作用则是该储层的主要形成期。深部热水溶蚀作用可划分为成岩期、构造期、构造期后3个溶蚀期次和5个次生矿物充填阶段,各期次溶蚀孔洞缝的产状,充填物的阴极发光、地球化学、包裹体、有机岩石学和流体性质等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异,综合这些特征,提出了大安寨段非常规储层的深部热水溶蚀成因模式。

    水沙仿真技术在X区块油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张桂甲, 李从先, 路九华, 梁书兰, 谷云飞, 周发平
    1996, 17(4):  302-307.  doi:10.11743/ogg19960408
    摘要 ( 718 )   PDF (5987KB) ( 5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沙仿真技术是运用成熟的流体力学、泥沙运动学方程和经验公式来控制其运动,并借助计算机技术定量地描述其动力地质过程及结果的一种动态模拟模型。应用水沙仿真技术对X区块九佛堂组上段下部模拟结果表明,该区物源区位于东南盆地边缘,沉积呈扇状向西北扩散,古水流主要为290°~340°之间,与沉积物扩散方向基本一致。模拟预测的砂体厚度与钻井揭示的厚度吻合率达80%.

    塔里木盆地牙哈油气田沥青垫特征及其成因──分布产状与宏观组成特征
    张敏, 张俊, 梅博文
    1996, 17(4):  308-312.  doi:10.11743/ogg19960409
    摘要 ( 817 )   PDF (4666KB) ( 7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薄层色谱-氢火焰检测技术(TLC-FID,简称薄层色谱)和岩石热解技术,在塔里木盆地牙哈油气田下第三系陆相油气藏中,发现并准确地鉴定出两层沥青垫。这些沥青垫储层岩石抽提物族组成中,沥青质的相对含量大于30%,而对应的油层中,其值不足20%,在油藏地球化学描述剖面中,沥青垫和油层之间存在着沥青质骤变之趋势,这是沥青垫判识的重要标志。

    吐哈盆地油气系统的类型与演化特征
    李伟, 牛嘉玉, 赵文智
    1996, 17(4):  313-320.  doi:10.11743/ogg19960410
    摘要 ( 638 )   PDF (8369KB) ( 4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吐哈盆地可划分为煤系与非煤系共存类和非煤系类两大类型及托克逊、台北、哈密,南湖4个油气系统。在煤系与非煤系共存类中,托克逊含油气系统含油圈闭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末期,正与二叠、三叠系烃源岩的生烃高峰中侏罗世~白垩纪相匹配,在断裂伴随垂向短距离运移的条件下聚集成藏;台北油气系统的储油圈闭形成于侏罗纪中后期,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早白垩世生烃高峰期和二叠、三叠系烃源岩进入生气期相衔接,构成油气聚集系统;哈密油气圈闭形成于侏罗纪末,与三叠系湖相泥岩烃源岩、中晚侏罗世生烃高峰期相一致,亦可富集成藏。非煤类油气系统虽于中侏罗世及侏罗纪末有二叠、三叠系油气形成,但区域性盖层于白垩纪形成时,已错过二叠系的生烃高峰,且又经历了3次较大的破坏,故不利于油气大量聚集。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水动力场与低压气藏的关系
    楼章华, 卢庆梅, 赵庆吉, 肖海燕, 唐黎明
    1996, 17(4):  321-325.  doi:10.11743/ogg19960411
    摘要 ( 705 )   PDF (3874KB) ( 8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在1250m以上为正常压实带,1500m以下为低压带,其间为压力过渡带,其对应的水动力场分别为自由水交替带,交替停滞带和交替阻滞带。由于交替阻滞带和交替停滞带天然气散失量大于地下水补给量,且愈下地下水补给量愈小,从而导致随埋深增加压力系数降低,形成低压气藏。交替阻滞带和交替停滞带中的气层才是该区的主要产气层。

    江西玉山晚奥陶世层孔虫-珊瑚点礁
    陈学时
    1996, 17(4):  326-332.  doi:10.11743/ogg19960412
    摘要 ( 836 )   PDF (7302KB) ( 4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江西玉山大山脚晚奥陶世三巨山组层孔虫-珊瑚点礁,是在三山地区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内发育形成的,为一个在垂向上由上、下两个点礁体组成的复合型和多旋回叠置礁。主要造礁生物为块状、丛状床板珊瑚,球状、块状层孔虫和藻类,可划分出4个组成复杂、具有演替关系的生物群落。礁岩以障积岩、粘结-障积岩、障积-粘结岩和藻包覆骨架岩等过渡类型为主。礁相可划分出礁基底、礁核、礁间沉积、礁前塌积和礁盖层等5个亚相。礁核亚相具明显的3个生长旋回。礁的演化受控于构造和泥质碎屑物的注入。

    松辽盆地南部构造圈闭系列
    黄福林, 骆传才, 何兴华, 赵庆吉
    1996, 17(4):  333-336.  doi:10.11743/ogg19960413
    摘要 ( 819 )   PDF (4157KB) ( 6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南部不同的演化阶段发育不同的构造圈闭系列。断陷阶段的裂陷期,受张裂运动影响,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构造圈闭以同生披覆构造、生长背斜为主;断陷阶段的反转期,受登娄库期末挤压构造运动的影响,反转构造较为发育,构造圈闭以反转背斜为主。坳陷阶段的沉陷期,构造相对平缓,受古构造格局的控制,构造圈闭以继承性同沉积背斜、同沉积背斜为主;坳陷阶段的褶皱抬升期,受嫩江期末、明水期末构造运动的影响,主要发育挤压和走滑构造,构造圈闭以反转背斜、断块背斜以及花状构造为主。对深部领域的油气勘探来说,同生披覆构造、同沉积背斜、反转背斜,特别是多期继承发展的构造圈闭是勘探的首选目标。

    瓶筐石类的硬体构造及生物属性
    刘秉理, 朱忠德, 姜衍文
    1996, 17(4):  337-342.  doi:10.11743/ogg19960414
    摘要 ( 716 )   PDF (6301KB) ( 9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西下奥陶统分乡组和红花园组产大量的Calathium化石,因其具有下列特征:(1)以锥状或角状、杯状为特征,生长方向为锥端朝下,开口端朝上;(2)具多孔的双层体壁及其间的环形壁间腔;(3)不存在中轴,而具有一开阔的中央腔,其功能大约相当于出水孔;(4)多具发达的根状或瘤状壁外构造,功能为锚固、缠绕或平衡。表明应是一种较低级的滤食性动物,可能与古杯动物有一定亲缘关系,不应将其归属藻类。

    川东石炭系有效储层下限标准的确定
    周文, 王允诚, 张高信, 冉宏, 蒲家奇
    1996, 17(4):  343-346.  doi:10.11743/ogg19960415
    摘要 ( 758 )   PDF (3438KB) ( 7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川东石炭系储层划分为中孔中渗(Ⅰ级)、中孔低渗(Ⅱ级)、低孔低渗(Ⅲ级)和超低孔渗(Ⅳ级)4级,提出以2%及50%的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界线划分储层和非储层,再依据储层级别及其所处气水界面以上位置,通过对比注入浮力与各级别毛细管阻力大小,来判断储层是否为有效储层的方法──浮力-毛细管阻力比较法。通过比较认为,Ⅰ级、Ⅱ级、ⅢA级、ⅢB级储层只要分别位于气水界面以上5m,25m,60m和100m,即为有效储层。

    湖北宜昌黄花场早奥陶世岩相和沉积环境
    胡明毅, 龚文平, 肖传桃, 朱忠德
    1996, 17(4):  347-352.  doi:10.11743/ogg19960416
    摘要 ( 662 )   PDF (6116KB) ( 7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宜昌黄花场下奥陶统可划分为流水成。的颗粒岩,生物成因的礁灰岩,生物化学成回的叠层石灰岩。复合成因的白云岩、泥灰岩及页岩等4大类14种岩相。它们形成了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滩相、台地礁相、浅海陆棚相等5种岩相组合。从下向上有规律地形成了2种岩相序列,即碳酸盐岩台地岩相序列和沉没台地岩相序列。

    储层含油性热解评价方法
    潘志清, 梅博文, 苏秀方, 方孝林, 杨绍方, 侯读杰
    1996, 17(4):  353-355.  doi:10.11743/ogg19960417
    摘要 ( 670 )   PDF (2454KB) ( 7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某盆地热解数据建立的储层含油性热解评价标准可将借层定性分为油层、油水同层、含油水层和干层(或水层)等。热解参数除与地质油气显示级别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外,还可通过变异系数、有效油层厚度系数描述油层的非均质性。

    书刊评介
    评《全球地质学导论》
    贺自爱
    1996, 17(4):  356-357.  doi:10.11743/ogg19960418
    摘要 ( 610 )   PDF (1856KB) ( 5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地质学导论》一书,已于1995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江汉石油学院姜衍文教授与其合作者吴智勇的新著和力作,旨在追踪地学革命的轨迹,将其突破性的成果和蕴含的变革思维,奉献给我国读者,为地学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评介
    龙祥符
    1996, 17(4):  358-358.  doi:10.11743/ogg19960419
    摘要 ( 511 )   PDF (859KB) ( 5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黄第藩教授为首创作的专著《煤成油的形成和成烃机理》已于1995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