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4-10-25
    专家论谈
    再论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潜力——纪念沙参2井油气重大突破20周年
    康玉柱
    2004, 25(5):  479-483.  doi:10.11743/ogg20040501
    摘要 ( 637 )   PDF (5030KB) ( 8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4年塔里木盆地北部沙参2井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中钻获高产油气流,开创了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的新局面。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在古生界发现了塔河大油田、和田河大气田等18个油气田,表明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形成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其勘探潜力巨大。

    陆相层序地层学进展与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顾家裕, 张兴阳
    2004, 25(5):  484-490.  doi:10.11743/ogg20040502
    摘要 ( 755 )   PDF (8562KB) ( 5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陆相层序地层与被动大陆边缘海相层序地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陆相盆地沉积受多种因素控制,而且不同类型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又各不相同,造就了陆相盆地沉积类型多、相变快、横向连续性差、纵向上层序厚度变化大,频繁的湖侵湖退使湖盆沉积垂向上韵律变化快;因此陆相层序地层的形成、结构和模式更为复杂,研究更为困难。在研究与实践中,中国学者根据陆相盆地的边界特征、体系域边界特征、初始湖泛面和最大湖泛面、是否有坡折带等因素,建立了符合中国盆地沉积实际的坳陷型盆地和断陷型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和模式。控制陆相地层层序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湖平面的变化、构造、气候、基准面的变化和物源的供给,特别是构造和气候显得十分重要,它们直接控制了湖平面的变化。陆相地层层序研究的方法体系主要包括露头层序研究方法、实验观测和分析方法、测井层序地层分析、地震层序地层分析和层序地层的数值模拟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区带勘探阶段、目标勘探阶段和开发阶段,层序地层学都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层序地层构成与层序控砂、控藏的自相似特征——以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为例
    邓宏文, 王红亮, 王居峰, 谢晓军, 苏宗富, 尚尔杰
    2004, 25(5):  491-495.  doi:10.11743/ogg20040503
    摘要 ( 839 )   PDF (6731KB) ( 9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受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控制,沉积盆地地层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旋回的多级次性。不同级次的沉积旋回具有自相似性特征。陆相盆地大型三角洲-浊积体系层序地层划分与构成分析表明,沉积旋回的自相似性导致不同级次层序的沉积相构成与储层分布规律的自相似特征。与三角洲大规模进积作用伴生的浊积成因的"低位扇"通常紧邻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底界面分布;在长期旋回内部,具有一定规模的浊积扇体同样出现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早期,沿中期旋回(四级层序)底界面分布。层序地层构成的自相似性特征导致与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伴生的浊积成因砂体乃至岩性圈闭油藏分布的自相似性。

    准噶尔盆地准南坳陷侏罗系含气潜力
    王金琪
    2004, 25(5):  496-500,512.  doi:10.11743/ogg20040504
    摘要 ( 725 )   PDF (6930KB) ( 4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准南坳陷多层烃源岩叠合,生烃丰度之高为国内罕见。二叠-三叠系由于埋藏过深,除通过断层向浅层输送外,原层已无勘探意义。侏罗系是评价很高的供烃层系,在坳陷中心埋深可达10000m;并已致密化或超致密化,晚期难以形成常规油气聚集。侏罗系经历了早期形成深盆气阶段和晚期深盆气破坏、改造、调整阶段。主要含气领域包括:(1)北大坡可保留部分深盆气;(2)山前挤扭形成的三排构造,通过烃源断层在浅层构造中形成次生气藏;(3)虽已超深,但侏罗系晚期裂缝可能重新组成高储、高产气藏,仍具很大的勘探潜力;(4)在深盆气区,有利相带厚层大砂体和古圈闭等"甜点",其含气资源潜力应特别注意。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及成藏特征
    杨克明, 叶军, 吕正祥
    2004, 25(5):  501-505.  doi:10.11743/ogg20040505
    摘要 ( 733 )   PDF (5932KB) ( 6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多期构造运动,导致了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物性、构造特征、流体性质和地压场的多期次变化,油气运移聚集经多次反复而成藏。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富集带环绕彭灌生烃凹陷,在其东、西、北坡呈马蹄形分布,显裂缝系统构成天然气自然渗流的重要通道,天然气藏主要聚集在以早期构造为基础的各种复合圈闭中。综合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期-流体充注储层时期-圈闭形成期的分析,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原生气藏成藏期为印支中晚期-燕山中晚期。晚白垩世以后,储层整体致密化,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结束,油气被致密化作用所"封存"。喜马拉雅运动使区内产生强烈形变,主要表现为裂缝对早期致密化"封存"油气的活化作用。因此,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成藏特征:早期"古构造"是天然气藏聚集的基础;中期"致密化封存"是天然气保存的条件;晚期"裂缝活化"是天然气富集的关键。

    油气地质
    苏丹Muglad盆地东北部AG组层序地层研究与勘探目标评价
    薛良清, 樊太亮, 许大丰, 刘国强, 黄伟, 程炎
    2004, 25(5):  506-512.  doi:10.11743/ogg20040506
    摘要 ( 738 )   PDF (8308KB) ( 5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苏丹Muglad盆地东北部AG组可以划分为下部层序、中部层序和上部层序。下部层序形成于盆地裂陷早期,以粗碎屑快速堆积为主。中部层序形成于盆地扩张期,是Muglad盆地生油层和储集层发育的重要层段。上部层序形成于盆地萎缩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综合评价认为中部层序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Muglad盆地AG组的重要勘探层系。中部层序的东部缓坡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Ⅰ号目标是较成熟的勘探目标。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下第三系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魏魁生, 史淑玲, 厉大亮, 罗彦, 卢松涛, 邱以钢, 宗国洪, 郑和荣, 郝运轻, 宋国齐
    2004, 25(5):  513-518,538.  doi:10.11743/ogg20040507
    摘要 ( 873 )   PDF (8835KB) ( 5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钻井、三维地震等资料为基础,运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建立了沾化凹陷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7个三级层序、51个体系域、70个准层序组和109个准层序。根据地震反射终止结构特征、准层序组叠加方式的转换和岩性剖面,识别出层序边界、首次洪泛面和最大洪泛面等关键界面。根据准层序组的叠加型式及地震相区分沉积体系类型,恢复了沉积体系。在层序地层格架内,低位体系域沉积体系类型丰富,以三阶坡折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三角洲)-低位楔-低位扇为特征;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的沉积体系具有继承性。每个体系域的沉积体系组合具有成因上的连续性。强烈断陷期发育的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断层面相配置的地区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的成因与演化
    邢焕清, 姜在兴, 王亚青, 王蛟
    2004, 25(5):  519-523,569.  doi:10.11743/ogg20040508
    摘要 ( 793 )   PDF (6961KB) ( 4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要: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层序发育时,由于构造运动的特点,盆地不同位置可容空间变化具有不统一性。盆地基底差异沉降导致相对湖平面变化的不同,其内部水深既存在增加带,又存在减小带,还存在着不变带。前陆盆地在同一时期内部不同位置可容空间不均衡变化的现象,称之为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可容空间转换系统可细分为转换面、转换带、转换体等次级构造单元。川西前陆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可容空间转换系统沿龙门山造山带向盆地,呈北东向长条状分布,依次可划分为主可容空间转换带(Ⅰ)、主可容空间增加带(Ⅱ)、主可容空间转换带(Ⅲ)、主可容空间减小带(Ⅳ)、次可容空间转换带(Ⅴ)、次可容空间增加带(Ⅵ)、次可容空间减小带(Ⅶ)等7个可容空间转换带。这些可容空间转换系统主要是由于构造应力场的挤压沉降作用和推覆隆升作用在平面上的交互出现所致。主可容空间转换带是目前发现气藏数量最丰富,产量最高的地区,也是目前的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现实勘探目标区。

    河流相地层波阻抗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林会喜
    2004, 25(5):  524-527.  doi:10.11743/ogg20040509
    摘要 ( 946 )   PDF (4055KB) ( 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油、水基泥浆测井资料,根据沉积学原理、声波传播机理系统分析了砂泥岩剖面各类岩性测井声阻抗、真实波阻抗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河流相地层测井声阻抗受钻井泥浆的影响较大,在水基泥浆条件下,由于含泥质地层的蚀变以及井眼跨塌,往往导致测井波阻抗反演时的不匹配或假象。地层真实的波阻抗则主要受泥质含量控制。当泥质含量等于该套地层的最大有效孔隙度时,其波阻抗值最大。一般而言,泥质砂岩、砂质泥岩的波阻抗值较大,泥岩波阻抗值较小,而砂岩介于两者之间。

    东营凹陷中带沙河街组三段浊积体储层特征类型与成因
    王居峰, 郑和荣, 苏法卿
    2004, 25(5):  528-532.  doi:10.11743/ogg20040510
    摘要 ( 773 )   PDF (6748KB) ( 6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凹陷中带沙河街组三段的浊积扇体主要分布于洼陷的深凹部,可按成因分为滑塌浊积扇、坡移浊积扇和湖底扇3种类型,其形成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滑塌浊积扇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下降期,由三角洲进积过程中前缘沉积物滑塌而成;坡移浊积扇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上升期,是湖水动力及洪水作用等对三角洲前缘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进行侵蚀冲刷,使沉积物沿湖盆边缘斜坡移动至深水湖区再沉积而形成;湖底扇形成于中期基准面上升期,在层序中所处的位置与经典层序地层学低位体系域中的低位扇相当。3类扇体中坡移浊积扇和湖底扇厚度大、储集物性好,含油气性好,是区内主要的储油砂体,而滑塌浊积扇规模相对较小,储集物性较差。

    储层精细描述的地震处理、解释一体化思路探讨——以准噶尔盆地腹部莫西庄地区为例
    谢晓军, 邓宏文, 王居峰
    2004, 25(5):  533-538.  doi:10.11743/ogg20040511
    摘要 ( 843 )   PDF (7702KB) ( 4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解释的基础上,利用AVO(振幅随炮检距变化)处理过的三维速度场进行高分辨率AVO属性反演、谱分解、属性提取、波形分析等手段获得的储层信息与储层地震相和沉积相解释相结合,剖面-平面-立体处理、解释同步,赋予地震属性信息以正确的地质意义,达到对储层分布精细预测的目的。运用这一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腹部莫西庄八道湾组一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利用AVO属性反演和波形分析等处理手段得到的储层平面图与用高分辩率层序地层原理研究出的储层平面图有很好的叠合关系。

    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
    陈德坡, 王延忠, 柳世成, 杨仁金
    2004, 25(5):  539-543,581.  doi:10.11743/ogg20040512
    摘要 ( 900 )   PDF (6200KB) ( 6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藏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上段储层在层内、层间以及平面都存在非均质性。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带、砂体展布形态控制;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单砂体厚度、砂泥比的影响;而层内非均质性主要与层内夹层、层内韵律性有关。夹层的下部、正韵律层的顶部、层系中物性较差的砂体剩余油相对富集,河道砂体边缘和废弃河道等分布局限的砂体也是剩余油富集区。

    黄骅坳陷第三系油气成藏体系定量评价
    陈善勇, 金之钧, 刘小平
    2004, 25(5):  544-547,602.  doi:10.11743/ogg20040513
    摘要 ( 980 )   PDF (5573KB) ( 7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油气成藏体系概念和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将黄骅坳陷第三系划分为4个成藏体系和16个亚成藏体系,初步建立了成藏体系的定量评价方法。优选出烃源体、输导体和圈闭体所涉及的22个地质单因素,包括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成熟度、源岩厚度、供烃面积系数及生烃强度、断层、储层、不整合面及其空间组合等,定量评价了黄骅坳陷成藏体系和亚成藏体系的元素及成熟度。结果表明,黄骅坳陷4大成藏体系的烃源体、输导体和圈闭体三元素存在明显的差异,中部歧北成藏体系各元素发育条件最好,其次是中部歧南成藏体系,南部成藏体系较差,北部成藏体系最差。中部歧北成藏体系和中部歧南成藏体系成熟度较高;南部成藏体系和北部成藏体系成熟度较低。

    塔中地区石炭系非构造圈闭及有利勘探目标
    苏宗富, 邓宏文, 樊太亮
    2004, 25(5):  548-553.  doi:10.11743/ogg20040514
    摘要 ( 873 )   PDF (7417KB) ( 4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圈闭成因、形态特征,将塔中地区石炭系的非构造圈闭分为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复合圈闭3大类。这些圈闭的形成与不整合面、古地貌和沉积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受成因的控制,非构造圈闭具有平面分带和纵向分层的特点。根据塔中地区石炭系非构造圈闭发育特征和空间分布特点,指出东河砂岩超覆圈闭、中央隆起侵蚀沟谷充填岩性圈闭和阿瓦提北部复合圈闭为3个较为有利的勘探目标,其中,前两个是最有利的目标,勘探中应优先考虑。

    塔里木盆地巴楚中部地区寒武系盐下构造发育特征
    王宏语, 樊太亮, 魏福军, 武艳, 徐亚宁
    2004, 25(5):  554-558.  doi:10.11743/ogg20040515
    摘要 ( 637 )   PDF (5589KB) ( 8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巴楚中部地区寒武系盐下构造的发育主要受断裂活动的控制。现存的构造圈闭都经过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卡北构造、古董山构造和卡拉沙依构造分别在海西晚期和中生代早期达到最佳圈闭形态。后期构造运动对早期构造圈闭起到改造、破坏作用,使卡北构造由背斜向断背斜转变,卡拉沙依由背斜向断背斜、断鼻形态发展,闭合幅度都有所减小。古董山构造圈闭则是由于后期断层使原构造圈闭破碎、条带化,以及喜山期构造运动造成构造带南北向不等量抬升,构造带北高南低,从而失去了形成较大局部圈闭的条件。康塔库木构造圈闭形成时间短,形成于喜山中期,加强于喜山晚期,圈闭幅度也进一步增大。

    库车前陆盆地迪那2气田成藏机理及成藏年代
    孙冬胜, 金之钧, 吕修祥, 周新源, 杨明慧
    2004, 25(5):  559-564,591.  doi:10.11743/ogg20040516
    摘要 ( 662 )   PDF (8108KB) ( 4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库车前陆盆地具有典型的双超压体系。深部超压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源岩快速大量的生气作用密切有关,同时也决定了中生界源岩生成的天然气主要以水溶气形式存在。上部超压体系具有常压成藏的特点,当深部超压体系中的天然气沿断裂以混相涌流方式进入上部常压环境后,发生脱气析出并聚集成藏,其后,经构造运动进一步的挤压作用形成上部超压体系。迪那2气田是上部超压体系中的天然气成藏。在圈闭发育史及源岩生烃史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及自生矿物伊利石的K/Ar测年数据,认为迪那2气田发生过3期油气的充注,古近纪末期为液态烃注入,但遭受破坏;库车早中期为气液两相注入;库车晚期及西域早期为天然气注入,第三期是成藏的关键时期。

    应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断层的渗漏性
    侯读杰, 朱俊章, 唐友军, 肖中尧, 王清华
    2004, 25(5):  565-569.  doi:10.11743/ogg20040517
    摘要 ( 771 )   PDF (5377KB) ( 8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地球化学方法进行断层的渗漏性判定是油藏地球化学近年的新进展之一。根据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分布和生物标志物特征,柯克亚油藏存在着5种原油类型,即第一类基态原油、第二类运移分馏残余油、第三类蒸发-反凝析形成的凝析油和轻质油、第四类气洗残余原油及第五类发生晶析作用的原油。其中第二类原油主要分布在构造的顶部,说明原油沿小断层和构造顶部发生了渗漏,造成古今油水界面明显不同。原油分子地球化学分析结果也证实,在构造的顶部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重质组分和不易运移的组分相对较高。

    勘探开发
    含水油藏的形成、评价和勘探——关于一种可能的新油藏类型的探索
    张锐锋, 党振荣, 王健, 苑益军, 王秀, 康洪全
    2004, 25(5):  570-576.  doi:10.11743/ogg20040518
    摘要 ( 726 )   PDF (7798KB) ( 5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含水油藏一般见于中-低孔、低-特低渗透率碎屑岩储层中。严重的非均质性是其突出特点。微观上,碎屑岩内部具有赋存液态石油的自流孔喉系统和饱和着原生地层水的滞流孔喉系统双重孔隙结构。其中,自流孔喉系统中含有自由水;滞流孔喉系统中主要赋存有微细孔隙水、微孔隙水、死孔隙水、和分子结合水。滞流孔喉系统在岩石孔隙体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制约着油水的产出情况,并导致了多数含水油藏的含油饱和度不足50%。含水油藏(层)形成的地质条件主要与二连中生界裂谷盆地群碎屑岩结构、组分成熟度过低及因成岩作用而物性急剧变差有关。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含水油藏尚处于商业开采边沿,因此,应依据岩心含油、岩心滴水试验、气测录井、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压汞试验、核磁共振测量、油层测试等方面的特征,尽早对含水油藏(层)进行动态识别与评价,以避免实物工作量的无效投入。

    低效气藏地质特点和成因探讨
    古莉, 于兴河, 李胜利, 徐安娜, 朱怡翔, 田昌炳
    2004, 25(5):  577-581.  doi:10.11743/ogg20040519
    摘要 ( 832 )   PDF (5911KB) ( 7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低效天然气藏特指储量丰度低、气井产能低的一类气藏,其储量约占全国天然气总储量的70%。在中国的这类气藏储层普遍为陆相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沉积,而且埋藏深度较大。这类储层具有连续性差,孔隙度和渗透率低及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因此,勘探和开发的难度较大。为了有效利用这类资源,在对国内外低效气藏的地质特征进行系统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陆相碎屑岩储层低效气藏的特点,认为沉积相类型和成岩作用是导致储层低效的两大地质因素。沉积相类型决定了储集层的物性和连续性;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破坏原生孔隙、造成砂岩致密的主要原因。

    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储层中包裹体流体势研究
    许浩, 汤达祯, 魏国齐, 吴世祥, 张君峰
    2004, 25(5):  582-585.  doi:10.11743/ogg20040520
    摘要 ( 715 )   PDF (4405KB) ( 65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机包裹体的岩石学、热力学特征以及组成成分的对比分析表明,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储层中的包裹体可划分为4个期次,分别形成于三叠纪末到沙溪庙期、晚侏罗世中-晚期到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至喜山期前及喜山期后,代表了4次油气的充注过程。应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资料,可获得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高程、密度、压力等基础数据。依照这些数据可求得古流体势,使用这一方法计算了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的古流体场,结果表明,燕山期区域流体场明显经历了变动-调整-再变动-再调整的历史演化过程。

    江苏油田MQ火山岩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研究
    张人玲
    2004, 25(5):  586-591.  doi:10.11743/ogg20040521
    摘要 ( 1143 )   PDF (6404KB) ( 6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火山岩油藏是一种与沉积岩油藏完全不同的特殊类型油藏,储渗机理较沉积岩油藏更为复杂,因而在开发过程中有其独特的生产特征,所采用的开发技术政策也与砂岩油藏有所不同。对江苏油田MQ火山岩油藏的开发技术政策研究表明,油井有效位置是影响开发指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开采初期应采用井距为900m稀井网控制构造高点和孔洞缝发育带,中后期可适当将井距调整为500m。合理注水方式为低部位或边缘注水,最佳注水压力水平为0.45~0.65。油井射孔井段尽量在油水界面之上30m,注水井应避射沉积夹层,注水井注入压力应低于沉积夹层进水的临界压力。

    油气勘探开发中长期规划经济评价中的若干问题
    荆克尧, 肖席珍, 赵宏宇
    2004, 25(5):  592-595.  doi:10.11743/ogg20040522
    摘要 ( 770 )   PDF (4951KB) ( 50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勘探开发中长期规划经济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是遵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二是效益优先,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经济评价工作具体包括收集和规划有关的基础资料进行投资估算;计算勘探开发中的各项经济指标;计算各项动态和静态指标进行项目盈利分析;针对石油行业特点进行风险分析。工作中应特别注意规划储量、规划产量和油气成本等关键参数的选取和优化;将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起来,变静态为动态,使其成为滚动规划。另外经济评价工作中,还应根据现有技术条件,合理确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界限,适度控制投资规模。

    综述
    层序地层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进展
    闫伟鹏, 邓宏文, 王红亮
    2004, 25(5):  596-602.  doi:10.11743/ogg20040523
    摘要 ( 1404 )   PDF (9087KB) ( 4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沉积盆地充填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在国际上20世纪60年代己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层序地层计算机模拟是随着层序地层学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的盆地模拟技术,属于沉积盆地充填过程模拟的范畴。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正演模拟,反演模拟正处于探索阶段,已出现了反演模拟系统。一维和二维模拟发展的较为成熟,三维模拟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国际上该项技术的发展较快也较成熟,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应用该项技术对陆相层序地层进行模拟研究。层序地层模拟主要采用的数学模型包括沉积作用模型、构造沉降模型、负载沉降模型、压实作用模型以及侵蚀作用模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层序地层模拟将在模拟方法、模型设计、综合程度、模拟维数和陆相盆地应用等方面得到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