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5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4-08-25
    专家论谈
    利用测井方法识别复杂油气储层的流体性质
    李舟波
    2004, 25(4):  356-362.  doi:10.11743/ogg20040401
    摘要 ( 695 )   PDF (7160KB) ( 4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球物理测井能识别储层流体性质的前提条件是油、气、水的物理参数存在差异。但是,油、气、水层能否识别还取决于储层的岩性、孔隙结构等因素。根据电阻率法识别孔隙结构复杂储层流体性质时,主要受孔隙度指数m的影响,利用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与常规孔隙度测井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地确定m值。此外,针对低阻油气层形成的原因不同,可用不同的识别方法:对于薄互层通过改进数据采集方式解决;对于因孔隙结构和泥质影响造成的低阻油气层,则利用改进的解释模型解决。核磁测井识别流体性质的技术也取得不少进展,在原差谱法的基础上,先后发展完善了时间域分析法、移谱法、强化扩散法以及剪辑扩散法等。

    关于中国油气资源潜力的几个问题
    钱基
    2004, 25(4):  363-369.  doi:10.11743/ogg20040402
    摘要 ( 898 )   PDF (7517KB) ( 4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多种方法,对中国的油气资源潜力、中长期的石油需求和目前油气勘探阶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中国的油气资源探明程度很低,石油勘探尚处在发现高峰期,天然气勘探处在发现早期;仅用某个时间段的单因素趋势诸如消费指数、GDP增长关联系数等进行油气的需求预测,将得出误差较大的预测结果。预计到2020年,国内可以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0×108~200×108t,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1012~10×1012m3;中国石油进口量占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会控制在40%以内。中国的石油可采资源量不小于260×108t。中国目前油气资源需求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一是资源潜力还很大,二是资源的发现速度仍然比较慢。加快油气的发现速度、降低能耗、调整能源结构是当务之急。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出台一系列激励油气发现和调整能源消费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石油公司则应继续加大新区油气勘探的投入,提高油气资源的探明速度和油气资源的转化程度,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减缓石油进口比例过高带来的压力,维护国家的石油战略安全。

    隐蔽油气藏资源潜力预测方法探讨与初步应用
    庞雄奇, 陈冬霞, 李丕龙, 姜振学, 郝芳
    2004, 25(4):  370-376.  doi:10.11743/ogg20040403
    摘要 ( 773 )   PDF (7131KB) ( 4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隐蔽油气藏形成演化过程和成因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提高油气资源评价的可信度,为高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应综合利用多种方法,如发现过程模型反演法、成藏门限理论正演计算法以及综合预测法。运用这些方法对济阳坳陷隐蔽油气藏的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济阳坳陷还有20.24×108t以上的隐蔽油气藏储量待发现,占剩余可探明储量的75%以上。其中,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待发现隐蔽油气藏分别为7.83×108t和3.53×108t,车镇凹陷和惠民凹陷为3.78×108t和3.52×108t。平面上,隐蔽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储量丰度较高、探明储量较低的成藏体系内;层位上,沙河街组四段及其以上目的层勘探程度虽高仍是隐蔽油气藏储量增加的重点层位;类型上,岩性透镜体油气藏、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及古潜山油气藏是隐蔽油气藏今后勘探的重要类型。

    煤系地层中不同类型镜质体可能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母质
    刘大永, 彭平安
    2004, 25(4):  377-384.  doi:10.11743/ogg20040404
    摘要 ( 748 )   PDF (8559KB) ( 3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固体13C核磁共振(NMR)及瞬时热解-色谱/质谱(Py-GC/MS)实验,研究了中国准噶尔盆地东部侏罗系、吐哈盆地侏罗系、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镜质体的结构特征。侏罗系富氢基质镜质体脂碳部分具有较高比例的亚甲基碳(-CH2-),热解产物中脂肪烃所占比例较高。侏罗系均质镜质体虽然也是富氢镜质体,但同基质镜质体相比,脂肪碳中含有更高比例的甲基(-CH3)、次甲基(-CH-)、季碳(-C-)等;热解产物以酚类及烷基苯为主,且支链取代基较多,链长较短。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镜质体虽然多以基质镜质体为主,但脂肪碳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且以气潜力碳为主;热解产物以酚类及芳烃为主,为典型气源岩。在成熟度相似的情况下,不同沉积环境与生物母质决定了镜质体的结构特征。准噶尔盆地东部、吐哈盆地富氢基质镜质体较高的长链脂肪烃结构是由于超微类脂体的贡献。通过与藻质体、角质体、孢子体、木栓质体的裂解产物对比,结合其他证据大致认为高等植物壳质组更有可能是超微类脂体的主要成分。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富集规律的比较
    魏永佩, 王毅
    2004, 25(4):  385-392.  doi:10.11743/ogg20040405
    摘要 ( 744 )   PDF (8556KB) ( 48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铀。在纵向上,石油、煤和铀矿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二叠和奥陶系,天然气位于石油和铀矿的下方,并紧邻石炭-二叠系煤系的上下层位。在平面上,石油位于盆地中南部,铀矿位于盆地边部(北部和西缘),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在全盆地均有分布,可采的煤炭位于盆地边部。在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期的古风化壳上形成的古岩溶和广泛分布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分别控制了下古生界和上古生界天然气的分布,构造转折期和古气候控制了聚煤期,氧化-还原环境控制了铀矿的聚集。盆地多能源成矿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具有商业价值的能源矿产聚集成藏的顺序依次为:煤→铀→气→油。伊陕斜坡是进行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理想地区;天环坳陷、西缘逆冲带可开展油-气-煤-铀矿的联合勘探;伊盟隆起、渭北挠褶带和晋西挠褶带可进行煤炭、煤层气和铀矿的协同勘探。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杨玉峰
    2004, 25(4):  393-399.  doi:10.11743/ogg20040406
    摘要 ( 767 )   PDF (8290KB) ( 4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中浅层大型坳陷湖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形成的砂泥岩薄互层决定了其具有形成大面积岩性油藏的地质条件。纵向上,由于各时期基准面升降造成可容空间在不同时期差别较大,因此发育的砂体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别。由于储层埋藏深度以及与烃源岩的相对位置不同,各含油组合岩性油藏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断层在岩性油藏成藏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是形成断层-岩性复合圈闭的主要要素,同时又是油气进入岩性圈闭成藏的主要运移通道。平面上,岩性油藏的类型受构造部位和砂岩的发育程度控制。凹陷中三角洲外前缘相带主要形成岩性油藏,凹陷周边是各种隐蔽油气藏发育的主要地区。

    文留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生烃史及生烃潜力
    许化政, 周新科
    2004, 25(4):  400-407,421.  doi:10.11743/ogg20040407
    摘要 ( 832 )   PDF (8900KB) ( 39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濮凹陷文留地区石炭-二叠纪煤系分布稳定、含有机质丰富,是文留气藏可靠的气源岩。煤系在埋藏过程中有两次生烃过程:第一次发生在中、下三叠统沉积后,镜质体反射率(Ro)、磷灰石裂变径迹、古流体包裹体分析证实当时煤系的古埋深约为3500m,古地温118℃,古演化程度为Ro=0.80%~0.85%。其后经历了中生代约180Ma以抬升剥蚀为主的历程,煤系生烃中止。早第三纪裂谷发育期间,煤系因埋深加大而进入二次生烃期,并在东营组沉积后达到生烃峰值阶段。主体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文东-前梨园洼陷,埋深5290~6360m。文留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已达到90%以上,有效供气边界条件清楚。经计算,文留气藏有效供气区石炭-二叠纪煤系生烃量为3253.3×108m3,排烃量2657.0×108m8,天然气聚集系数为5.92%。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非构造油气藏
    朱伟林, 王振峰, 张迎朝
    2004, 25(4):  408-415.  doi:10.11743/ogg20040408
    摘要 ( 759 )   PDF (8824KB) ( 5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海北部陆架盆地内具有形成非构造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在历史时期内水平面的频繁变化,使得岩性带在纵横向上都发生交织变化而产生岩性油气藏,尤其是在盆地低水位期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等低位扇;历史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形成多个构造面和构造不整合,与之相适应的产生了多种不整合油气藏等。勘探实践与研究成果表明,海域盆地内的非构造油气藏前景区主要有:(1)深水区的盆底扇发育区,如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2)大型古三角洲的前缘区,如莺歌海盆地临高构造带和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3)斜坡区及隆起区的不整合尖灭带或剥蚀带,如莺歌海盆地莺东斜坡带、琼东南盆地崖城13-1构造带;(4)莺歌海盆地底辟周缘构造背景上的陆架、陆坡、盆底砂岩体等。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
    李素梅, 庞雄奇, 邱桂强, 高永进, 孙锡年
    2004, 25(4):  416-421.  doi:10.11743/ogg20040409
    摘要 ( 794 )   PDF (6714KB) ( 5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不同时期发育了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断陷期主要形成各种类型岩性及与之相关的复合油藏,主要包括透镜体油藏、构造-岩性油藏、上翘尖灭油藏、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了以地层油藏为主及与地层控制因素有关的岩性和构造油藏,主要包括地层不整合、断层-岩性油藏、地层超覆-断层油气藏、受地层不整合控制的断层-岩性油藏及地层油藏。不同的隐蔽油气藏聚集了不同类型的油气,北部陡坡带外围断陷期形成的受构造控制的沙河街组三段地层-岩性油藏、断-坳过渡期形成的以地层为主的圈闭中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的油气;内侧靠近生油中心的沙河街组三段透镜体岩性及其他与岩性相关的油藏、沙河街组三段上部断层-岩性等油藏主要聚集源自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的油气。北部陡坡带隐蔽油气藏的形成与油气分布特征受控于古构造背景、油气疏导体系、生储盖组合及成烃与成藏要素的有机配置等多种因素。

    准噶尔盆地坳陷湖盆坡折带在非构造圈闭勘探中的应用
    刘豪, 王英民
    2004, 25(4):  422-427.  doi:10.11743/ogg20040410
    摘要 ( 832 )   PDF (6351KB) ( 6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多级坡折带十分发育,对层序地层发育、地层超覆叠置、岩性纵向组合以及沉积体的纵横向展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多级坡折带对非构造圈闭的控制主要表现为:非构造圈闭紧邻多级坡折带发育,沿着坡折带呈串珠状展布;非构造圈闭在纵向上发育具有继承性的特点;非构造圈闭发育的类型随着坡折带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靠近盆缘的坡折带以形成地层超覆和削截为主的非构造圈闭,向盆地方向,地层圈闭逐渐减少,以地层-岩性圈闭或岩性圈闭为主。多级坡折带的存在导致了在盆地的不同地理位置发生不同的沉积剥蚀响应,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储、盖组合。另外,断裂坡折带中的断裂及挠曲坡折带处发育的裂缝,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有利于油气运聚。由于坡折带的深部构造往往是早期的有利聚油构造,因此坡折带又是深部构造中聚集的油气再次垂向运移分配的有利聚集场所。

    浅谈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天然气勘探前景
    云露, 肖志高, 徐明军
    2004, 25(4):  428-432.  doi:10.11743/ogg20040411
    摘要 ( 753 )   PDF (5487KB) ( 7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由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叠合而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克拉通盆地天然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巨厚的烃源岩、长期的低地温背景是长期生烃、多期成藏的重要条件;古隆起、古斜坡控制了古生界海相油气的运移、聚集与成藏;古岩溶储集体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的形成提供储集空间;古生界非构造圈闭是大型油气田的主要圈闭类型;油气成藏封闭系统的演化控制了盆地古生界油气资源及勘探方向。塔河油田9区凝析气藏和和田河气田是克拉通盆地天然气成藏的两个实例。主力烃源岩的生烃期特征决定着克拉通周缘的隆起带具有较好的天然气聚集成藏条件,下古生界烃源岩相邻的层位和地区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应加强对巴楚-麦盖提地区、满加尔坳陷周边地区高成熟-过成熟海相天然气的勘探研究工作。

    泌阳凹陷大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成藏要素
    秦伟军
    2004, 25(4):  433-436.  doi:10.11743/ogg20040412
    摘要 ( 764 )   PDF (3709KB) ( 71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泌阳凹陷双河油田是中国东部大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之一。该油田自1977年全面投入勘探、开发至2001年底,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0176×104t。油田生烃源岩丰富、储集砂体发育、运移通道良好、圈闭的形成与砂体的配置有利、油气保存条件优越,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伴随双河鼻状构造的形成、演化,泌阳凹陷南部核桃园组三段砂体逐渐由沉积时期的下倾尖灭变为上翘尖灭,形成有足够大的储集空间和足够长的充注时间的小而肥的双河油气田。

    白音查干凹陷达尔其油田原油的分类与生物降解作用
    谈玉明, 冯建辉, 张云献, 靳广兴, 潘长春, 盛国英, 傅家谟
    2004, 25(4):  437-443.  doi:10.11743/ogg20040413
    摘要 ( 798 )   PDF (6570KB) ( 7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原油的物性、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生物降解特征,将达尔其油田原油分为5种类型。(1)第一类为稀油。原油粘度和密度低,族组成以饱和烃组分为主,非烃和沥青组分含量低,甾烷异构化指标高,未遭受生物降解,成熟度较高。(2)第二类为原生未熟特稠油。原油粘度特大,密度相对较高,族组成以非烃和沥青质组分为主,饱和烃含量低。甾烷异构化指标低,未遭受生物降解。(3)第三类为第一类与第二类原油的混合产物,且以第一类为主。(4)第四类属普通稠油,原油密度、粘度相对较高,为第一类原油生物降解而形成的。(5)第五类原油是第三类原油生物降解的产物,原油密度和粘度与第四类原油相近,但甾烷异构化指标相对较低。除了第二类原油(未熟特稠油)来源于浅部都红木组一段未熟烃源岩外,其他四类原油都来源于(或主要来源于)深部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二段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

    勘探开发
    东营凹陷超压系统的幕式排烃
    陈中红, 查明, 金强
    2004, 25(4):  444-447,454.  doi:10.11743/ogg20040414
    摘要 ( 739 )   PDF (5827KB) ( 9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凹陷烃源岩具有沉积速度快、连续沉积厚及高热流、高地温、高有机质含量的特征;同时,主力烃源岩段(沙河街组三段、四段)发育大套的泥岩,烃源岩主要以砂岩嵌入式、泥包砂及纯泥岩形式存在。这些条件导致在成熟的烃源岩段超压系统十分发育,同时也使得幕式排烃成为东营凹陷烃源岩一个重要的排烃方式。东营凹陷超压体系幕式排烃分为"构造幕"和"压力幕"两种方式。"构造幕"的机制是外部构造活动的破坏,其排烃方式主要是沿着断裂面及构造裂缝运移;"压力幕"的机制是超压体系内部"剩余"能量的积累和释放,其排烃方式主要是沿着压裂形成的微裂缝排放。在发生幕式排烃作用的超压体系内,排烃效率、烃指数分别较上下层段明显增大和减小。幕式排烃具有的高能量、快运移的特征,使得其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动态成藏过程
    万晓龙, 邱楠生, 张善文
    2004, 25(4):  448-451.  doi:10.11743/ogg20040415
    摘要 ( 761 )   PDF (4324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古地温资料,对东营凹陷牛35砂体和营11砂体成藏的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砂体埋藏史、热史和油气充注史动态模拟,系统分析了烃源岩演化,砂体孔隙度、渗透率演化,油气充注时期及超压的形成时期等。综合分析后认为,砂体在90℃的古温度和17MPa的古压力条件下,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在成藏过程中或成藏后,油气的大量充注会导致地层超压的形成。处于不同成藏系统中的砂体,其充满度以及压力系数不一致。在油源充足情况下,深层封闭成藏系统中易形成高充满度、高压力系数的透镜状岩性油气藏;而在半开放成藏系统中会形成充满度中等、压力系数较高的岩性油气藏。

    濮城油田的整体开发调整
    任玉林, 袁向春, 刘地渊, 赵良金, 张望明
    2004, 25(4):  452-454.  doi:10.11743/ogg20040416
    摘要 ( 807 )   PDF (3244KB) ( 45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濮城油田整体处在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产量自然递减高达20%以上。井网损坏严重、合注合采井多、地质基础研究薄弱、剩余油分布的定量认识程度不够是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利用指数递减模型预测,在目前开发方式下,2006年油田产量将降至80×104t以下,含水率上升至96%。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下步的挖潜措施:(1)重建、优化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效果;(2)细划流动单元,弄清剩余油分布;(3)由分注合采向分注分采过渡;(4)评价难采储量,尽快形成接替。

    歧南洼陷西斜坡滩坝砂隐蔽油气藏研究与评价
    毛宁波, 范哲清, 李玉海, 戴塔根
    2004, 25(4):  455-461.  doi:10.11743/ogg20040417
    摘要 ( 832 )   PDF (7065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及其层序界面的划分,歧南洼陷西斜坡,发育沙河街组滩坝砂、近岸水下扇及重力流水道等多种类型砂体。沙河街组底超、顶剥、中间相变明显,易形成多个层系、多种类型非构造圈闭。歧口凹陷西斜坡为继承性发育构造斜坡,是歧口凹陷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区,供油条件优越。广泛分布其间的的沙河街组三段滩、坝砂体平均孔隙度24.8%。平均渗透率175.5×10-3μm2,具有高孔高渗特征。而且,滩、坝砂体沉积后没有遭受大规模构造运动破坏,油气保存条件有利。多年来的勘探成果,区内发现以歧647井油藏为代表的不整合油藏、以联盟为代表的上翘尖灭型油藏,以歧南9-1井为代表的构造-岩性油气藏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具备形成一定规模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条件。根据岩心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研究,预测歧南西斜坡沙三段低水位水下扇砂体及歧北斜坡的坡折带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其中,扣50南岩性圈闭及庄43井断块是最有利地区。

    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礁滩相溶蚀孔隙型储层特征与成因
    张涛, 闫相宾, 王恕一, 余茂生
    2004, 25(4):  462-466,471.  doi:10.11743/ogg20040418
    摘要 ( 833 )   PDF (6308KB) ( 76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广泛发育的生物礁滩相具有台地内部的点礁、点滩性质,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是微裂缝一次生溶蚀孔隙。储层纵向上分布层位不稳定;平面上总体显示出西强东弱的特点;储层段内储渗空间的发育也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受控于加里东期或海西早期大气水岩溶作用、后期构造破裂作用和深埋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以晚期深埋溶蚀作用为主。烃源岩的热降解和储层中的烃类热催化裂解,生成有机酸和二氧化碳,引起深层碳酸盐岩发生溶解作用。温度差所产生的热对流循环系统是驱动流体流动的主要动力。

    辽河断陷曙光古潜山古生代储层储集空间特征及演化
    魏喜, 祝永军, 赵国春, 宋柏荣, 王云喆
    2004, 25(4):  467-471.  doi:10.11743/ogg20040419
    摘要 ( 768 )   PDF (5541KB) ( 5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辽河断陷曙光古潜山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砂岩;储集空间主要是次生成因的,包括孔洞和缝隙。古潜山中、高潜山带具有"上缝下孔"的特征,即上部以构造裂缝为主,溶蚀孔隙不发育;下部在裂缝发育的基础上,出现大量溶蚀孔、洞。低潜山带也存在裂缝和次生孔隙发育带,但深度大于中、高潜山带。潜山储层的这种分布与下列因素有关:(1)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壳抬升、走滑挤压造山和风化剥蚀产生大量溶洞、溶孔和裂缝;(2)新生代以来的走滑伸展作用使曙光古潜山储层逐渐埋到地下,产生一定的新裂缝;(3)上覆地层的持续沉积埋藏成岩作用使潜山已有孔缝得到再分配和改造。

    勘探案例
    胜利油田油气勘探新进展
    李丕龙
    2004, 25(4):  472-478.  doi:10.11743/ogg20040420
    摘要 ( 820 )   PDF (8408KB) ( 4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胜利油田虽经近40年的勘探,但在勘探层系、勘探区域、油藏类型等方面仍存在不均衡,这是今后勘探的潜力所在。面对新形势,"十五"初期及时调整勘探思路,加快理论建设,加强技术攻关,取得了一批新突破、新进展。勘探理论方面主要体现在(1)陆相盆地成烃;(2)多样性潜山勘探;(3)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4)断坳转换期地层油气藏;(5)上第三系岩性油气藏。勘探技术方面主要体现为核心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及技术系列配套的进一步完善。经过3年的理论和技术攻关,取得较好的勘探成效,新发现了富台、江家店、阳信等3个油田,完成探明储量3.35×108t,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