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6-25
    论文
    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
    金之钧, 张发强
    2005, 26(3):  263-270.  doi:10.11743/ogg20050301
    摘要 ( 1019 )   PDF (8635KB) ( 6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前,油气运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实验、机理认识和有机地球化学中油-源对比方面。之后,油气运移的研究呈多样化发展,主要包括:1)小尺度模型物理模拟-大尺度箱状模型-仿真模拟;2)油气运移流体动力学模拟-油气优势运移数值模拟;3)运移机理研究-系统论研究;4)油气运移流体示踪技术地球化学研究;5)网格模型-逾渗模型研究和应用;6)封存箱-幕式成藏理论与认识。未来油气运移学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油气在输导层中运移的优势通道、逾渗模型在盆地尺度的发展和应用、断层启闭性评价方法、油气包裹体及自生矿物标志特征和采用动态、定量的动力学方法研究古流体运移问题的三场耦合。

    油气成藏期研究新进展
    马安来, 张水昌, 张大江, 金之钧
    2005, 26(3):  271-276.  doi:10.11743/ogg20050302
    摘要 ( 904 )   PDF (6873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是从生、储、盖、运、聚、保等参数的配置,根据圈闭形成史、烃源岩生烃史及露点压力法作出的。但基于中国多数含油气盆地隶属叠合盆地的特性,具有多烃源层、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成藏,多期破坏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引进并运用了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借助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伊利石 K-Ar 测年、储层沥青和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确定成藏期的新方法,实现了由传统的定性(定期)研究到定量或半定量研究的转变,可以较准确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同时,鉴于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在成藏期研究工作中仍需要重视基础地质工作,传统方法(圈闭形成期、生烃史)是进行新技术应用的基础。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与地质背景相结合,传统方法与新方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是今后油气成藏期研究的发展方向。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发育特征
    顾家裕, 张兴阳, 罗平, 罗忠, 方辉
    2005, 26(3):  277-283.  doi:10.11743/ogg20050303
    摘要 ( 962 )   PDF (6931KB) ( 6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台地边缘可划分为低能、相对低能、相对高能、高能4种类型。不同的台地边缘发育不同的生物礁、滩组合:1)低能台地边缘型,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早期台缘灰泥丘、含泥滩相组合为代表;2)相对低能台地边缘型,以巴楚露头区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大湾沟组)沉积期障积礁、含灰泥滩组合为代表;3)相对高能台地边缘型,以轮南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沉积期障积礁、滩相组合为代表;4)高能台地边缘型,以塔中Ⅰ号断裂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晚期骨架礁、滩相组合为代表。高能台地边缘骨架礁、滩组合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海平面上升、构造升降和碳酸盐产率是控制台地边缘迁侈和台地边缘类型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控制了台地边缘生物礁、滩的发育。

    塔中地区深部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作用
    吕修祥, 杨宁, 解启来, 杨海军
    2005, 26(3):  284-289,296.  doi:10.11743/ogg20050304
    摘要 ( 708 )   PDF (7412KB) ( 42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地区岩石及原油的稀土元素分析、二氧化碳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证实了深部流体的存在。盆地基底以下的深部流体通过深大断裂及火山活动进入盆地内,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溶蚀和交代,使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渗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深埋改造型的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塔中西部地区沿大断裂及火山活动区发现的萤石矿带是深部流体作用的产物,是塔中45油田的主要储集层类型。深部流体的来源及活动范围与深大断裂以及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深大断裂以及火山岩发育区可以作为寻找深部流体改造型储层的标志。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流体的垂向分隔性
    薛会, 刘丽芳, 卞昌蓉, 张金川
    2005, 26(3):  290-296.  doi:10.11743/ogg20050305
    摘要 ( 679 )   PDF (6695KB) ( 6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寒武—奥陶纪泥岩、晚寒武世和石炭纪的膏岩层及较为致密的岩性阻碍了地层流体的垂向运移。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经历了加里东(早、晚、末)和海西期(早、晚、末)6期构造运动,除海西末期外,其他期次的构造运动主要以升降运动和弱挤压运动为主,破坏范围局限,所产生的断层规模小,导致地层流体具有较强的垂向分隔性。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地层水矿化度达到卤水级别,奥陶系最高,石炭系次之,志留系最低。志留系低矿化度特征得以保持,表明了古生界地层流体的分隔性强,决定了油气主要以古生界区域性不整合面为通道进行侧向运移。在剖面上,油气主要是沿生烃层系分布,在平面上,沿油气运移路径,从坳陷至隆起皆有油气分布。

    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古地貌——坡折带特征及对地层岩性圈闭的控制
    刘豪, 王英民
    2005, 26(3):  297-304.  doi:10.11743/ogg20050306
    摘要 ( 919 )   PDF (7097KB) ( 53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坡折很发育。中寒武世—中晚奥陶世发育典型的陆架坡折,志留纪的坡折带是一种具有地形差异的古地貌,有别于陆架坡折。在晚寒武—早奥陶世、满加尔坡折是台地边缘相和深海盆地相的分界线;中晚奥陶世时期,满加尔-塔东坡折带是盆地相和混积陆棚相的分界,塔中坡折带之上发育了典型的孤立台地相、坡折带之下则以盆地相发育为主要特征;志留纪时期,塔中南部坡折明显控制了潮坪和滨岸沉积,北部坡折是滨岸体系中远滨和前滨-临滨很好的分界带。沿着斜坡带-坡脚一带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有利地区、如中上奥陶统的塔中坡折带上下和满加尔-塔东坡折的塔东段以及志留系的塔中缓坡-潮坪带柯坪塔格组上段构造及岩性圈闭发育区、阿瓦提-满加尔南坡折-滨岸带柯坪塔格组下段地层超覆及岩性圈闭发育区和阿瓦提-满加尔北坡折-滨岸带柯坪塔格组下段地层超覆及不整合面圈闭发育区。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碳酸盐岩储集体发育的控制
    于炳松, 陈建强, 林畅松
    2005, 26(3):  305-309,316.  doi:10.11743/ogg20050307
    摘要 ( 714 )   PDF (5961KB) ( 8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纵向上,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中可识别出了18个三级层序、5个超层序和2个超层序组。平面上同,由西往东奥陶系沉积由碳酸盐台地依次过渡为斜坡相和盆地相,其层序的发育呈现由西向东的不断前积,一系列呈前积型的层序向东下超在一个较大规模的下超面上。不同级别的层序界面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三级层序界面导致的短暂暴露及其同生期的成岩作用对台地边缘礁滩相储集体的改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与高级别层序界面相对应的大型不整合面是控制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的关键。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成因分类与分布
    杨明慧, 王嗣敏, 陈善勇, 明海会, 唐玄
    2005, 26(3):  310-316.  doi:10.11743/ogg20050308
    摘要 ( 822 )   PDF (7015KB) ( 52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奥陶系潜山可划分为3种类型:1)翘倾断块潜山,是在喜山期扭张运动中发育的翘倾断块,其形成与伸展作用有关,如徐黑、北大港和南大港潜山等;2)层滑冲断潜山,与寒武系内部存在的滑脱断层或盲冲断层有关,一般发育在断块的内部,燕山早期形成,如千米桥、孔西潜山以及发育在徐黑翘倾断块内部的潜山等;3)背斜潜山,可分为挤压背斜潜山和滚动背斜潜山,前者是在燕山早期扭压过程中形成的挤压背斜潜山如乌马营潜山,后者是在沧东断层伸展中上盘发育的滚动背斜潜山如孔店、王官屯潜山等。翘倾断块潜山位于黄骅坳陷的东南侧和西北侧,与埕西断层和沧东断层的伸展活动有关;背斜潜山自北向南依次分布于中南区的孔店、军马站、王官屯和乌马营以及东光潜山等;层滑冲断潜山主要发育在翘倾断块内部,黄骅坳陷中南区的层滑冲断方向从东南指向西北,而北区的层滑冲断方向则从西北指向东南,呈左行扭压态势。

    临盘油田夏38井区辉绿岩热效应对成烃作用的影响
    曹学伟, 胡文瑄, 金之钧, 朱东亚
    2005, 26(3):  317-322.  doi:10.11743/ogg20050309
    摘要 ( 809 )   PDF (5667KB) ( 5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济阳坳陷临盘油田夏38井区沙河街组三段辉绿岩侵入体对上、下烃源岩的显微有机质和镜质体反射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影响的范围大致与岩床厚度相当。在靠近岩床10 m 范围内,镜质体反射率(Ro)值比正常地温场条件下升高1至数倍,最高可达3.44%。远离岩床烃源岩受热影响强度逐渐降低,直至50m 以外趋于正常地温值。由于扩散、对流条件等存在差异,岩体对上覆岩层影响范围大,但幅度小;对下伏岩层影响范围小,但幅度大。在岩浆热能影响下,快速形成的烃类在碳数分布上具有“头大尾巴长”的特点,即以中-轻烃为主,重烃含量明显偏少。与正常地温场缓慢生成烃类的轻、重烃平衡、对称的分布模式明显不同。理论估算,岩浆带来的热量足以使侵入体附近5倍于岩床体积的烃源岩升高200℃,但由于孔隙流体的对流散热,温度升高的幅度比理论计算值要小。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潜山油气藏
    于红枫, 王英民, 李雪
    2005, 26(3):  323-328.  doi:10.11743/ogg20050310
    摘要 ( 706 )   PDF (6421KB) ( 4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八面河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长期出露地表遭受淋滤剥蚀,使碳酸盐岩中溶蚀孔洞发育,加之构造活动产生的裂缝与溶蚀孔洞互相连通,形成了良好的风化壳储层。牛庄和博兴生油洼陷的沙河街组上亚段及沙河街组三段棕褐色油页岩和暗色泥岩具较强的生烃能力,是主要的烃源岩;孔店组二段灰、深灰色泥岩具良好的生烃能力,也是较为可靠的烃源岩。它们生成的油气经过由南部斜坡带的断层、新近系与古近系和古近系与中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以及古近系孔店组和沙河街组的砂体输导层组成的运移通道沿斜坡向上运移,到达八面河地区寒武—奥陶系潜山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后,受到馆陶组、沙河街组四段及孔店组的泥岩封盖而聚集成藏。

    华北早中三叠世盆地恢复与古生界生烃
    许化政, 周新科, 高金慧, 王兴武
    2005, 26(3):  329-336.  doi:10.11743/ogg20050311
    摘要 ( 768 )   PDF (7618KB) ( 48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北东部地区中下三叠统分布零星,面积小,但具有相似的岩性、岩相和韵律特征,反映为大型盆地的沉积背景。在广大范围内,由西北至东南,砂岩颗粒变细、泥质含量增多、沉积厚度变大的方向性明显,反映早中三叠世的沉积面貌和晚二叠世晚期(石千峰期)相似,表明其不但继承了晚二叠世“北聚南散”的古地球动力学背景,而且继承了北西高、南东低的古地理格局,说明海西运动一直延续到中三叠世。应用镜质体反射率(Ro)法、声波时差法及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等多种方法恢复了中下三叠统的沉积厚度,编制了原型盆地沉积等厚图。中下三叠统沉积沉降中心位于临清-东濮-太康和两淮地区,沉积中心的中下三叠统厚度达2000~2600 m。伴随中下三叠统的沉积,至中三叠世末,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面埋深达3080~3690 m,古地温为112.4~130.7℃;Ro 值为0.85%~1.10%,下古生界以海相有机质为主的烃源岩已过了生油高峰,有机质的80%已完成向石油的转化,后期生烃潜力微乎其微;而上古生界以煤系为主的烃源岩,由于腐殖煤生烃高峰比Ⅰ-Ⅱ1型干酪根生烃高峰滞后,尚处于早期生烃阶段,仍保留有较大的生烃潜力。

    利用干酪根自由基浓度反演碳酸盐岩地层热历史
    李慧莉, 邱楠生, 金之钧, 何治亮, 朱映康
    2005, 26(3):  337-343.  doi:10.11743/ogg20050312
    摘要 ( 1161 )   PDF (6505KB) ( 6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干酪根样品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干酪根热演化程度的增高,自由基浓度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自由基浓度的升高与干酪根较低演化阶段烷基侧链的断裂以及杂原子官能团的脱落有关;而自由基浓度的降低主要反映了高演化阶段干酪根所发生的缩合、聚合反应。自由基浓度受温度和加热时间的控制,由此可利用实验数据建立干酪根自由基浓度与温度-时间指数的定量关系式。通过反复调整剥蚀厚度、热流值,使自由基浓度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反演碳酸盐岩地层的热历史。由于热模拟实验数据较少,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只是一种新方法的探索,适用范围有限。今后,应进一步开展针对海相碳酸盐岩干酪根样品的热模拟实验及相应的研究工作。

    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增压规律及其含义
    赵喆, 钟宁宁, 黄志龙
    2005, 26(3):  344-348,355.  doi:10.11743/ogg20050313
    摘要 ( 1046 )   PDF (5514KB) ( 6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碳酸盐岩由于成岩-固结早,烃源岩排烃的动力主要是水热增压和生烃增压。通过碳酸盐岩烃源岩不同有机碳含量样品温、压关系的模拟实验,建立了增压值与温度的数值关系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过程中生烃增压值远高于水热增压值。碳酸盐岩烃源岩排烃动力的大小主要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温度的影响。对于同一烃源岩来说,随着热演化程度增高,生烃增压值迅速增大;当热演化程度相当时,生烃增压值与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成正相关关系。若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过低,烃源岩产生的生烃增压值不足以有效地把烃类排出烃源岩。由于碳酸盐岩烃源岩中含水量通常很低,则生烃增压特别是生气增压对排烃而言更为重要。因此,碳酸盐岩烃源岩遵循生烃—增压—超压—压力释放—排烃的动力学模式。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活动期次与烃源岩演化
    金晓辉, 林壬子, 邹华耀, 冯子辉, 任延广
    2005, 26(3):  349-355.  doi:10.11743/ogg20050314
    摘要 ( 666 )   PDF (6150KB) ( 7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徐家围子断陷在断陷期有3次较大规模的火山活动,营城期火山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火山活动加速了深层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3套主力烃源岩的成熟。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石岭组烃源岩埋深1300 m的Ro值,在约1Ma 时间内迅速达到0.7%。沙河子组以及火石岭组烃源岩埋深约2600 m时,Ro值已经达到1%。泉头组沉积前,沙河子组及火石岭组烃源岩已进入生气高峰。青山口组沉积前,营城组烃源岩处于生气高峰,沙河子组以及火石岭组开始生成干气。此时,登娄库组二段和泉头组一、二段区域盖层业已形成,徐家围子断陷开始形成营城组—泉头组天然气藏。嫩江期末,由于边界断层的活动,营城组—泉头组天然气藏进行再分配。

    河流相地层相分异与沉积物体积分配规律
    李宏伟, 袁士义, 朱怡翔, 田昌炳, 范军侠, 闫林
    2005, 26(3):  356-360.  doi:10.11743/ogg20050315
    摘要 ( 816 )   PDF (4888KB) ( 6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准面升降伴随着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导致沉积物在不同相域发生剥蚀、搬运、过路、沉积或欠补偿作用而形成旋回性沉积地层。陆相地层等时对比中的同期不等厚现象是相分异与沉积物体积分配作用的地层响应。在平行物源的方向上,岩相类型可以由辨状河相序向曲流河相序以及三角洲相序迁移;而在垂直物源的方向上,岩相类型可以由河流相的河道充填沉积向河道间的溢岸沉积与漫滩沉积变迁,或者由三角洲相的分流河道沉积相变为分流间湾沉积。相分异过程伴随着沉积物的体积分配,使同一时期发育的地层在不同相域内分配的体积不同。古地貌对河流相产层分布具控制作用。古水流的搬运作用形成沿层序界面之上可容纳空间较大的古地貌低势区展市的各地充填河道砂体。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构造分区与油气分布
    吴世祥, 汤良杰, 郭彤楼, 李儒峰, 陈梅涛, 周雁
    2005, 26(3):  361-365,390.  doi:10.11743/ogg20050316
    摘要 ( 809 )   PDF (6115KB) ( 6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米仓山与大巴山交汇区经历了至少两期以上的构造复合,表现为近东西向的米仓山背斜叠加在南北向的大巴山冲断褶皱带上,形成以米仓山基底变质岩为核心的东西向叠加背斜褶皱;其次为大致呈近东西向的通南巴主体构造,由于受大巴山构造推覆的影响使其东段构造轴向发生旋转,整体改造为一个完整的北东向背斜构造。通过研究区10余条骨干剖面平衡剖面地层缩短率的计算,指出大巴山前缘和米仓山前缘沿山前带到盆地方向,地层缩短率由大到小。据此,可将大巴山前缘和米仓山前缘划分为强变形带、中变形带和弱变形带。各带在通南巴地区相互影响、相互叠加。从构造变形强度和成藏条件分析,米仓山前叠瓦冲断区带、黑池梁、涪阳坝和南阳场4个区块为研究区勘探最有利的正向构造区块。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勘探方向
    王国力, 吴茂炳
    2005, 26(3):  366-369.  doi:10.11743/ogg20050317
    摘要 ( 758 )   PDF (3750KB) ( 8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以巴音戈壁组二段为主力烃源岩、巴音戈壁组二段和苏红图组一段为主要储集层,构成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套成藏组合。盆地热模拟结果表明,白垩纪末期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为生、排烃高峰期,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65 Ma)为系统的关键时刻。根据油气系统的平面、剖面分布,结合油气运移方向和圈闭条件分析,认为毛敦侵入带和巴润断鼻带为下步勘探的有利部位。

    改善稠油渗流流变性的试验
    王步娥, 郑惠光
    2005, 26(3):  370-373.  doi:10.11743/ogg20050318
    摘要 ( 770 )   PDF (3757KB) ( 7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稠油的非牛顿性质是造成稠油油藏采油速度低、采收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ZHSS-01表面活性剂体系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30~71℃)、较高的矿化度(16×104 mg/L)和较高硬度(1.1×104 mg/L)条件下,与稠油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降粘效率达98%以上,有效地改善了稠油在井周地带的渗流流变性,降低了稠油在近井地带的渗流阻力,提高开采速度。试验表明,应用 ZHSS-01表面活性剂进行驱油可提高采收率3%以上。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油气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侯高文, 刘和甫, 左胜杰
    2005, 26(3):  374-378.  doi:10.11743/ogg20050319
    摘要 ( 844 )   PDF (4759KB) ( 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尼日尔三角洲的形成可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早期的白垩纪初期,尼日尔三角洲雏形初具,伴生的火山活动形成的热隆起为第三系有机质转化提供了热源;晚期的古新世—始新世,尼日尔三角洲基本定型,生长断层大量发育,并伴生大量的滚动背斜。滚动背斜基本分为4种:1)简单滚动背斜;2)由两条或多条生长断层与主控断层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滚动背斜构造;3)由一条或多条反向(北倾)断层与主控断层形成的滚动背斜构造;4)由于页岩向上隆起、造成滚动背斜顶部崩塌而形成的构造。以构造为主的油气藏多与生长断层形成的滚动背斜有关,且发育有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继承性发育的巨厚三角洲沉积、良好的生烃条件、稳定发育的储层和盖层及作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断层等是尼日尔三角洲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水驱油田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冉启佑, 赵庆飞, 方开璞, 赵小军
    2005, 26(3):  379-383.  doi:10.11743/ogg20050320
    摘要 ( 943 )   PDF (4674KB) ( 8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驱油田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模型包括甲型、乙型、丙型和丁型4种水驱曲线,分别适用于不同粘度的层状油藏。求取经济可采储量的最本质原理是资金的赢亏平衡,而经济极限含水率可将水驱特征曲线、油价、成本等有机结合起来。经济极限含水率与油价和原油商品率成正相关关系,与吨油税金和吨液操作成本成负相关关系.

    制作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理论曲线常犯错误及解决办法
    凡哲元, 袁向春, 廖荣凤, 束青林
    2005, 26(3):  384-387.  doi:10.11743/ogg20050321
    摘要 ( 994 )   PDF (3541KB) ( 5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制作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理论曲线常采用相渗曲线法和流管法两种方法。在采用相渗曲线法制作理论曲线时,采用统计回归分析相对渗透率与含水率的关系,导致在低含水饱和度时期含水率偏高,在高含水饱和度时期含水率偏低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直接使用实验数据点计算。将体积波及系数取常数往往会得出“中低含水期开发效果较差,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较好”的通用结论,解决的方法是分析体积波及系数与井网系统、流度比、渗透率变异系数的关系,建立统计关系式。

    关于油气保存单元
    冯增昭
    2005, 26(3):  388-390.  doi:10.11743/ogg20050322
    摘要 ( 777 )   PDF (2758KB) ( 5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保存单元”这一术语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勘探的作用十分重要。何登发等的文章《油气保存单元的概念与评价原理》对这一术语的进一步传播是有促进作用的,但该文误把马力等的文章当作是最早提出这一术语的文章。“油气保存单元”这一术语及其含意的原创性应属于李尚武先生及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并不属于其他人或其他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