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2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5-04-25
    论文
    关士聪院士地质工作风格和风范
    孙肇才
    2005, 26(2):  132-140,167.  doi:10.11743/ogg20050201
    摘要 ( 844 )   PDF (11828KB) ( 4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著名区域地质和石油地质学家关士聪院士,在长达60多年的地质活动中,为中国地质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区域地质方面主要体现在:首次确立了西秦岭地区存在陇南龙山运动;建立了桌子山地区的奥陶纪地层系统。石油地质方面主要体现在:促进了华北盆地新生界油气突破;主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地质图集》;首倡中国陆相白垩系三分,为白垩纪沉积分型及油气的选型和选区指明了方向;倡导并推动了包括煤成气在内的天然气的科技攻关及普查勘探工作;参与和制定了二轮石油普查的总体部署,在其指导下,鄂尔多斯、川西北、南海珠江口、东海陆架,塔北等重要含油气区先后取得重大进展。关士聪院士立足于实践,善于理论总结,在《中国海相陆相和海洋油气地质》一书中,建立了由两个相组、6个相区和16个相带组成的中国古海域沉积环境综合模式,精辟地展望了海相找油前景。针对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都为板内盆地的特点,建立了有别于前人的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分类原则,指导了中国陆相油气的勘探。

    中国煤层气盆地地质特征与资源前景
    孙万禄, 陈召佑, 陈霞, 王树华, 付晓云
    2005, 26(2):  141-146,154.  doi:10.11743/ogg20050202
    摘要 ( 920 )   PDF (9089KB) ( 46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大陆含煤盆地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及准噶尔-兴安活动带的构造活动相对稳定的陆块或地块上,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二叠纪、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依据所处大地构造域的位置及沉积构造特征,大体分为板内克拉通型与陆内断陷、坳陷型。含煤盆地中形成煤层气藏受下列条件控制:(1)古气候、古植物、古地理、古构造以及沉积环境控制了煤的形成、分布及品质;(2)构造变形直接控制了盆地的整体封存条件,影响了盆地中煤的埋深及煤储层的渗滤性;(3)煤岩变质程度一是影响生气量,二是影响煤岩的渗滤性;(4)封盖层和水动力条件决定煤层气藏的保存状态。经测算,中国大陆煤层气资源丰富,有20×1012m3 的远景资源量。

    羌塘盆地雀莫错沉降-堆积中心成因:热力衰减塌陷沉降
    刘池洋, 杨兴科, 任战利, 郑孟林, 赖绍聪
    2005, 26(2):  147-154.  doi:10.11743/ogg20050203
    摘要 ( 875 )   PDF (9869KB) ( 4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羌塘盆地东北部雀莫错地区侏罗系厚度巨大、层序齐全。其中,侏罗纪最早沉积的雀莫错组和最晚沉积的雪山组,现今地层残存厚度均超过1300m,分别属盆地内同期显著的局部沉降-堆积中心。这两期沉降-堆积中心的发育背景和演化过程颇为相似,即前期均有热力-岩浆活动的证据和与之有关的隆起背景;随后,早期沉积较薄甚至遭受剥蚀的隆起区发生快速沉降,接受巨厚沉积。这种隆、坳特征在时间上前后相随、上下叠置的特别现象,为热力作用形成的构造所特有。这一特征是雀莫错地区经历了(1)早期深部热力-岩浆作用上拱、岩浆喷溢,地壳表浅层隆升剥蚀,和(2)晚期深部热力衰减冷却,表浅层塌陷沉降之全过程的表现和记实。近年完成的航磁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所反映出的深部结构方面证明此热力塌陷构造的存在。上侏罗统雪山组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0)高达1.63%~1.83%,为中生代热异常的发生提供了证据。雪山期塌陷沉降型火山机构的热力衰减塌陷和伴随的岩浆活动,一直间断延续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初。随后,该区始发生抬升冷却。

    中国盆地形成的三大活动构造历史阶段
    徐旭辉, 高长林, 黄泽光, 范小林, 刘光祥, 周小进, 翟常博, 单翔麟, 吉让寿, 秦德余, 张渝昌
    2005, 26(2):  155-162.  doi:10.11743/ogg20050204
    摘要 ( 760 )   PDF (10036KB) ( 55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大陆的组成复杂而不均一,是历史上多个小型陆块会聚形成的复合大陆,基底结构各异,形成时代先后不一。中国各盆地的形成和分布取决于中国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成盆体制的变化。中国盆地的形成经历了古中国陆、古亚洲陆和新亚洲大陆形成3个阶段。在陆缘和陆内两大优势的成盆构造-热体制作用下,分别形成了古中国/古亚洲构造环境的古生代盆地,新亚洲构造环境下的中新生代盆地。其中,中新生代盆地发育在会聚缩合的大陆内部,历经了3次构造变格:第一变格期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第二变格期为晚白垩世—始新世和渐新世、第三变格期为渐新世和新近纪—现今。中新生代的盆地叠加、改造了古生代盆地,形成了复杂的盆地结构。

    中国天然气资源的两点论和发展战略
    张抗
    2005, 26(2):  163-167.  doi:10.11743/ogg20050205
    摘要 ( 757 )   PDF (5800KB) ( 5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天然气已处于快速发展的青年期,即将成为天然气大国。但是,中国的天然气丰富程度较低、未来仍需大量进口天然气。中国在天然气工业发展中,面临着气田储量规模偏小、丰度偏低,单井产能低、衰减较快的"品质"问题;加之中国天然气工业基础薄弱,气田又多远离经济发达区、管线较长,造成高井口价和高管输费用,致使用户气价偏高,影响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力。有鉴于此,在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战略中,应加强一体化发展的研究,重视低品位资源的滚动勘探开发,做好上、下游综合规划,全面统筹管网建设,调整工业用户布局,重视液化天然气的发展。

    晕-源对比暨油气化探基础原理研究思考
    龚维琪, 姚俊梅
    2005, 26(2):  168-176.  doi:10.11743/ogg20050206
    摘要 ( 1012 )   PDF (8170KB) ( 42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松辽梨树、鄂尔多斯、川西、苏北天长、塔北雅克拉等地区,应用色谱-质谱(GC-MS)、紫外吸收光谱(UV)、全扫描荧光(TSF)等方法对浅表微迹烃(小于10-6)进行了测定,证实地下油气源确实存在垂向微运移,并在其上方形成分散场(晕)的晕-源关系,即使是深逾5000m具严密盖层的油气藏也不例外。针对目前油气化探基础原理研究比较薄弱的状况,对油气化探基础原理的研究,应从深部地球化学场的观测入手,结合精细的地震地质资料追溯烃类微渗漏的形迹脉络,印证不同的机理假设;同时,还应重视地下油气微渗漏的动态观测,加强组构地球化学场及其异常成因的研究,加快进行有关机理的模拟实验。

    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热演化规律
    秦建中, 金聚畅, 刘宝泉
    2005, 26(2):  177-184.  doi:10.11743/ogg20050207
    摘要 ( 911 )   PDF (9104KB) ( 53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烃源岩加水热压模拟实验和自然演化剖面实测都表明,海相不同类型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热演化可分为3段:未成熟-低成熟阶段(R0小于0.8%)随成熟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及生烃潜量变化不明显;在成熟阶段中晚期(R0为0.8%~1.3%)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随成熟度增加逐渐降低,其根本原因是油气不断大量生成和排出;在高成熟-过成熟阶段随成熟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变化又不明显。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到高成熟阶段,有机质丰度明显降低,需要进行原始有机碳含量的恢复。经不同类型源岩对比,恢复系数与生排烃潜力、干酪根类型、成熟度和有机质含量等因素有关,而与岩性关系不大。

    横贯黄海的中朝造山带与北、南黄海成盆成烃关系
    蔡乾忠
    2005, 26(2):  185-192,196.  doi:10.11743/ogg20050208
    摘要 ( 877 )   PDF (11449KB) ( 5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大陆边缘和西太平洋洋壳之间的黄海海域,属于过渡型地壳结构。由于受周边大地构造制约,北黄海盆地的基底属于华北地块,而南黄海盆地则属于下扬子地块,地壳结构极为复杂。由郯庐断裂平移走滑活动、苏北板块沿断裂向北的巨大推覆作用,以及鲁苏超高压变质带的切入等迹象,结合地层古生物及岩石测年为220~230Ma,表明三叠纪早期,华北地块与下扬子地块发生碰撞,形成横贯于黄海中部的中朝造山带。该带由苏胶造山带-千里岩隆起带-临津江造山带组成,西宽东窄形似楔状,整体呈北东东向。中侏罗世以后,由于造山带的再度隆起导致两侧的北、南黄海产生裂陷,而开始沉积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北黄海盆地蕴藏着两套含油气系统,其中,以深湖或半深湖相沉积的上侏罗统是盆地内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砂岩和砂质砾岩为良好储层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已得到606井等产油井的证实;以第三系沼泽相煤系为烃源层,第三系硅质碎屑岩为储层的含油气系统,应重视天然气的勘探。南黄海盆地进一步划分为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区及南部坳陷。南、北部坳陷的烃源岩主要为下第三系阜宁组及戴南组,其次,泰州组上段和浦口组为可能的烃源岩。中部隆起由于长期处于隆升状态,缺失中生代和早第三纪沉积,中部隆起应加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有望在深部发现志留-泥盆系高产天然气藏。

    更新勘探观念,开拓深层油气新领域
    张之一
    2005, 26(2):  193-196.  doi:10.11743/ogg20050209
    摘要 ( 700 )   PDF (4725KB) ( 8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油岩(烃源岩)是一个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概念。这个概念长期以来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已故的乌克兰科学院院士波尔菲利也夫提出了油气深部起源的理论,即石油的形成与上地幔的活动有关,于第三纪末由上地幔沿大断裂带进行垂直运移并在基底及沉积盖层的孔隙-裂隙岩石储集层中聚集而形成油气田。美国在墨西哥湾盆地的超深钻探证实于6885m的深度仍有油藏存在。有理由认为在盆地基底以下纵深部位的结晶岩、变质岩中,如有破碎带、裂隙带存在,这将是深部油气贮存的地方。因此,发展深部钻探将会开拓油气藏的新领域。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背景及演化
    郑求根, 周祖翼, 蔡立国, 陆永德, 曹清古
    2005, 26(2):  197-201.  doi:10.11743/ogg20050210
    摘要 ( 825 )   PDF (5806KB) ( 9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东海中生界的分布和闽浙东部岩浆构造事件来看,侏罗纪—早白垩世库拉-太平洋板块已对中国大陆有较强的俯冲作用,东海及其以南地区应为弧前盆地性质。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火山岛弧向东移动,东海陆架盆地变为弧后盆地。古新世的断陷中心在东海陆架盆地西部的长江凹陷、瓯江凹陷。始新世时,断陷中心向东迁移,以陆架盆地东部的西湖凹陷为主。到了渐新世,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以及菲律宾海板块的作用,东海陆架盆地发生坳陷,坳陷中心以东部为主。中新世晚期,冲绳海槽和疏球岛弧形成。晚中新世(约6Ma),吕宋岛弧在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发生碰撞,台湾岛上升露出水面,形成了台西盆地现今的面貌。

    塔中与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形成条件的差异
    闫相宾, 李铁军, 张涛, 李国蓉, 金晓辉, 马晓娟
    2005, 26(2):  202-207.  doi:10.11743/ogg20050211
    摘要 ( 703 )   PDF (8076KB) ( 48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比研究表明,塔中、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存在显著差异,塔中奥陶系白云岩储层以小型岩溶孔洞为特征,而灰岩储层以发育局限的岩溶洞穴型储层为特征;塔河地区岩溶洞穴型储层以大面积、多层系、叠置连片的分布为特征。造成塔中、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构造演化、古地理岩相和可溶岩岩石类型之间的差异。加里东中期塔中地区冲断褶皱强烈发育,可溶的白云岩或灰岩地层呈窄条带状分散出露,岩溶斜坡发育局限;塔河地区构造活动微弱。海西早期塔河地区整体抬升幅度大,地层强烈剥蚀夷平,可溶的灰岩地层大面积平缓出露,岩溶斜坡发育,大气水沿先前的裂隙系统流动并呈管状流溶蚀改造裂隙,形成大型洞穴系统,多套洞穴储层大面积多层系叠置连片分布;塔中地区构造活动却相对平缓。因此,塔中地区以加里东期岩溶为主,塔河地区以海西期岩溶为主。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成藏年代学特征
    杨克明, 叶军, 吕正祥
    2005, 26(2):  208-213.  doi:10.11743/ogg20050212
    摘要 ( 768 )   PDF (6509KB) ( 5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可划分为两套生储盖组合:下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三叠世中晚期;上部组合的生排烃高峰期为晚侏罗世。导致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的原因:一是机械压实;二是自生矿物充填。须家河组储层致密化时期为中侏罗世上沙溪庙期末至晚白垩世。流体包裹体指示须家河组二段气藏的主要充注时期为须家河期须四时末至中侏罗世末。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在川西坳陷形成了多期次的圈闭,以燕山期形成的大型古隆起与油气运聚匹配最好。综合源岩生排烃期、储层致密化期、流体充注储层时期、圈闭形成期,可以确定川西坳陷上三叠统的主要成藏期为印支中晚期—燕山中晚期。

    川西坳陷的复合构造与油气关系
    邓康龄, 余福林
    2005, 26(2):  214-219.  doi:10.11743/ogg20050213
    摘要 ( 878 )   PDF (7020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受多期构造事件影响,较普遍地存在同轴叠加型、横跨型和斜接型等复合构造。这些复合构造形成时间早,有利于天然气在须家河组砂岩致密化之前适时运移、聚集成藏。构造的复合有利于形成破裂构造。这些破裂构造一是改善了储层的渗流条件,提高了气井产能;二是沟通了深层源岩与浅层储层,形成远源型气藏。川西坳陷大断裂是在多期次构造事件中复合形成的,造成了气藏的破坏。在远离大断裂面的区域,因储层非均质性,有可能残存有中、小型气藏。

    长石砂岩次生溶孔的形成机理
    李汶国, 张晓鹏, 钟玉梅
    2005, 26(2):  220-223,229.  doi:10.11743/ogg20050214
    摘要 ( 937 )   PDF (5565KB) ( 1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酸性水介质条件下,长石类矿物都能发生程度不同的溶蚀反应并形成次生孔隙。根据原始矿物和次生矿物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定量计算次生孔隙度。钾长石被溶蚀时形成的次生孔隙度最高,达11.91%,钙长石形成的次生孔隙度最低,为0.72%,钠长石和中长石形成的次生孔隙度介于两者之间。长石溶蚀过程中所需的CO2,一部分来自大气降水或水与大气接触过程中所溶解的空气中的CO2,另一部分则来源于有机质在生烃过程中的分解产物。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与古构造关系
    曹烈, 安凤山, 王信
    2005, 26(2):  224-229.  doi:10.11743/ogg20050215
    摘要 ( 800 )   PDF (6481KB) ( 7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超深、超压、超致密、超晚期构造"的地质条件,通过中坝、合兴场及平落坝3个已知气藏的生烃史、孔隙演化史、构造演化史等方面的系统分析,从勘探成功与失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了古构造在气藏成藏过程中的奠基作用。燕山期古隆起带决定了气藏的展布;早期成藏具有普遍性;古构造-成岩圈闭是区内重要的含油气圈闭类型。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经历了早期常规圈闭、中期冻结、晚期改造等多个演化阶段。马井-德阳地区存在燕山期隆起,且具有相似的演化过程,应是一个前景良好的区带。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特点与成藏机理探讨
    马新华
    2005, 26(2):  230-236.  doi:10.11743/ogg20050216
    摘要 ( 764 )   PDF (8196KB) ( 57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区盒8、山2两大成藏组合具备深盆气的形成条件及特征,其储层具有致密化程度高、含气范围内零星产水、气藏压力分割性强等特点,主要归因于陆相沉积层序和气藏的后期改造。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表明,砂岩体走向上区域连通,在成藏环境下可以发生气驱水的运聚过程。以早白垩世末为界可划分出形成发育期和深盆气改造期两个阶段。在成藏过程中气藏压力经历了由超压到负压的演变过程。引起不同地区压力降低的主控因素是不同的:苏里格庙地区主要由储层溶孔体积增大引起,温度降低也有一定影响;而东部榆林、神木-米脂地区,主要由后期抬升温度降低引起。在综合分析成藏特征和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覆叠置式源顶改造型深盆气"成藏模式。

    周口白垩系砂泥岩的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学意义
    高长林, 黄泽光, 张玉箴
    2005, 26(2):  237-241.  doi:10.11743/ogg20050217
    摘要 ( 853 )   PDF (5177KB) ( 8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垩纪周口盆地的盆地原型应是山前凹陷盆地。钻井岩石中白垩系砂泥岩的石英、长石和岩屑含量的Q-F-L图解投点主要位于前陆盆地区;白垩系砂页岩的主要化合物数据主要投点于活动大陆边缘区;稀土总量和轻/重稀土含量之比变化不大,与俄罗斯地台砂岩、粉砂岩具相似的特征。因此,周口盆地白垩系沉积物的物源来自秦岭-大别造山带,且来自物源区的成岩物质已经过充分的混合。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浅层三维地震勘探
    邱荣华, 孙耀华, 张永华, 田小敏, 朱景修
    2005, 26(2):  242-245,262.  doi:10.11743/ogg20050218
    摘要 ( 814 )   PDF (5492KB) ( 6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泌阳凹陷新庄地区油层埋藏浅、厚度大、富集程度高,油藏类型以断鼻断块油藏为主。针对新庄地区油层埋深浅、断块复杂的特点,采用了保护好浅层反射信息的三维地震勘探方法。采集上运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技术而确定了小偏移距、小面元的束状观测系统;处理上注重速度分析和叠前偏移处理;解释上综合应用人机联作系统的多种功能识别断层、落实断块。解释成果用于部署探井,发现了一批含油圈闭,收到明显的效果。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
    马丽娟, 郑和荣, 解习农
    2005, 26(2):  246-251.  doi:10.11743/ogg20050219
    摘要 ( 781 )   PDF (7078KB) ( 44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的形成是在区域和局部构造应力场的控制下,由陈南断裂的伸展断弯褶皱和盐-泥塑性层拱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盐-泥层分布、断层活动时的沉积特征、盆地区域构造应力场等因素的差异作用,中央隆起带构造的发育程度及组合特征在空间上有较显著的差异,可划分为辛镇、东营及梁家楼-现河庄3个构造带。中央隆起带上,油气分布与断裂活动关系密切:①断层活动强度由弱变强,油气主要分布于浅层,形成次生油藏;②断层的活动强度由强变弱,油气主要分布于下部,多为原生油藏;③断层的活动强度由弱变强又变弱,油气在上下层位均有分布,形成具多套含油层系、多油藏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南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
    黄泽光, 高长林, 吉让寿
    2005, 26(2):  252-256.  doi:10.11743/ogg20050220
    摘要 ( 845 )   PDF (5114KB) ( 8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别造山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为高含钾的碱性岩,对应的构造环境不是消减带,但与板块消减有关;郯庐断裂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右行平移活动,活动性质为张扭性。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由于所处具体构造位置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以平舆-蚌埠隆起为界,南部坐落在大别造山带逆冲前缘地带,如合肥-信阳盆地,为具挤压造山形成的前陆盆地原型、张扭性形成的走滑盆地原型、拉张反倾正断和平移-断陷盆地原型组成的三重叠合盆地。北部坐落在相对稳定陆块之上,对应形成挤压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盆地原型、走滑盆地原型、弱挤压形成的坳陷盆地-张扭盆地-断陷盆地原型、整体沉降形成的坳陷盆地原型组成的多重叠合盆地。

    白音查干凹陷变换构造与油气关系
    库国正, 张放东, 邓已寻, 李西爱, 王婧韫, 柳金钟
    2005, 26(2):  257-262.  doi:10.11743/ogg20050221
    摘要 ( 756 )   PDF (6762KB) ( 5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白音查干凹陷在发育演化过程中,由于基底的升降、断裂活动的不均衡性,导致伸展变形构造的不同部位形成多种类型的变换构造调节体系。白音查干凹陷毛呼凸起就是一个大的变换构造带,由两个同向型斜向调节带和一个平行走向型调节带组成。西部洼陷的构造调节带主要有反向型背斜调节带、同向型横向调节带、同向型斜向调节带和平行走向调节带4种类型。勘探实践证明,西部洼陷南部的锡林好来、达尔其南、达尔其东和翁特等构造调节带及附近地区,构造、岩性和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发育,又长期处于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