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9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8-24
    油气成藏与评价
    中国西部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何治亮, 高山林
    2008, 29(4):  419-427.  doi:10.11743/ogg20080401
    摘要 ( 742 )   PDF (8919KB) ( 4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西部地区的燕山中期构造运动是一次重塑西部构造格局的构造运动。侏罗纪末期,隶属新特提斯洋的雅鲁藏布江大洋岩石圈向北俯冲,班公湖-怒江洋发生闭合,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碰撞拼合,北部的鄂霍茨克海此时也发生了闭合。区域性的远程构造挤压作用使中国西部古老缝合线及大型古老断裂复活,造山带快速隆升。在西部各盆地内则表现为部位各异、程度不同的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在盆地的边缘以及断裂发育部位形成新的构造,同时进一步改造已有的各类构造样式。从白垩纪(各地区时间稍有差异)开始,西部的盆一山格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燕山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藏形成、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下伏多套源岩的成熟具有双重作用,在山前坳陷相对连续、快速的沉降区会加速成熟,而在多期隆升和低速沉降地区会延缓成熟,为喜马拉雅期油气藏的高效率形成提供了保障;其次,变形、隆升、风化、剥蚀及淋滤作用对不整合之下的多套储层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不整合之上的白垩系下部沉积了分布广泛的优质砂砾岩储层;第三,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岩性、地层不整合等多类型圈闭,加之古隆起和断裂带的背景,为多类型、多层系油气藏形成与富集奠定了基础。

    松辽盆地深层断陷发育特征与油气富集
    陈波, 黄发木, 夏永涛, 罗明霞, 刘计勇
    2008, 29(4):  428-432.  doi:10.11743/ogg20080402
    摘要 ( 854 )   PDF (4952KB) ( 5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松辽盆地断陷层系由70多个彼此分割、规模大小不一的断陷组成,不同的断陷发育程度与油气富集程度差异很大。通过对断陷特征及伴生火山岩的研究,发现由于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以不同方向、不同速度向东北亚板块的俯冲作用,松辽盆地断陷在发育阶段受不同区域构造作用的影响,造成了不同断陷发育时期和发育规模。晚侏罗世东北亚板块受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松辽盆地区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形成类似"三联点"的断陷分布特征。由于受构造应力传递的滞后效益的影响,在三联点附近的断陷发育早、伸展作用强、断陷规模大、断陷沉积厚,而远离三联点的断陷发育特征则相反。在早白垩世,控制断陷发育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拉张作用转变为张扭作用,且作用范围仅限于东部断陷区和古中央隆起带两侧断陷,这一区域的断陷持续的裂陷,而其他区域断陷则停止发育,从而进一步扩大不同断陷发育的不均衡性。持续发育型断陷规模大、断陷层厚、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油气富集程度高,勘探潜力大;晚期发育型断陷次之,早期发育型断陷因断陷规模小、断陷层厚度薄,勘探潜力极小。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富林洼陷成藏条件
    乐大发, 侯帅军
    2008, 29(4):  433-436,443.  doi:10.11743/ogg20080403
    摘要 ( 872 )   PDF (4900KB) ( 55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富林洼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对富林洼陷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和对比,研究油气运移成藏规律。表明,富林洼陷原油既有来自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的成熟油,又有分别来自富林洼陷中次洼和东次洼自身的中熟油和低熟油,主要以富林洼陷中次洼中熟油为主。油气运移的条件和油气运移的特征决定了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富林洼陷及其周边地区不整合面、断层以及各层系储集砂体的空间配置构成复杂的立体网络通道,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控制了油气分布。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输导特征及油气分布
    邱旭明
    2008, 29(4):  437-443,436.  doi:10.11743/ogg20080404
    摘要 ( 987 )   PDF (7640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高邮凹陷3套烃源岩的分布和与围岩接触关系的分析,认为直接与烃源岩接触的戴一段下部砂岩、阜一段上部砂岩和泰一段上部砂岩为主要的砂岩输导层。凹陷内复杂的断裂体系与砂岩输导层构成了立体输导网络,在立体输导网络中可以区分多种不同的输导方式。这些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凹陷内油气的分布特点。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带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尹伟, 郑和荣, 徐士林, 马丽娟, 贾庆素, 伍新和
    2008, 29(4):  444-452.  doi:10.11743/ogg20080405
    摘要 ( 758 )   PDF (8061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车-莫古隆起的形成、演化控制了中央坳陷带中生界油气的成藏与演化。中、晚侏罗世,油气较大规模充注,形成了早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侏罗纪末期地层抬升剥蚀,部分油藏遭受破坏;早白垩世末——古近纪,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了中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是中央坳陷带侏罗系和白垩系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纪以来,"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最终破坏,中央坳陷带现今油气分布面貌最终形成。总体而言,早期(中侏罗世晚期——古近纪)隆起背景控制中央坳陷带中生界的油气富集,晚期(新近纪以来)构造调整决定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车-莫古隆起及两翼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其南翼的中、上侏罗统剥蚀区,保存条件好,受后期构造运动影响小,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准噶尔盆地中国石化探区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宋传春, 彭勇民, 乔玉雷, 石好果, 王树华, 庄文山
    2008, 29(4):  453-459.  doi:10.11743/ogg20080406
    摘要 ( 920 )   PDF (5604KB) ( 5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面积大,而中石化探区工区小,且埋藏深、区块散,勘探难度较大。油气勘探表明,准噶尔盆地中石化探区目前发现的主要油层与中石油新疆局邻近油田的主要油层不好对比,发现的油层多不是当初设计的主要目的层,总体上所发现的主力油层都偏上。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可能存在4横4竖8条油气富集带,不同富集带的特征不同,其分布与深大断裂的发育方向与圈闭位置有关;其富集程度与主要油源区的位置及烃源岩的层位有关,尤其是不整合面与油源断裂的联合输导与油气富集关系更为密切。根据石油地质特征、成藏条件、主要油藏类型分析,中石化探区勘探重点近期应以西缘区块的地层岩性油气藏为主,次为准中区块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北缘及青格里底山区块的地层-构造油气藏是今后应长期关注的勘探方向。

    成岩演化作用对油气运移方式的影响————以松辽盆地西部齐家-古龙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蔡利学, 金晓辉, 肖文玲
    2008, 29(4):  460-465.  doi:10.11743/ogg20080407
    摘要 ( 1102 )   PDF (5678KB) ( 53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测试资料的分析,总结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岩石矿物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其演化过程,并研究了成岩演化与砂岩输导层物性和含油气性的关系。综合研究认为,扶杨油层埋藏深,成岩作用强,成岩演化控制着砂岩输导层的物性和含油气性,并直接影响了油气运移方式。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及形成机制
    侯艳平, 任建业, 任延广, 庄新国, 王雅峰
    2008, 29(4):  466-470.  doi:10.11743/ogg20080408
    摘要 ( 822 )   PDF (5177KB) ( 5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地震、测井、岩心及古生物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姚家组一段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详细研究解剖。将姚一段地层分为3个四级层序,这3个四级层序呈退积式发育,底部与青山口组呈大型不整合接触,由此表明在姚一段沉积初期松辽盆地曾经经历了短暂的抬升作用,而后盆地又开始沉降、重新接受沉积,并且湖盆范围逐渐扩大。姚家组一段形成于87~88Ma,这一时期太平洋板块发生了一系列重组事件。通过对姚一段层序地层格架内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分析,认为姚一段沉积时期,盆地已经开始了挤压作用。姚一段层序地层格架的形成是对这一板块重组事件的响应。

    吐鲁番坳陷侏罗系地下水动力与油气成藏
    楼章华, 金爱民, 李华明, 张慧婷
    2008, 29(4):  471-478,501.  doi:10.11743/ogg20080409
    摘要 ( 783 )   PDF (9253KB) ( 54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演化和地下水成因控制了地下水化学场的分布规律,盆地边缘大气水下渗淡化,凹陷中心泥岩压实排水淡化,越流泄水区浓缩。在离心流和向心流的流动过程中,地下水浓缩、盐化,在越流泄水区形成矿化度的相对高值区。泥岩压实离心流是沉积盆地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在地下水的越流泄水过程中有利于大量的油气聚集;在泥岩压实离心流过程中,由于岩性、地层、断层等圈闭也使得部分油气在运移过程中聚集;在向心流的推进过程中,先前聚集的油气可能部分被破坏,另外也可能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水动力圈闭。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中生界地下水动力系统
    王晓梅, 王震亮
    2008, 29(4):  479-484,501.  doi:10.11743/ogg20080410
    摘要 ( 1262 )   PDF (6411KB) ( 5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地下水是油气运移的载体,地下水赋存状态必将影响盆地中油气的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正确划分地下水动力系统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三叠统延长组至白垩系的现今地下水压力场、化学场和同位素特征,尝试性地划分出3种不同性质的地下水动力系统:浅部相对开启带、中部过渡带和深部相对封闭带。深部相对封闭带对油气藏的保存条件最为有利,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区域。

    利比亚锡尔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有利区带预测
    田纳新, 陈文学, 霍红, 田建波, 吴洁
    2008, 29(4):  485-490.  doi:10.11743/ogg20080411
    摘要 ( 1118 )   PDF (5032KB) ( 81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锡尔特盆地是利比亚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属北非克拉通内裂谷盆地。盆地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坳陷、早白垩世——晚始新世裂谷和渐新世以后的坳陷阶段。发育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3套主要的烃源岩,其中上白垩统锡尔特页岩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储集层分布于基底至古近系渐新统的各个层段,前白垩系储层以碎屑岩为主,上白垩统及其上储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盖层主要为上白垩统和古近系下始新统页岩、泥灰岩和蒸发岩。受北西-南东向正断层控制,形成了一系列与断层走向一致的地垒和地堑,对应于3个大致平行的地垒隆起,可划分出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油气聚集带,纵向上可以划分出前地堑和地堑充填阶段两大套含油层系。综合评价认为,盆地具备3类油气勘探的有利区:Ⅰ类区位于地垒带,Ⅱ类区位于地堑带,Ⅲ类区位于盆地北部海域。

    流体包裹体及热演化史
    含油气盆地中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刘德汉, 肖贤明, 田辉, 卢家烂, 闵育顺
    2008, 29(4):  491-501,478,484.  doi:10.11743/ogg20080412
    摘要 ( 1019 )   PDF (10739KB) ( 361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光和荧光性特征,首先将包裹体划分为烃包裹体、含烃包裹体和无荧光的盐水包裹体与非烃包裹体3大类。其次,再根据包裹体的组成和相态特征,将烃包裹体划分为以下9类:液态烃-气液烃包裹体、气态烃包裹体、含沥青包裹体、含烃盐水包裹体、含烃气体包裹体、液相盐水包裹体、两相盐水包裹体、非烃气体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盐水包裹体。液态烃-气液烃包裹体类进一步划分为以下4个亚类:重质油包裹体、中质油包裹体、轻质油包裹体和凝析油包裹体。论文还重点探讨了烃包裹体在烃源岩、储集岩和输导岩中的分布规律及各类流体包裹体在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演化中的地质应用。

    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在油气成藏期次研究中的应用
    任战利, 刘丽, 崔军平, 肖晖, 高胜利
    2008, 29(4):  502-506.  doi:10.11743/ogg20080413
    摘要 ( 950 )   PDF (5399KB) ( 4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盆地构造热演化史控制着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与成藏。我国沉积盆地多为叠合盆地,热历史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热动力学背景、不同构造热演化历史类型的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生油门限深度、油气主生烃期、成藏期次及历史明显不同。盆地多期成藏是我国叠合盆地的一大特点,油气成藏的多期次性受控于烃源岩的多期次生烃,最终受控于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热演化史。现今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方法很多,但不同方法原理不同,各有优点和局限性,构造热演化史的详细刻画是解决不同油气成藏研究方法存在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惠民凹陷南斜坡油气充注史
    刘超英, 闫相宾, 徐旭辉, 周庆凡, 秦伟军
    2008, 29(4):  507-510,542.  doi:10.11743/ogg20080414
    摘要 ( 806 )   PDF (4683KB) ( 70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包裹体均一温度法及色谱-质谱分析法对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南斜坡油气充注史进行研究,表明充注史差异是造成该区油气富集程度不同的原因之一。分析发现钱官屯地区油气为明化镇中期充注,而曲堤油田曲10井上下储层的油气包裹体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包裹体成分存在差异,是两期充注的结果造成,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包裹体测试方法的适用条件。

    三维荧光分析技术在东濮凹陷西斜坡油源分析中的应用
    邹伟
    2008, 29(4):  511-516.  doi:10.11743/ogg20080415
    摘要 ( 773 )   PDF (5865KB) ( 59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三维荧光分析方法,结合芳烃馏分分析结果,对胡庆油田油藏中原油、油砂和烃源岩展开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藏中原油和油砂的三维荧光光谱具有5种类型,烃源岩存在3种类型光谱特征,所有油藏的主波长低于 Type C类烃源岩,而高于 Type A 和 Type B 类烃源岩。因此确定,广泛分布于胡庆油田二台阶不同断块带的原油是早期成烃旋回期间低成熟、成熟原油混合的结果。

    油气运聚理论与技术
    油气耗散————油气地质研究和资源评价的弱点和难点
    刘池洋, 马艳萍, 吴柏林, 刘超
    2008, 29(4):  517-526.  doi:10.11743/ogg20080416
    摘要 ( 745 )   PDF (10382KB) ( 61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油气生成后运移的结果有3种:1)聚集成藏;2)散于岩层和流体中;3)与途经的流体-围岩相互作用所耗损或暴露地表而散失,后者称之为"耗散"。在油气运移过程中,耗散部分最为活跃,与聚集成藏的油气联系最为密切;为油气地质研究、勘探部署和资源评价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内容。根据油气耗散前、后数量和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将油气耗散划分为数量减少、相态转变、成份改变和性质转化4种类型,分别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油气耗散的环境、条件和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中性质转化类通常发生在埋藏不很深的表浅层或地表,油气与围岩、流体或大气等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还原蚀变等后生产物及矿产,一般已不具烃类的表观特征。但其油气耗散量通常十分巨大,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将这类一般不具烃类特征的产物与直接显示油气耗散的结果(如油气苗、沥青、稠油等)相结合,对其追根溯源,可能为探讨和解决油气耗散及其规模这一国际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示踪、发现和预测相关矿床的有效线索和重要标志。本文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与上古生界天然气耗散有关的各种后生产物的类型、基本特征、地球化学性质、形成环境和分布特点等。

    油气二次运移数值模拟分析
    周波, 金之钧, 王毅
    2008, 29(4):  527-532.  doi:10.11743/ogg20080417
    摘要 ( 724 )   PDF (5761KB) ( 5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分析物理实验和数学模拟认为,油气运移的模式是多样化的。实际地质条件的油气运移模式有3种:稳定式、指进式和优势式。不同运移模式的运移规律并不相同,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油气运移数值模拟方法来描述所有的油气运移模式是不科学的。不同的运移模式对应着不同的数值模拟方法,其中逾渗方法适用于描述指进式运移和优势式运移过程,达西渗流方程适用于描述稳定式运移模式。流体势的方法同时可以用于分析3种模式下的运移,但其模拟结果只是一种定性结果。此外,数学模拟必须以详实的地质资料为基础,结合油气显示和地化资料,综合分析油气运移过程,才能确定真正的油气运移过程。

    石油二次运移不同模式条件下含油饱和度测量
    侯平, 罗晓容, 樊长江, 周波
    2008, 29(4):  533-536.  doi:10.11743/ogg20080418
    摘要 ( 1180 )   PDF (3359KB) ( 5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石油二次运移具有活塞式、指进式、优势式3种不同模式。利用湿填模型,在仅有浮力作为运移动力、以泵压和浮力综合作用作为运移动力的实验条件下,用不同粒度、不同充填介质填装的玻璃管模型系统,观测在3种运移模式条件下路径含油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残余油在通道中所占比例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路径含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量占通道的比例因运移模式不同而明显不同,残余油饱和度则基本不受运移模式的影响。

    准噶尔盆地车2井区储层建模
    刘景亮
    2008, 29(4):  537-542,510.  doi:10.11743/ogg20080419
    摘要 ( 1228 )   PDF (6401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准噶尔盆地车2井区齐古组主要为辫状河流相沉积,对该储层建立沉积岩性、岩相或储层结构模型,根据不同沉积相的储层参数定量分布规律,分相进行井间插值或随机模拟,提高了储层描述的水平和速度,准确地反映出油藏的构造、沉积、物性与含油性等方面特征,为该地区以后的数值模拟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