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8年 第2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8-10-24
    海相石油地质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与实践
    牟书令
    2008, 29(5):  543-547.  doi:10.11743/ogg20080501
    摘要 ( 852 )   PDF (5812KB) ( 8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塔河油田、普光气田的勘探开发为标志,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实践表明中国海相油气领域是一个充满前景,值得探索的领域。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没有适用的勘探理论与现成的工程技术,勘探难度大,风险高,给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管理带来了难题。在总结前段探索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形成了集理论创新、技术攻关、优势团队组合于一体的集成管理理念。在理论上,海相油气理论与陆相油气理论有很大区别,中国海相油气理论与国外海相油气理论也有很大不同;在工程技术上,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变化大,地下构造受多期变形叠加而复杂多变,目的层埋藏深,给油气勘探带来了难题。因此在海相油气勘探实践中,既要大胆探索理论又要探索技术,但要注意普遍技术与特殊技术的问题,要重视基础研究;也要注重基础应用,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要做到生产与科研相结合、地质与工程相结合、理论与技术相结合、攻关与管理相结合。有必要对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理论技术和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进一步推动海相油气科技进步、加快海相油气勘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普光气田台地建造过程及其礁滩储层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
    马永生, 储昭宏
    2008, 29(5):  548-556.  doi:10.11743/ogg20080502
    摘要 ( 888 )   PDF (8743KB) ( 5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普光气田及近年来川东北地区一系列重大发现,实现了按海相深层构造-岩性复合气藏和岩性气藏勘探思路寻找大型礁滩气藏的目标。应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普光气田上二叠统长兴组至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典型的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建造过程及巨厚礁滩和鲕滩复合体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发现:普光气田长兴期台缘礁及开阔台地生屑滩和飞一、飞二段台缘和开阔台地鲕滩的垂向加积过程构筑了四川盆地和国内厚度最大的镶边型碳酸盐岩台地。普光气田长兴礁起源于二级层序海泛期的陆棚环境,它建造成台地镶边,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丘状空白反射;普光气田飞仙关组台缘及台内鲕滩形成于二级层序高位期早期,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丘状杂乱-不连续强反射。长兴礁及礁后沉积为后继飞仙关组鲕滩的形成提供了浅水高能背景。从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角度,普光气田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由5个三级层序组成,而每个三级层序又由2~3个四级层序组成。碳酸盐岩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的结合揭示了普光碳酸盐台地的演化过程。随着探井的钻探,碳酸盐岩高精度层序地层序揭示出普光气田礁、滩白云岩储层对称的高频旋回特征。在每一旋回内,孔隙度随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的减小、白云石晶体的变粗而增大。普光气田台地建造过程及高频层序内储层孔隙度分布特征,不仅为拓展今后礁滩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对后继气藏开发具指导意义,是实现碳酸盐岩气藏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重要研究内容。

    中国海相层系油气基本特点与潜力
    蔡立国, 金之钧, 陈孔全, 李铁军
    2008, 29(5):  557-564,573.  doi:10.11743/ogg20080503
    摘要 ( 910 )   PDF (8179KB) ( 6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境内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大陆边缘沉积、地台盖层大多已褶皱成山,因而海相叠合残留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就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的一大特色。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最佳的源岩、储层、盖层发育条件,同世界主要油气富集带的其他盆地一样,具有良好的早期资源物质基础与成藏条件。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形成时间早、地层时代老,勘探目的层埋藏深,尤其是经过多期的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油气成藏规律复杂,造就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的特殊性。近期勘探成果表明,中国海相层系具备发育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基础,在适宜的条件下仍可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集。构造差异性演化使海相盆地含油气性及油气产出规模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四川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海相以气为主,塔里木盆地油气兼有。主要大中型油气田的勘探主要应聚焦在海相层系发育的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及周缘、鄂尔多斯盆地。

    塔里木盆地塔河大型油田地质特征及勘探思路回顾
    翟晓先, 云露
    2008, 29(5):  565-573.  doi:10.11743/ogg20080504
    摘要 ( 957 )   PDF (9284KB) ( 52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南部,是以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油藏为主的油田,是我国第一个古生界海相大油田,储量规模超过十亿吨。笔者从其构造演化与沉积特征、油气藏特征与成藏模式等方面总结了所取得的成果与认识。实践表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碳酸盐岩海相油气地质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是塔河油田发现和不断向外围、深部拓展的理论基础;成熟、配套、有效的勘探技术方法是实现重大发现的手段。

    中国前中生代海相储层发育的构造-沉积条件
    郑和荣, 胡宗全, 周小进, 张海清, 由伟丰, 杨帆
    2008, 29(5):  574-581.  doi:10.11743/ogg20080505
    摘要 ( 808 )   PDF (7233KB) ( 5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造、沉积两大要素共同控制着海相储层的形成与分布。震旦纪—早古生代早期(Z—O2),中国主要板块处于洋盆扩张、陆块离散的构造-沉积阶段,围绕华北、扬子、塔里木等主要陆块长期发育稳定台地-被动大陆边缘斜坡沉积体系。此期台地相碳酸盐岩异常发育,主要的岩性有灰岩、颗粒灰岩和白云岩,其中位于高位期的奥陶系是我国海相油气发现的重要层位之一。早古生代晚期(O3—S),为洋盆俯冲消减、古中国陆汇聚形成阶段。伴随着海水退却,各主要陆块核部隆升为隆起剥蚀区,围绕其周边发育海相碎屑岩储层,如塔里木北部和鄂西渝东的志留系。加里东期岩溶作用对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早期成岩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D—T),此期北方以汇聚作用为主,主要发育碎屑岩储层沉积,如华北和准噶尔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塔里木的泥盆系等,同时海西期是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主要岩溶期;南方以离散作用为主,华南台地裂解成"盆包台"格局,台地边缘发育礁滩相储层。在长期、多期次的构造作用下,在原生孔隙丧失的同时,古岩溶、热液溶蚀、白云化和裂缝的复合作用使海相储层经历建设性改造,从而形成优质储层。

    中国南方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的主变形期
    王清晨, 林伟
    2008, 29(5):  582-588,622.  doi:10.11743/ogg20080506
    摘要 ( 906 )   PDF (7632KB) ( 4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育了多套烃源岩,它们在沉积之后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在野外观测和地震剖面解释的基础上,对中国南方海相烃源岩的变形序列进行了剖析,甄别出4个变形期,分别为早古生代晚期(421~441 Ma)、晚三叠世(215~23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早白垩世—第三纪,并指出中生代中晚期为主变形期,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叠加构造。

    中、上扬子区志留系油气成藏特点与勘探前景
    肖开华, 李双建, 汪新伟, 张荣强, 龙胜祥
    2008, 29(5):  589-596.  doi:10.11743/ogg20080507
    摘要 ( 1164 )   PDF (8264KB) ( 4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上扬子区上奥陶统—志留系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底部,以好烃源岩-最好烃源岩为主。志留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类储集岩均以低孔低渗-特低孔低渗为特征,碎屑岩是主要储集岩类。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优势盖层发育层位,是一套良好的区域性盖层,现今总体上处于中成岩 B 期—晚成岩期,虽演化程度高,但仍具有良好的封盖能力。上扬子川东地区大规模生烃期较早,大部分志留系烃源岩在中侏罗世就达到了生油高峰;中扬子区大部分志留系烃源岩达到生油高峰期较晚,为晚三叠世。古构造控制着志留系油气的运移方向和聚集部位,川东南—鄂西渝东区为志留系天然气勘探最有利区,江汉平原南部冲断褶皱区为有利区。

    扬子板块中、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
    丁道桂, 潘文蕾, 彭金宁, 陆永德
    2008, 29(5):  597-606.  doi:10.11743/ogg20080508
    摘要 ( 1461 )   PDF (10477KB) ( 46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扬子板块内海相中、古生代盆地自中三叠世末以来,经历了3期不同性质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首先是在中三叠世末—早、中侏罗世的印支运动期,江南-雪峰基底拆离体由南东向北西方向(同时派生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方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缘弹性松弛的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使得海相中、古生代盆地发生了第Ⅰ期的由强及弱递进衰减的逆冲-褶皱变形。继而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期,叠加了第Ⅱ期以郯庐断裂带为代表的 NNE 向大陆平移走滑构造的简单剪切,以及拉分断陷构造作用的改造变形。之后在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喜马拉雅运动期,下扬子区在由南向北的伸展拆离与多米诺式拉张断陷构造作用下,受到了第Ⅲ期的变形改造。这3期构造变形作用促使了扬子板块海相油气的早期聚集、晚期热演化和再分配。

    海相盆地热史恢复方法体系
    胡圣标, 何丽娟, 朱传庆, 汪集旸
    2008, 29(5):  607-613.  doi:10.11743/ogg20080509
    摘要 ( 906 )   PDF (7495KB) ( 5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多期复杂热史的记录与恢复入手,介绍了常规热史恢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近些年古温标研究和构造-热演化模型方面的进展情况,然后针对海相残留盆地多期复杂热史恢复这一特殊问题,提出了盆地与岩石圈尺度并举、不同封闭温度的多种古温标和盆地模型结合的海相残留盆地热史恢复体系的初步思路以及工作的方法,藉以引起讨论和思考,促进海相盆地热史恢复研究的进展。

    构造-热液白云岩化作用与白云岩储层
    陈代钊
    2008, 29(5):  614-622.  doi:10.11743/ogg20080510
    摘要 ( 1121 )   PDF (8393KB) ( 6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液白云岩储层的岩石特征与密西西比 Pb-Zn 硫化矿床的白云岩容矿层相似,以广泛发育的基质交代型和孔-缝充填的鞍形白云石为标型特征,同时含有少量其他热液矿物如闪锌矿、方铅矿、石英、黄铁矿、重晶石以及萤石等,另外还经常可见被鞍形白云石充填的因剪切应力形成的微裂缝、斑马纹构造和白云岩角砾。由于热液流体对原碳酸盐岩(主要是灰岩)的差异性溶蚀,往往保留了未被充满的孔洞、缝,为油气的充注提供了空间。输导热液流体的断裂系统通常为张性或扭张性断裂系统,白云岩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断裂系统的上盘,并沿着孔渗性相对较好的原岩侧向推进。借助于高分辨率地震属性分析和成像技术,可以对热液白云岩储层进行表征和预测,从而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依据。

    渤海湾盆地潜山多样性及其成藏要素比较分析
    杨明慧
    2008, 29(5):  623-631,638.  doi:10.11743/ogg20080511
    摘要 ( 787 )   PDF (10623KB) ( 5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和油气成藏要素分析,认为渤海湾盆地潜山在岩性、结构和成因等方面具有多样性特征。岩性包括变质岩、沉积岩(碳酸盐岩、碎屑岩)和火山岩;结构可分单一结构和复式结构;而在成因上有逆冲、伸展和走滑作用。变质岩、火山岩潜山主要见于盆地东部的辽河、渤中和济阳坳陷;翘倾断块碳酸盐岩潜山见于冀中坳陷;而碳酸盐岩内幕潜山见于黄骅、济阳坳陷。储集空间是潜山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变质岩、火山岩潜山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碳酸盐岩潜山除裂缝储层外,另一储集空间是溶蚀的孔、洞、缝。其中,变质岩潜山的裂缝发育受岩性、地貌和构造应力影响;碳酸盐岩潜山的孔、洞、缝发育则与岩性、层位等因素有关。

    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油气藏形成条件
    王毅, 陈元壮
    2008, 29(5):  632-638.  doi:10.11743/ogg20080512
    摘要 ( 1086 )   PDF (6491KB) ( 7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地区南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属于低孔、低渗储集岩,局部发育厚层滨岸相、三角洲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以及潮汐水道等优质储集岩,发育多套储盖组合。塔河地区南部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形成的烃族,沿着断裂、裂隙、砂岩和不整合面经过上奥陶统桑塔木组泥岩运移到柯坪塔格组砂岩聚集成藏,柯坪塔格组油气藏以喜马拉雅期成藏为主,发育背斜、地层不整合遮挡、地层超覆、岩性以及构造-岩性复合型等5种油气藏类型,围绕塔河北部高部位志留系剥蚀尖灭线附近是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往南是背斜、地层超覆及岩性、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有利成藏区。志留系砂岩具有深埋藏、大面积、低丰度、薄油气层、断层沟通、叠合连片的油气聚集特点,可能还存在致密砂岩气藏,油气资源潜力可观。

    地球物理勘探
    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在环渤海残留盆地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郝天珧, 吴健生, 徐亚, 王家林, 宋海斌, 黄松, 王真理
    2008, 29(5):  639-647.  doi:10.11743/ogg20080513
    摘要 ( 862 )   PDF (7982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以重、磁数据为主体,以大地电磁测深(MT)和浅部地震等高精度数据为约束,以正、反演技术为途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剥离新生界及深部地质体的影响,圈划出环渤海地区残留盆地的宏观分布,给出残余厚度的分布特征。环渤海地区残留盆地分布总体呈"东西分带"的特征,中生界与上古生界叠合区域为前新生代油气勘探有利区。结合残余厚度与油气条件,进一步圈划出10个前新生代油气资源有利区。

    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油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回顾
    刘洪, 李幼铭
    2008, 29(5):  648-653.  doi:10.11743/ogg20080514
    摘要 ( 868 )   PDF (6035KB) ( 6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过油储地球物理和油气勘探二次创业前后18年的研究,基于保结构方法和拟微分算子技术,提出了算子运算转化为函数化运算、乘法运算转化为代数加法运算的波场有效表示方法,促进了快速有效的地震波场计算和资料处理方法的产出。高精度速度-深度建模、非对称走时时间偏移、叠前谱分解预测多次波、弹性参数反演、反假频重建等方法技术,正在实际资料试验研究中不断完善。

    塔河油田南部缝孔型碳酸盐岩储层叠前地震预测
    管路平
    2008, 29(5):  654-667,675.  doi:10.11743/ogg20080515
    摘要 ( 957 )   PDF (14047KB) ( 40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南部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以裂缝型储层为主,经溶蚀形成缝孔型有效储集体。裂缝的展布受断裂控制,油层厚度小,水体活跃。储层具有大小规模不同、空间分布形态不规则、充填性质各异的缝孔组合特征。针对这类缝孔型储层,提出了叠前地震各向异性分析和叠前弹性参数反演预测方法。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表明,前者能有效预测裂缝发育强度及方位,结合井资料后者能有效预测缝孔带发育级别及含流体指示,两项预测结果与已知的缝洞储层及钻探结果基本吻合。两项叠前地震预测技术均揭示了塔河南部视层状区域呈块体状及条带状展布的几个有利缝孔储集发育带,从而提高了预测小尺度缝孔型碳酸盐岩储层空间展布规律的能力。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碎屑岩储层地震识别及预测
    董宁, 刘振峰, 周小鹰, 王箭波, 刘俊州, 夏红敏, 佘刚
    2008, 29(5):  668-675.  doi:10.11743/ogg20080516
    摘要 ( 812 )   PDF (6508KB) ( 85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已经发现了多个致密-低渗透岩性气田,主要含气层位自下而上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针对岩性圈闭、致密-低渗透碎屑岩储层中存在的难点,在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开展了地震储层综合预测和描述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了岩石物理、属性优化,分频成像、随机模拟反演等技术,形成了以突出低孔、低渗、致密储层为目标的完整的储层预测预测技术系列,有效地提高了预测的精度,为产能建设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复杂地表复杂地下地区地震成像技术研究
    杨勤勇, 方伍宝
    2008, 29(5):  676-682,689.  doi:10.11743/ogg20080517
    摘要 ( 690 )   PDF (7049KB) ( 4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我国南方复杂地表和复杂地下地区的地震勘探难点,开展了偏移成像技术研究。首先对偏移算法进行了论述,推导出叠前时间偏移中的旅行时计算方法和加权因子计算方法,提出了非对称旅行时计算思想,使起伏地表直接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够适应速度的较强横向变化;然后讨论了全速度模型建立技术(浅中深层速度融合技术),给出了起伏地表条件下综合建立速度模型的实现流程;最后给出了起伏地表叠前深度偏移的Fourier有限差分延拓算子,实现了起伏地表的叠前深度偏移。利用合成地震数据和实际数据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地震三维三分量技术在致密砂岩裂缝预测中的应用—以川西新场气田为例
    杨克明, 张虹
    2008, 29(5):  683-689.  doi:10.11743/ogg20080518
    摘要 ( 869 )   PDF (6810KB) ( 6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西坳陷陆相沉积领域深层须家河组气藏具有"四超二复杂",即超深、超致密和低孔渗、超晚期构造、超高压及复杂的气水关系、复杂的储层非均质性的特点,常规地震勘探技术预测和识别如此复杂的储层和裂缝系统面临重大挑战,特别是裂缝预测成为川西须家河组地震勘探面临的最大难题。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在获得能够反映岩石骨架及流体特性的常规 P 波资料的基础上,同时获得了反映骨架和各向异性特性的C波资料,在纵、横波联合区分岩性、流体性质以及利用转换波各向异性和横波分裂预测裂缝方面均比单纯的纵波勘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川西新场气田须家河组气藏,通过转换波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充分利用三维三分量的纵波信息和转换波信息,开展 P 波地震属性裂缝预测、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横波分裂裂缝检测等多方面研究工作。在单纯利用P波地震属性预测大尺度断裂和裂缝发育带的基础上,利用速度方位各向异性和横波分裂预测了小尺度裂缝网络系统,提高了裂缝预测的精度,较好解决了新场气田须家河组超致密储层裂缝预测问题。

    川东北河坝地区储层预测与评价
    刘彬, 付孝悦, 刘国萍, 冯琼, 游瑜春
    2008, 29(5):  690-696,702.  doi:10.11743/ogg20080519
    摘要 ( 797 )   PDF (6564KB) ( 66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河坝地区储层埋藏深、成岩作用强、非均质性严重、含气富集条件复杂等地质特点,对河坝地区进行了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相研究、储层基本特征分析、测井解释、储层预测、储层定量综合评价等研究,建立了河坝地区储层沉积模式,确定了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预测了储层的空间展布、评价出有利储层发育区,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河坝地区储层预测和综合评价方法。

    油藏开发评价
    低渗岩性气藏开发选区评价方法研究
    刘传喜, 姚合法, 严谨
    2008, 29(5):  697-702.  doi:10.11743/ogg20080520
    摘要 ( 874 )   PDF (5243KB) ( 74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低渗岩性气藏非均质性强、低丰度、低产的地质特点,充分利用地质、测井、地震和测试等资料,集地质、气藏工程研究和经济评价于一体,通过多信息约束的地质建模、产能与静态地质参数关系研究和技术经济界限研究,建立了岩性气藏三维地质模型、无阻流量预测模型、开发经济界限和选区评价标准,形成了一套动静结合的低渗岩性气藏定量选区评价方法,为气田优选开发目标和实施产能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实践表明,该方法适于低渗低产岩性气藏的选区,对于我国类似气藏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效开发实践—以塔河油田11区为例
    王光付
    2008, 29(5):  703-708.  doi:10.11743/ogg20080521
    摘要 ( 736 )   PDF (6107KB) ( 57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11区开发过程中采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动态综合研究方法,划分出溶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存在高产稳产井、低产稳产井、低效井和空井4种典型。分析各类井钻遇储集体的地球物理识别特征和具有的油藏动态特征,提出开发方案设计中优先部署高产稳产井、其次是低产稳产井、最大限度地避免低效井和杜绝空井。开发实践证实,提高钻井成功率和开发经济效益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