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98-09-25
    论文
    柴达木侏罗系的构造层序及前陆盆地演化
    夏文臣, 张宁, 袁晓萍, 孟科, 张兵山, 彭晓群
    1998, 19(3):  173-180,195.  doi:10.11743/ogg19980301
    摘要 ( 674 )   PDF (486KB) ( 10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柴达木盆地的侏罗系中,鉴别出了两种指示前陆盆地动力过程的构造层序:一种是响应于造山带逆冲加载过程的弹塑性转换沉降型构造层序;另一种是响应于基底塑性回沉过程的塑性回沉型构造层序。柴达木盆地的侏罗系共出现了8个构造层序:下侏罗统普林斯巴阶至中侏罗统巴柔阶4个弹塑性转换沉降型构造层序;中侏罗统巴通阶至卡洛阶下部2个塑性回沉型构造层序;中侏罗统卡洛阶上部和上侏罗统2个弹塑性转换沉降型构造层序。这种充填序列表明侏罗纪的柴达木盆地经历了多旋回弹塑性转换沉降、总体塑性回沉和再次弹塑性转换沉降3个演化阶段。此演化过程与同期造山带的隆升和向前陆带的逆冲加载过程密切相关。

    沉积盆地的地球动力学
    王东坡, 薛林福, 刘立, 杨光, 许敏, 王德勤
    1998, 19(3):  181-185.  doi:10.11743/ogg19980302
    摘要 ( 733 )   PDF (1154KB) ( 8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沉积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地球内部的热和物质的对流密切相关,它是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的原始动力。软流圈上涌高度、莫霍面或地幔羽的位置是地幔对流的具体的表现。地球内部流变学界限、岩石圈的性质和厚度、板内应力和沉积负荷是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基本机制。

    储层裂缝研究的新方法——声发射实验
    郑荣才
    1998, 19(3):  186-189.  doi:10.11743/ogg19980303
    摘要 ( 703 )   PDF (1109KB) ( 7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声发射活动对地质体载荷历史中的应力场期次和破裂强度记忆力特征,即Kaiser效应是声发射实验的基本原理,它是建立在测试岩芯或露头样品上的一种研究储层裂缝的新方法。以辽河古潜山油藏为例,此方法不仅能有效的划分潜山裂缝期次,亦能判别潜山储层破裂强度及性质等复杂地质问题,颇具应用前景。

    鄯善油田东区油藏注水开发的油水运动规律
    孙卫, 曲志浩, 岳乐平, 刘林玉, 朱玉双, 王洪建, 陈杨艾, 元连喜, 朱永贤
    1998, 19(3):  190-195.  doi:10.11743/ogg19980304
    摘要 ( 700 )   PDF (807KB) ( 8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注水开发的深入,三间房组油藏产液呈现出含水上升、产量下降、注采关系长期不平衡的现状。分布于主河道砂体中的油井砂层厚、物性好、单井初产高、采出程度大、油层压降也大。注水开发中,注入水主要沿砂体延伸方向向压降大、物性好的油井突进。受沉积旋回控制,油藏中的Ⅰ,Ⅱ类储层多分布于每一油层组的中、下部,即第3或第4小层。这些小层产液量高、吸水强度大,造成开发中多为单层、单向含水上升。在油藏内,注入水主要是沿砂体展布方向由西向东、由低渗向高渗形成主渗通道。油藏产液量的变化与注水效果关系直接,主力产区含水上升是导致油藏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沉积盆地数值模型的概念、设计及检验
    罗晓容
    1998, 19(3):  196-204.  doi:10.11743/ogg19980305
    摘要 ( 652 )   PDF (1425KB) ( 8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于油气勘探研究的盆地模型主要包括盆地内沉积埋藏、热演化、流体流动、压实作用、油气生成及烃类运移过程的数值模型。这些数值模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1)能描述各种地质现象随盆地形成和发展所发生的演化过程;(2)将盆地中的几种主要物理场有机联系在一起;(3)应尽可能地应用各种物理场的基本方程描述各个过程的发生和演化。运用有限元法,在计算机的帮助下,经重复迭代可对上述模型进行数值求解。为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须对模型进行检验,常用的方法有三种:极值检验、分析检验和对比检验。

    川东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模型
    强平, 曾伟, 陈景山, 黄继祥
    1998, 19(3):  205-210.  doi:10.11743/ogg19980306
    摘要 ( 649 )   PDF (1423KB) ( 8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铁山、雷音铺构造嘉陵江组二段二亚段储层非均质性迥异。前者孔隙度分布不均匀且相差悬殊,储层密度及分层系数高,孔隙层呈带状分布,隔层不稳定,白云岩段所占比例大;后者孔隙层呈透镜状分布,储层密度及分层系数低于前者,隔层稳定。二者高孔隙段位于上部,孔隙层横向连通性都较好,隔层岩性均为膏质白云岩。网格化后建立的储层非均质模型显示,它们的嘉陵江组二段二亚段上部孔隙层均较发育,而下部则极不发育,铁山构造呈层状,横向连通性较透镜状分布的雷音铺构造为好。经检验与模型预测结果相吻合。

    一种确定油气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
    周远田
    1998, 19(3):  211-214,237.  doi:10.11743/ogg19980307
    摘要 ( 625 )   PDF (622KB) ( 6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各种应力模型和岩芯样品渗透率的研究,证实岩石渗透率和水平应力之间存在明确的对应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受岩性和岩石结构的影响,若想得到较准确的渗透率值,须注意3点:(1)针对不同的岩石,应选择合适的应力模型,以提高应力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2)选择对泥质敏感的测井资料,降低泥质对应力渗透率关系的影响,扩大应用范围;(3)应用分辨率高的测井资料,提高由应力求出的渗透率的分辨率。

    断层开启与封闭的定量分析
    童亨茂
    1998, 19(3):  215-220.  doi:10.11743/ogg19980308
    摘要 ( 849 )   PDF (896KB) ( 1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断层的开启与封闭性与断面正压力和流体压力的耦合关系有关,据此可建立断层开启与封闭的定量数学模型,并可计算断层的封闭系数。根据模型,影响断层开启和封闭的因素主要有构造应力,断层的走向、倾角、深度,两盘岩性,流体压力等。研究表明,随着异常流体压力系数的增大、构造挤压力的减小、岩石泊松比的减小,断层的封闭性都会降低。另外,断层倾角和深度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受构造应力性质控制,在张性盆地中,断层的封闭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倾角增大而减小;在压性盆地中则相反。断层走向对断层封闭性的影响随差异应力增大而增强。

    成油体系中的层序地层学
    陈开远, 孙爱霞, 杜宁平
    1998, 19(3):  221-226.  doi:10.11743/ogg19980309
    摘要 ( 660 )   PDF (713KB) ( 9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油体系是油气勘探地质研究进程中一个特定阶段的研究目标和任务,侧重于解剖一个有效生油凹陷与其油气聚集间的成因关系;但层序地层学的飞速发展,使它已渗入到石油勘探的各个阶段中。层序地层学导出的岩性、岩相研究已成为生储盖特征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更为圈闭形成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层对比与沉积演化资料,而在初露端倪的高分辨率成油体系(成藏动力学)研究中,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提供从小层对比、物性分析,到油水动态分布研究等一系列重要基础资料,因此,在成油体系分析中,层序地层学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以两个陆相盆地的勘探实例,讨论了成油体系分析中层序地层学研究的重要性。

    测井资料约束的层速度反演
    张玉芬
    1998, 19(3):  227-231.  doi:10.11743/ogg19980310
    摘要 ( 1009 )   PDF (688KB) ( 11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理论分析和实际经验表明,影响层速度反演正确与否和精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用于反演的反射系数序列的精度;二是初始层速度值的准确度。综合运用垂向具高分辨率的测井资料和横向有较好连续性的地震资料,建立反射系数序列初始模型,经不断修改和反复迭代,可得到精度较高的反射系数序列。由于受构造起伏、岩性变化以及子波选不准等因素的影响,用常规方法求取的初始层速度常存在精度低、各道不协调等问题。利用测井资料求出的层速度作为约束条件,通过扫描自动求取剖面中各道初始层速度的方法可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大庆长垣及西部地区泥岩盖层的封闭性能
    傅广, 赵荣, 姜振学
    1998, 19(3):  232-237.  doi:10.11743/ogg19980311
    摘要 ( 726 )   PDF (1011KB) ( 8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庆长垣及西部地区嫩江组一、二段泥岩盖层宏观上具有厚度大、面积大、分布广泛的特点,微观上则表现为微孔为主、渗透率低、比表面积大、排替压力高,形成欠压实孔隙流体超压和烃浓度封闭等特征。毛细管封闭约形成于嫩江组三段中期,深度约为65m,压力及烃浓度封闭约形成于明水组晚期,深度约为800m.齐家古龙凹陷为Ⅰ级封闭区,具有较强的毛细管封闭能力,齐齐哈尔西北部为Ⅲ级封闭区,其余为Ⅱ级封闭区。

    吐鲁番坳陷北部七克台组的沉积与成岩作用
    刘林玉, 柳益群, 邸世祥
    1998, 19(3):  239-243.  doi:10.11743/ogg19980312
    摘要 ( 631 )   PDF (1785KB) ( 8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吐鲁番坳陷北部七克台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形成的碎屑岩体是扇三角洲沉积的主体部分,成为主要的油气储集体。储集层碎屑岩的岩石类型为岩屑砂岩和岩屑砂砾岩,其主要组分为凝灰岩和喷出岩岩屑。储集层在成岩过程中的主要成岩变化为机械压实作用、水化水解作用和胶结作用。碎屑岩在成岩作用改造下成为低孔低渗的致密型储集层。

    川东层滑系统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李本亮, 孙岩, 陈伟
    1998, 19(3):  244-247,261.  doi:10.11743/ogg19980313
    摘要 ( 610 )   PDF (1237KB) ( 9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川东地区沉积盖层中,顺层滑脱构造十分发育,经地震剖面和露头地质研究,可划分为4套层滑系统。其中下寒武统、上奥陶下志留统、上二叠统和中下三叠统等是这些层滑系统的4套主要的滑脱层。滑脱层主要由泥页岩、膏盐岩或煤层构成,在岩石力学性质上,具有抗压强度低、弹性模量小、内磨擦角小以及泊松比大等特点;在物性参数上,其密度、孔隙度、磁化率、视电阻率以及声波速度都较低。露头中的动力变质、塑性变形和平衡剖面的正演计算恢复均证实了层滑系统的存在。结合油气地质研究发现:滑脱层系大多是极具潜力的烃源层和良好的区域盖层。另外,滑脱层系还构成该区上下两个封存箱的区域平板状封隔层。

    垦西-罗家油区稠油成因
    陈建渝, 李水福, 田波, 魏世平, 杨晓敏
    1998, 19(3):  248-253.  doi:10.11743/ogg19980314
    摘要 ( 647 )   PDF (572KB) ( 8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洗和生物降解作用是稠油形成的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原因,其强弱主要取决于盆地形成后断裂和不整合面的分布、盆地后期的抬升程度及底水活跃情况。垦西油区的第一类稠油主要因盆地后期抬升,原生油藏接近地表而风化所致,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含硫及高凝固点之特征;第二类稠油主要因底水活跃,生物降解作用强烈而形成,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含硫和低凝固点特点。

    资阳灯影组二、三段微相组合对储层的控制
    王兴志, 侯方浩, 方少仙, 黄继祥
    1998, 19(3):  254-261.  doi:10.11743/ogg19980315
    摘要 ( 609 )   PDF (1105KB) ( 12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资阳灯影组二、三段储层的形成与岩石微相和微相组合密切相关。该段主要由12种岩石微相及5种微相组合叠加而成,其中浅色的微晶白云岩、亮晶砂屑白云岩、微亮晶鲕粒白云岩及部分藻叠层白云岩是最有利于储层形成的岩石微相,它们多分布于各微相组合的中上部。岩石微相及微相组合在垂向上的频繁叠加导致储层在纵向上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不大的特点;平面上,以资3、7井为中心的区块1和以资4井为中心的区块2是有利于储层形成的岩石微相及微相组合地区。

    分类的是与非
    贺自爱
    1998, 19(3):  262-266.  doi:10.11743/ogg19980316
    摘要 ( 593 )   PDF (605KB) ( 9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技论文原稿,甚至公开出版物中时可见到分类的错误,集中表现为违背分类原则和混淆根据的所谓组合分类或综合分类。错误之所在:一是没有掌握分类的规则、方法;二是错误地以为类别分得愈多愈好,违反由繁→简,由散乱→系统的分类思维原则。通过实例进一步阐述了分类必须遵循的三项逻辑规则;剖析了所谓组合分类的错误;列举了反映复杂事物多因素分类的方法;演示了多种划分方法在分类中的灵活运用;强调了分类必须力求反映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显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