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3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12-28
    储层与层序
    阿尔伯达盆地北极之光项目区块油砂层沉积样式
    殷鹏飞, 柳广弟, 刘成林, 李浩涵, 刘文平, 刘迎歧
    2011, 32(6):  807-814.  doi:10.11743/ogg20110601
    摘要 ( 2637 )   PDF (918KB) ( 13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大量钻井地质成果及岩心数据研究的基础上,对北极之光油砂项目区块McMurray组的层序及沉积环境进行了划分及对比。结合测井数据,分析了McMurray 组沉积相及岩石组合特征。北极之光项目区块中,McMurray组是最重要的油砂发育层,其包含连续的河流、三角洲平原和潮控的河口湾沉积。将McMurray组划分为3段:上部-滨岸及浅海沉积、中部-河口湾及潮间带沉积、下部-陆相河流沉积。确定并讨论了每个层序的地质属性、地质时代、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样式。根据测井数据,将其一步划分为9个亚相,部分亚相又细分成若干微相。并对其沉积模式进行了总结,提出下段河道砂体及中段河口湾及潮汐通道沉积的砂体为McMurrary组主要的油砂储集层。该认识不仅为北极之光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而且可对我国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的油砂勘探开发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和指导意义。

    四川盆地川中侏罗系致密储层石油勘探前景
    廖群山, 胡华, 林建平, 刘中良, 穆献中
    2011, 32(6):  815-822,838.  doi:10.11743/ogg20110602
    摘要 ( 3143 )   PDF (707KB) ( 197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连续型石油聚集和与美国Williston盆地Bakken组对比的角度,对四川盆地川中侏罗系致密储层的石油勘探前景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1)四川盆地侏罗系储层孔隙度平均为1.0%~3.7%,渗透率平均为0.35×10-3~0.53×10-3 μm2,中值孔喉半径平均为0.05~0.24 μm,属于典型的致密储层。2)川中侏罗系产油层纵、横向上与生油层密切共生,源内或近源聚集;主力油层连续分布在斜坡区和凹陷区,没有明显的圈闭界限,不受局部构造控制;多层系叠合连片,大面积整体含油;多数含油区块为异常高压系统,油藏无水,没有统一的油-水边界,为较典型的连续型石油聚集,与Bakken组基本相同。3)Bakken组致密储层石油在近几年相对高油价背景下,主要以水平井及分段压裂技术实现了规模效益勘探开发;川中侏罗系受认识、投入和技术的制约,近十几年来未有实质性进展。4)从研究认识着手,建立先导性试验区,加强水平井及分段压裂等关键工艺技术攻关,有效提高单井产量,这是打开川中侏罗系致密储层石油勘探开发新局面的有效途径。

    渤海湾盆地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沉积特征
    郑宁, 姜在兴, 张乐, 阎丽艳, 彭兴鹏, 李莹, 李春雷
    2011, 32(6):  823-831.  doi:10.11743/ogg20110603
    摘要 ( 2613 )   PDF (955KB) ( 128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区域地质资料出发,以岩石学、沉积学及岩相古地理学理论为指导,主要针对岩石颜色、成分、粒度、沉积构造等岩心相标志,对区内10口井的岩心进行了观察,并结合45口井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分析,对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沉积微相的划分和沉积环境的演化展开了研究,并对其与油气储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中、下亚段主要发育扇三角洲、三角洲、湖泊共3种类型沉积相,9种沉积亚相,16种沉积微相;并首次发现风暴沉积,认为风暴对油气储集层有一定改良作用;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沉积时期,洼陷北侧发育小规模三角洲、扇三角洲,南侧发育三角洲,随着湖泊体系的扩展而逐渐萎缩,总体为生油层形成的有利环境;到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沉积时期,物源区供给增强,洼陷内砂体含量增高,有利于形成良好油气储集层。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东段36-3构造古近系沙二段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刘志刚, 周心怀, 李建平, 赖维成, 杜晓峰, 程建春, 王清斌
    2011, 32(6):  832-838.  doi:10.11743/ogg20110604
    摘要 ( 2510 )   PDF (673KB) ( 1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岩心描述、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化验分析资料,结合常规物性及勘探情况,对沙河街组二段储集层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对储集物性、储集空间类型以及储层物性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认为研究区沙河街组二段储集层为混积岩,岩性以生屑云岩为主,夹薄层砂砾岩;储层物性非常好,平均孔隙度为27.6%,平均渗透率为442×10-3μm2,储层类型为高孔-高渗型;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多为粒间孔和生物体腔孔。研究发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集层物性的两个主要的因素,其中溶解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是造成现今优质储集空间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了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认为沙河街组二段中发现的生屑云岩和含陆源碎屑云岩等白云岩储层是油气富集场所,是今后有利勘探区。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
    高红灿, 郑荣才, 陈发亮, 韩福民, 刘云
    2011, 32(6):  839-850.  doi:10.11743/ogg20110605
    摘要 ( 2751 )   PDF (1039KB) ( 12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研究区300多口钻井的地层对比和3000多米岩心的详细观察及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分析,综合运用构造、古生物、岩性、地质年代以及测井和地震反射等6个方面的特征,将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3个超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沙河街组二段-东营组;并将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一段划分为4个长期层序,分别对应于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河街组三段四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三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二亚段-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沙河街组二段-沙河街组一段。提出同一套连续沉积的盐岩在长期及超长期层序划分中具不可分割性,并结合东濮凹陷及渤海湾盆地层序划分的实例,指出目前普遍存在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与岩石地层划分方案相一致的现象值得商榷。

    塔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岩性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李彬, 贺凯, 吕海涛, 高山林, 杨素举
    2011, 32(6):  851-858.  doi:10.11743/ogg20110606
    摘要 ( 2762 )   PDF (895KB) ( 127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分布较广,HT1井火山岩试油结果确认了该地区火山岩的含油性。作者重点论述了塔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的电性特征和岩性-岩相平面、纵向分布特征与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研究表明艾丁-托甫台-哈德逊地区主要为巨厚层块状喷溢相的英安岩和玄武岩,岩性相对单一,横向稳定。多井分析化验资料表明塔河地区火山岩次生孔隙及裂缝发育,储集性能较好。岩心测试结果显示了火山岩储层低孔低渗的特性,储层物性主要取决于裂缝、溶孔和孔隙的配套。结合该地区火山岩油气藏的成藏模式,认为该地区火山岩中存在背斜、地层等圈闭类型,三叠系柯吐尔组巨厚层纯泥岩直接覆盖在火山岩之上,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使得该地区火山岩具备有利的成藏条件,勘探前景广阔。通过老井复查,提出了两口井的重新测试建议,希望在塔北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的勘探取得突破。

    火山碎屑沉积物是油气的重要储层
    刘祥, 郎建军, 杨清福
    2011, 32(6):  859-866,889.  doi:10.11743/ogg20110607
    摘要 ( 2483 )   PDF (828KB) ( 122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火山碎屑沉积物是重要的油气储层。火山碎屑沉积按成因划分为火山喷发空中降落堆积物、火山碎屑流状堆积物、火山泥流堆积物和火山基浪堆积物等。它们的特征和储层潜能是不同的。火山碎屑沉积物的识别和解释能够极大的影响火山碎屑层序的勘探方法、储油层几何形态和性能的预测。美国亚利桑那洲早侏罗世怀特申组是一个多喷发火山口复合体,把不同成因类型的火山碎屑堆积物和熔岩分为4个相:火口相、近火口相、中间相和远端相。讨论了这些相对储层性能的影响。火山碎屑大部分由化学性活泼的和不稳定矿物组成,在埋藏成岩期间具有迅速和广泛的变化。火山碎屑的赋存,有助于溶解孔隙的发育,能够增强储油层性能。

    油气地质
    川东北地区大中型气藏天然气特征及气源
    王强, 徐立恒, 陈践发
    2011, 32(6):  867-872,881.  doi:10.11743/ogg20110608
    摘要 ( 2699 )   PDF (619KB) ( 136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上二叠统长兴组内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展现了良好的潜力。结合川东北地区烃源岩特征,对比分析长兴-飞仙关组天然气组分、同位素待征与石炭系气藏的异同,从而确定其主力烃源岩层;对长兴-飞仙关组储层进行密集采样,分析其有机碳值,进而定量评价储层沥青的含量;同时根据物质守恒原理,计算出普光古油藏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总量。研究发现,龙潭组烃源岩是长兴-飞仙关组气藏的主力烃源岩,干酪根裂解气超过原油二次裂解气的贡献,是气藏的首要气源类型;普光气藏的古油藏裂解生成天然气总量为3 610×108 m3,其贡献不能满足普光大型气藏的形成,进一步验证了关于长兴-飞仙组气藏首要气源为干酪根裂解气的结论。

    松辽盆地南部幔源CO2与油气充注时序-来自含片钠铝石砂岩的证据
    刘立, 侯启军, 刘娜, 杨会东, 李福来, 于志超
    2011, 32(6):  873-881.  doi:10.11743/ogg20110609
    摘要 ( 2454 )   PDF (599KB) ( 12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沉积盆地中幔源CO2的充注时间是进行CO2-砂岩相互作用以及CO2-原油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一般将CO2气藏附近火山岩的喷发年龄视为幔源CO2的充注时间,但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于具有多期火山活动的含油气盆地。通过成岩共生序列和流体包裹体的系统研究,在松辽盆地南部含片钠铝石砂岩中解读出两期油气和一期CO2充注记录,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油气充注记录主要以液烃包裹体和气液烃包裹体形式赋存于自生矿物和碎屑矿物的裂隙中,幔源CO2充注的记录为片钠铝石自生矿物和赋存于碎屑矿物裂隙中的含CO2包裹体,幔源CO2的充注略晚于第二期油气充注或与其大致同时。根据含片钠铝石砂岩的成岩共生序列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合已有的油气成藏时间和构造裂缝发育时间判断,松辽盆地南部形成片钠铝石的幔源CO2的充注时间可能为白垩纪末(明水期末)-古近纪。

    盖层封盖能力对天然气聚集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为例
    张文旗, 王志章, 侯秀林, 徐芳, 刘浪, 李春雷
    2011, 32(6):  882-889.  doi:10.11743/ogg20110610
    摘要 ( 2934 )   PDF (750KB) ( 11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大牛地气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纵向和平面产能差异大的问题,以岩心、分析化验和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盖层封闭机理及封闭能力对天然气富集影响分析,发现研究区盖层属于致密泥岩层与欠压实泥岩层相互叠置形成的超压封闭盖层,盖层封闭能力受正常压实的泥岩与欠压实泥岩共同控制;针对两种封闭机理分别选择盖层厚度、总孔隙度、含砂量和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参数对盖层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盖层封闭能力与储层平均试采无阻流量和最大试采无阻流量具有正相关关系;下石盒子组三段在区域盖层的封闭下成为主力产气层段,其高产气区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边缘,其他目的层段受制于直接盖层封闭能力,含气丰度较低,平面分布比较零散,均未形成大规模连片的含气区,这正是研究区产能受限的关键所在。

    塔中北斜坡致密碳酸盐岩盖层特征及其控油气作用
    赵越, 杨海军, 刘丹丹, 韩剑发, 张艳萍, 张阳春, 王海江
    2011, 32(6):  890-896,908.  doi:10.11743/ogg20110611
    摘要 ( 2573 )   PDF (827KB) ( 137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发育大型海相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其上部盖层为良里塔格组3-5段的致密碳酸盐岩。在平面上,这套盖层基本上覆盖整个塔中北斜坡;在剖面上,致密灰岩呈块状分布,叠置相连,从而封闭下部鹰山组中的油气。通过对良3~5段致密碳酸盐岩盖层的岩性、厚度以及泥质含量几方面特征的分析,总结它们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进而探讨影响塔中北斜坡这套致密灰岩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其中重点分析了致密灰岩盖层厚度和泥质含量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塔中北斜坡良里塔格组的致密灰岩盖层厚度达到80 m,泥质含量的自然伽马测井响应值达到20API即可以有效的封闭油气,厚度和泥质含量在影响油气封闭性方面具有互补关系。

    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层系组合模式
    唐建东, 金勇
    2011, 32(6):  897-902.  doi:10.11743/ogg20110612
    摘要 ( 2327 )   PDF (429KB) ( 1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复杂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大多具有含油带窄、纵向油层多、地层倾角大等特点。受油藏构造形态、储层、隔夹层发育状况的影响,边水与底水的驱动作用复杂,对开发效果影响较大,开发模式难以确定。从隔夹层遮挡能力量化入手,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与数值模型;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不同隔夹层条件、不同含油带宽度条件下的油藏开发模式。对于隔夹层纵向封挡作用较强、含油带较宽的油藏,逐层开发或细分层系开发,能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对含油带较窄的油藏要尽量避免越层开采;进行逐层或分层开发,采收率水平将优于其他开发模式。但由于逐层开采会降低采油速度,分层开发会增加投入,因此在含油带较窄的情况下,合层开采更为经济。窄条状油藏,油井距边水越近采收率水平越低,油井要尽可能远离边水。

    构造地质
    天山南、北冲断-褶皱带油气成藏条件对比与评价
    赵桂萍
    2011, 32(6):  903-908.  doi:10.11743/ogg20110613
    摘要 ( 2864 )   PDF (578KB) ( 122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天山南、北两侧的冲断-褶皱带是塔里木、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油气成藏条件对比分析表明,两侧冲断-褶皱带在邻近的生烃坳陷均发育以侏罗系煤系地层和湖相泥岩为主的烃源岩,均发育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储集层系,圈闭类型多以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圈闭为主;但南侧冲断-褶皱带侏罗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有机质成熟度,碎屑岩储层储集物性、储层厚度和展布范围,以及圈闭完整性等油气地质条件均优于北侧。控制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两侧盆地在二叠纪和侏罗纪期间的盆地属性及演化历史、盆地与造山带之间接触的深部地质结构、沉积埋藏及演化历史、主要滑脱层的岩性和盖层岩性及构造活动性等保存条件的不同。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张仲培, 刘士林, 杨子玉, 李建交
    2011, 32(6):  909-919.  doi:10.11743/ogg20110614
    摘要 ( 2813 )   PDF (1024KB) ( 15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分析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的有利成藏条件,并提出下一步有利区带和部署建议,从地震和钻井资料入手,运用叠合盆地构造解析方法,在动态分析麦盖提斜坡形成过程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东、西两段的构造带特征与成因,并阐述其油气勘探意义。研究认为,多期构造演化与东西差异演化是东、西两段油气成藏条件、运聚背景和重点勘探层系明显不同的关键。西段处于斜坡背景上的海西晚期构造带,保存条件好,与断裂紧邻的上倾方向的上古生界岩性体是控制油气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因素。斜坡东段位于和田古隆起,玉北1井区构造处于加里东中、晚期与海西晚期的构造应力叠加区,更有利于奥陶系岩溶缝洞型储层的发育。玉北1井东部潜山带下奥陶统暴露区上覆一定厚度的地层,对溶蚀孔、洞、缝的有效保留更有利,也值得选择性探索。

    北部湾盆地构造迁移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胡望水, 吴婵, 梁建设, 胡芳, 蔡峰, 柴浩栋, 邹起阳
    2011, 32(6):  920-927.  doi:10.11743/ogg20110615
    摘要 ( 2589 )   PDF (738KB) ( 13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利用各种地质、测井、录井等资料,在对盆地内4个凹陷范围内的三维地震资料地质解释基础上,通过分析各凹陷边界主控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和不同时期的断裂落差以及盆地内不同时期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分别从单个凹陷的角度和整体的角度探讨了盆地的构造迁移特征,最后从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上简要探讨了构造迁移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认为:北部湾盆地的构造迁移具有波浪式定向性、汇聚型偏对称性等特征;构造迁移造就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控制了盆地内的生储盖组合、造成了温压场的改变,促进了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等,影响了油气成藏的各个环节;受构造迁移的影响,研究区四个凹陷的富烃情况有所不同,涠西南凹陷是主要的富生烃凹陷,乌石凹陷次之,海中凹陷次于乌石凹陷,迈陈凹陷次于海中凹陷。

    利用分形几何定量评价克拉2气田裂缝
    冯阵东, 戴俊生, 邓航, 肖香娇, 赵力彬, 郑广全, 王珂
    2011, 32(6):  928-933,939.  doi:10.11743/ogg20110616
    摘要 ( 2546 )   PDF (724KB) ( 13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断层与构造裂缝存在的关系,利用分形几何方法处理断裂系统,并结合测井解释结果建立分维值大小与裂缝密度的对应关系,对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白云岩段、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第二、第三岩性段顶面断层进行分形统计,建立井点断层分维值与裂缝线密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井间裂缝分布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断层分维值随着断层密度、延伸长度的增加而增大,井点处断层分维统计值与测井解释得到的裂缝线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平面上,裂缝发育受背斜形态影响明显,靠近背斜轴部、断层分维值大于1.25的区域最有利于裂缝发育;A3井附近,3个储层段裂缝发育密度偏大,部分裂缝可能穿透了中间的隔层,造成附近气井出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分形几何定量评价裂缝对勘探开发方案部署有指导意义,可以用来对油气田裂缝性储层进行评价。

    油气开发
    河道砂油藏开发中后期配产配注方法及应用
    冯斌, 吕爱民, 王伟, 赵峰华
    2011, 32(6):  934-939.  doi:10.11743/ogg20110617
    摘要 ( 2539 )   PDF (447KB) ( 11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河道砂油藏连片性相对较差、面积相对较小、基础资料相对欠缺、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难以有效应用的实际情况,从油藏自身的动态规律出发,确立了河道砂油藏注采指标的统计规律-累积产液量与时间的双对数直线规律和累积产液量、累积注水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半对数直线规律。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了累积产液量、月产油量、月注水量及月注采比与开发时间的关系。建立了一整套配产配注公式,可反映在稳定水驱阶段,累积产液量、月注水量及月注采比随时间的递增规律和月产油量随时间的递减规律。在老河口油田桩106-54砂体的应用表明,月产油量呈现出明显的逐月递减趋势,而日注水量和月注采比均呈现出逐月递增趋势,符合水驱砂岩油藏的开发规律。目前该配产配注结果已在现场应用,对老河口油田桩106-54砂体实际生产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目前该砂体生产态势平稳,开发效果较为理想。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堵水效果地质影响因素
    荣元帅, 高艳霞, 李新华
    2011, 32(6):  940-945.  doi:10.11743/ogg20110618
    摘要 ( 2612 )   PDF (441KB) ( 127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塔河油田主力油藏是受多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多期油气充注形成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堵水效果整体较差。通过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堵水效果地质影响因素分析后认为,油井储集体类型和油水分布模式是影响堵水效果最关键的地质因素。由于大型溶洞特别是高角度裂缝的存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布复杂,且分别易造成工艺上封堵难度大和堵死的现象,堵水效果较差。而裂缝-孔洞型储集体类似砂岩油藏,储层呈"似均质"状,堵水效果相对较好。与储集体类型相对应的似均质型油水关系模式以及表现出来的缓升型、台阶式上升型的含水率上升类型的油井,堵水效果好;同时致密段的存在提高了堵水效果。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低渗气田产水规律
    周俊杰, 李颖川, 宋东斌, 钟海全, 刘通
    2011, 32(6):  946-951.  doi:10.11743/ogg20110619
    摘要 ( 2701 )   PDF (500KB) ( 12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低渗气田的历史生产数据、水样分析资料及天然气饱和含水量计算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产水来源。同时,根据平均产气量和累计水、气比对气井进行了分类,分析了气田不同层位与不同井型单井的产水规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低渗气田单井的产水量和产气量均较低;气田产出的水有凝析水、地层水和工作液,以地层水为主。不同层位表现出不同的生产特征。二叠系下石盒子组3层位和山西组1层位为低产水高产气层位,二叠系下石盒子组1层位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2层位为低产水低产气层位,山西组2层位和太原组2层位为高产水低产气层位。不同井型单井的产气量无明显差别,但水平井的产水量更大,水、气比更高。分析结果对选择排水工艺和分析生产情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储层孔隙结构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以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组为例
    全洪慧, 朱玉双, 张洪军, 李莉, 邵飞, 张章
    2011, 32(6):  952-960.  doi:10.11743/ogg20110620
    摘要 ( 3196 )   PDF (759KB) ( 13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低渗透油层进行微观水驱油实验,并结合薄片鉴定、物性分析、扫描电镜、相对渗透率、压汞等分析测试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孔隙结构类型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之间内在联系,为油田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岩性主要为成分成熟度较低的细粒长石砂岩;主要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溶蚀孔和孔隙+裂缝双重孔隙介质3种类型,以残余粒间孔为主,溶蚀孔和裂缝是影响本区微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实验得出主要的微观渗流类型为均匀渗流、网状渗流、指状渗流3种类型。储层孔隙结构类型与水驱油微观渗流特征关系密切,不同孔隙类型储层对应不同的微观渗流特征;裂缝发育带的水驱油形式取决于孔隙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的相对大小;影响驱油效率的孔隙结构特征主要为储层的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润湿性。